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缘起
为令住众戒除散乱,不生懈怠,于是检阅藏经,俾供修学参考。偶尔检得此经,不觉欢喜踊跃。以前虽亦曾阅读此经,但随便翻阅,未会经中妙旨。再度恭诵,竟有如获至宝之感。乃不揣愚陋,试作解也。
佛以般若波罗蜜,付嘱文殊师利菩萨。今菩萨宣说是经,当然要旨不离般若。所以吾人试解此经,不可不明般若也。若得般若之义,则可通求解此经之途也。
法海源深,唯般若可渡也。依般若方便,能生三乘,乃至能生三世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于篇首,略述缘起,为献爝火之照也。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卷上)释智谕撰
解题
【大方广宝箧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大方广】是大乘经之通称。兹分别解释如下:
大者体也,方者相也,广者用也。若依法藏大师解释,大以包含为义,方以轨范为功,广则体极用周。若依此解,则方以义理立称。所谓方者理圆,广者用周。此是约所证之法言。
甚深法界之体,能包如虚空,湛寂而常住,故曰大。理圆无极,相赅无外,故 曰方。其用周遍无事不成,故曰广。如果引申其义,则无不是谓之大,无不现谓之方,无不造谓之广。言大则事以理圆,言方广则理以事周,总而言之,大方广者,在明大乘义也。此经体极法界而相用周遍,故曰大方广。
所谓宝者,经中义利不可思议,能令众生出离生死,究竟佛道,故称之谓宝。
箧者,盛物之小箱。是譬喻之辞,用譬涵宝之意。
经者,梵语修多罗,有贯穿义。本来修多罗译为契经,国人喜用简称,故简称曰经。贯穿者,以理贯文也。以理贯文谓之理教。理以正教,教以显理,故曰理教。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宋是朝代名,此宋是刘姓所建之宋朝。亦即南朝宋齐梁陈之宋。天竺即印度也,求那跋陀罗是中印度人。三藏者即三藏法师之略称。通达经律论者,称三藏法师。
求那跋陀罗译曰功德贤。求那跋陀罗通达大乘,故世称摩诃衍。摩诃衍者,即大乘也。本婆罗门种,因阅阿毗昙杂心,惊悟佛法深奥。乃舍家远遁,出家受具。
刘宋元嘉年间来中国,译经凡百余卷。后因欲讲华严等经,以未谙宋言为叹。旦夕礼忏求观世音菩萨乞求冥应。夜梦白衣人,仗剑擎一人首来。遂为其易首,更安新头,便觉心神悦怿,备通宋言。
年七十五岁圆寂。公卿会葬,备极哀荣。
解释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给孤穷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
人俱。菩萨五千。】
此为证信序,为去众人之疑也。此有六种成就,「如是」为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一时」为时成就。「佛」为主成就。「在舍卫国……」为处成就。「与大比丘僧……」为众成就。以此六种成就,证明此经不虚,故曰证信序。
佛将涅槃,阿难以四事问佛。一、佛在以佛为师,佛灭以何为师?二、佛在依佛而住,佛灭依何而住?三、佛在有佛对治恶比丘,佛灭云何对治恶比丘?四、佛灭后结集时,经首应安何语?
佛答第一问曰,佛灭以戒为师。佛答第二问曰,佛灭依四念处而住。佛答第三问曰,于恶性比丘,梵坛对治。恶性比丘指阐陀言,亦即车匿也。送太子越城出家者。阐陀喜犯恶口,且不受谏劝。若有人谏劝,他便说:「大德,汝莫谏我。佛是我家佛,法是我家法。我应教汝,汝莫谏我。」
何故阐陀不说僧是我家僧呢?因为阐陀不与僧和合,所以不说僧是我家僧。
阿难问,佛灭后对于这种恶性比丘,云何对治呢?佛答梵坛对治。梵坛者,即默摈也。梵天若有天子犯罪,天王即别筑一坛,置犯罪天子于其中,无与语者,故 曰梵坛。
佛答第四问曰,经首应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人宣说是经。用这六种因缘,证明此经不虚,令后世众生,去疑生信也。
舍卫译曰丰德,谓该城物丰而人贤也。时为波斯匿王所居。舍卫本是城名,国名憍萨罗。今用城名,以代国名也。
祇陀林给孤穷精舍。别的经多云祇树给孤独园。祇陀太子献树于佛,故曰祇陀林。给孤穷即给孤独长者。给孤穷长者,为佛造祇园精舍,供佛说法,故曰给孤穷精舍。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有三义,即乞士、怖魔、破恶。「大」梵文为摩诃。有大、多、胜之义。所谓大者,是等比丘,年德俱尊。多者,是等比丘,博学多闻,通达内外经典。所谓胜者,是等比丘,知见殊胜,超过九十六种外道。如此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菩萨五千。菩萨具称为菩提萨陲。菩提译为觉,萨陲译为有情。菩提萨陲者,译为觉有情。谓此等有情,自既觉悟,复能觉悟其它的有情也。简单说,凡发菩提心修菩提道的有情,称为菩萨。如是等菩萨,有五千人。
【尔时世尊住迦利罗华园场上。菩萨声闻大众围繞而演说法。尔时文殊师
利童子。与五百菩萨释梵护世恭敬围繞。往世尊所。至已顶礼佛足。遶
七匝已。坐一面。及菩萨眷属亦坐一面。】
尔时世尊正在迦利罗华园场上,与大众说法。内中有菩萨与声闻人。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以下,为发起序。童子寓有纯真之意。与五百菩萨,及释梵护世,恭敬围绕往世尊所。文殊师利所率领五百菩萨。释是帝释天人,梵是色界天人,护世是四王天人。四天王护四部洲,故曰护世四王。此护世四王眷属,有龙、鬼、神等。此「释梵护世」其它的经亦曰天龙鬼神。
至已顶礼佛足以下明见佛礼仪也。顶礼佛足表敬,繞佛七匝表慕,总为一心恭敬也。繞佛或三匝,或七匝,或百千匝,总须单数,且须心记匝数。
坐一面,即退坐一