..續本文上一頁有四種清淨行,得至道場。四種清淨行者,即戒清淨,定清淨,慧清淨,及果報清淨,戒定慧清淨,是因上清淨。所生清淨者,是果報清淨。
【複有四事法。弟子緣覺所不能及。一曰其行過于四禅。二曰其心多所入
。叁曰行大哀于衆生。四曰辯才之音若幹種。是爲四。】
複有四法,聲聞弟子,及緣覺人,所不能及。謂其行超過二乘也。
一曰其行過于四禅。過于四禅者,是不貪著于定,重智慧起化他行也。叁果人若重慧不複位,便于四禅出叁界,爲回小向大阿羅漢。
二曰其心多所入。謂入生死,度衆生也。
叁曰行大哀于衆生。大哀者,大悲也。菩薩行于大悲,而度衆生。
四曰辯才之音若幹種,謂菩薩種種說法,度一切衆生。
如此四法,弟子緣覺所不能及。
【複有四威儀行。一曰樂于閑居遠離衆鬧。二曰往于彼行慈念衆生。叁曰
無谀谄邪行無所至到。四曰求于道行。是爲四】
複有四威儀行。一曰樂于閑居,遠離衆鬧。有二種居閑靜處,即內無欲蓋,外離愦鬧。
二曰往于彼行,慈念衆生。往彼衆生處,行于化道,慈念衆生。
叁曰無谀谄邪行,無所至到。對于任何人無阿谀谄媚之邪行。無所至到,意謂無目的,無所要求。
四曰求于道行。菩薩無別要求,不爲名利,只爲求無上佛道。
【複有四所問無礙無能斷截。一曰不惜身命。二曰心常歡悅。叁曰棄貢高
。四曰常奉行法。是爲四。】
複有四法,凡有所問,答複無有阻礙,無有能斷截者。一曰不惜身命。只爲護法,不惜自己身命。不爲顧惜身命而不敢直言護法也。
二曰心常歡喜。護持正法,心常存歡喜。
叁曰棄貢高。謙下待人,不以憍慢。
四曰常奉行法。所行如法也。
【複有四事所行具足。一曰常知時節。二曰隨人所喜而現教。叁曰常知羞
慚。四曰知止足。是爲四。】
複有四事,菩薩所行具足。一曰常知時節。知時節因緣。
二曰隨人所喜而現教。隨人之根性欲,而行教化,是菩薩具足行。
叁曰常知羞慚。謂常察己過。
四曰知止足。不生奢泰,少欲知足。
【複有四事意行平等。一曰隨人所應而恭敬教授。二曰所願大智慧所應教
授。叁曰不說他人長短。四曰見說短者慈心向之不懷結怨。是爲四。】
菩薩複有四事,心行平等,平等視一切衆生也。一曰隨人所應而恭敬教授。隨衆生之根機,而恭敬教授。小機人則教小法,大機人則教大法。教授時皆以恭敬心而教授之。
二曰所願大智慧所應教授。大智慧者,佛智也。衆生若發無上菩提心者,則以無上佛道教授之。
叁曰不說他人長短。菩薩行者,但省己過,不說他人長短。
四曰見說短者,慈心向之,不懷結怨。若有人毀謗菩薩說菩薩短者,菩薩以慈心待之,不懷怨恨心。
【複有四事名德具足莫不聞知。一曰自學深慧並施教他人。二曰有來問事
悉遣彼疑。叁曰常護正法。四曰佛之意力而不可盡。是爲四。】
複有四事,菩薩名德具足,一切衆生莫不聞知。一曰自學深慧,並施教他人。深慧者,無上佛智慧。自學無上佛慧,並法施教人。
二曰有來問事,悉遣彼疑。有來問法者,皆能遣除他們的疑惑。
叁曰常護正法,正法者般若,正法者中道義,正法者實相,正法者法界性。
四曰佛之意力而不可盡。法界緣起,十方叁世一切萬法,無非佛大智慧海所現。法法無礙,互攝互入,重重無盡。菩薩若證此法,即證法界身。自然名德具足, 普聞十方。
【複有四事博聞堅強。一曰聞法則解所歸。二曰所聞法樂不貪家懷居。叁
曰聞已廣宣鹹爲人說。四曰已聞起賢聖解說向佛道法是爲四。】
複有四事,博聞堅強。博聞堅強者,博聞強記,不背失佛旨也。一曰聞法則解所歸。聞法則解其旨趣所歸,不違佛旨。
二曰所聞法樂,不貪家懷居。樂法不貪家居。
叁曰聞已廣宣,鹹爲人說。爲人宣說,自利利他。
四曰已聞起賢聖解說,向佛道法。起賢聖解說者,起正知見也,莫起邪知邪見。須向佛道法,不背謬佛旨也。
【複有四事。講說經法名德流行。一曰先辦衆事後受以之食。二曰得利
養衣被飯食床臥醫藥降伏魔力。叁曰晝夜樂法爲諸天所護。四曰不輕娆
他人。是爲四。】
複有四事,講說經法,名德流行。一曰先辦衆事,後受以衛之食。衆事者,僧 衆事也。以衛之食者,出家衆托缽乞食曰分衛。這一句的意思是,先辦僧衆之事,然後受分衛之食。
二曰得利養衣被飯食床臥醫藥,降伏魔力。謂受四事供養,爲降伏魔力,成就道業也。魔有四種,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接受四事供養,皆爲降伏四魔,成就道業也。
叁曰晝夜樂法,爲諸天所護。欣樂佛法,不謀世榮,爲諸天所護。
四曰不輕娆他人。菩薩不令衆生煩惱,不輕慢他人,不娆亂他人。
【複有四事。光輝衆會身得自在。一曰少于所欲。二曰知止足。叁曰微妙
柔軟。四曰身自奉法。是爲四。】
複有四事,可光輝大衆的法會,同時自身可得自在。一曰少于所欲。所謂少欲止足,不起貪瞋,淨心辦道,不妄謀求。
二曰知止足。不多貪求也。
叁曰微妙柔軟。心如調柔金,語言和善。慈悲喜舍,無有粗暴。
四曰身自奉法。不徒以口教人,須是身體力行。凡有所行,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複有四事。得明慧利說法無異。一曰拔濟生死之懼。二曰不希求世供養
之利。叁曰常護他人。四曰常住道願。是爲四。】
複有四事,能得明智慧之利,宣說經法,前後無有差異。一曰拔濟生死之懼。救拔一切衆生,六道生死之恐怖。
二曰不希求世供養之利。菩薩得大智慧已,只爲說法度生,救衆生之苦。不爲名聞利養,世間之利。
叁曰常護他人。菩薩當常救護衆生也。
四曰常住道願。上求佛道,其心不退。
【複有四事法。有反複知報善惡。一曰勸化人使發道意。二曰不失所成立
之功。叁曰自敬念迎當來慈。四曰常詣正士法師。是爲四。】
反複者,于凡情言,戀念恩情,謂之反複。于賢聖言,深知善惡因果,因緣法性,不隨凡情,謂之反複。有「佛說五無反複經」一卷。一曰勸化人,使發道意。以佛法導人,使發無上菩提心。
二曰不失所立之功。謂菩薩救度生死,卻不隨生死。所謂隨緣不失性也。
叁曰自敬念當來慈。當來慈者,未來佛也。一切衆生,皆當來佛。謂應自敬念,一切衆生也。
四曰常詣正士法師。常至正士法師處,聞法受教。
【複有四事,不壞慈。一曰具足忍力。二曰不誘娆他人眷屬。叁曰不舍大
哀。四曰求脫罪福因緣志在于道。是爲四。】
複有四事,不壞于慈。一曰具足忍力。對于衆生之毀辱殺害,或恭敬供養,均 應安忍,不動于心。對于寒熱苦樂等法,均應安忍不動于心。如是可不壞于慈。
二曰不誘娆他人眷屬。于他人妻女等眷屬,不可誘娆。
叁曰不舍大哀。不舍大悲心,愍念一切衆生苦也。
四曰求脫罪福因緣,志在于道。應不求人天福報,志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複有四事。習于慈行。一曰常合和人。二曰性行柔順。叁曰其行具足。
四曰所有稍稍近道。是爲四。】
複有四事,習于慈行,一曰常合和人。與人和合,不起一切诤事。
二曰性行柔順。性行慈忍,無有粗暴。
叁曰其行具足。其行具足者,防非離過,無有缺點或違犯。
四曰所有稍稍近道。稍稍即漸漸的意思。凡有所行,皆漸漸近于佛道。
【複有四事知是惡師。一曰教人爲小道。二曰教人壞菩薩意。叁曰教求名
聞增益不善之法。四曰教遠離功德善法。是爲四。】
複有四事,知非善知識,是爲惡師。一曰教人爲小道。教人修小乘法,是爲惡師。
二曰教人壞菩薩意。壞人菩提心也。
叁曰教求名聞,增益不善之法。只教人求名聞利養,增益惡法,是爲惡師。
四曰教遠離功德善法。功德善法者,自度度人。教人遠離自度度人之法,即爲惡師。
【複有四事。與世尊諸佛共會。一曰常一其心。二曰常說諸佛世尊功德。
叁曰奉清淨之戒。四曰志性不舍本願。是爲四。】
複有四法,菩薩行之,與世尊諸佛共會一處。一曰常一其心。所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不隨六塵轉,一心不亂也。
二曰常說諸佛世尊功德。常說佛法,贊佛功德。
叁曰奉清淨之戒。戒爲大師,故受持淨戒,常與諸佛世尊共會一處。
四曰志性不舍本願。菩薩本願者,願成佛度衆生。
【複有四事法。稱其德性。供養菩薩及如來尊。不以懈倦。一曰所供養佛
最尊衆佑。二曰其有見我亦當效行。叁曰見如來道意得堅固。四曰得見
叁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權。是爲四。】
複有四事稱其德行,供養菩薩及佛,無有懈怠。一曰所供養佛,最尊衆佑。當知所供養佛,最尊最貴,是衆生良佑福田。
二曰其有見,我亦當效行。謂效行佛之知見也。法華經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叁曰見如來,道意得堅固。謂得見于佛,能令道心堅固不退。
四曰得見叁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權。佛圓滿報身,具叁十二相。佛爲一切功德本,故曰得見叁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權,善權者度生權巧方便也。意謂請佛施權巧方便,轉*輪度衆生也。
【複有四事。觀經義學菩薩戒行得至尊上。一曰過度惡道。二曰常勸立善
道。叁曰恭敬如來。四曰具足所願。是爲四。】
複有四事,能觀解經義,修學菩薩戒行,得至佛地。得至尊上者,成佛也。一曰過度惡道。過度惡道者,不落惡道。修于戒善,則可不落惡道,不失人天之報。
二曰常勸立善道。善道者,人天之報。上文曰過度惡道是自度,今曰勸衆生立 于善道是度人。若只能自度不能度人,便是小乘。例如初果須陀洹,七番人天受報,即取涅槃。所以不落小乘,便須常勸衆生立于善道。
叁曰恭敬如來。敬佛爲大師,常隨佛學。
四曰具足…
《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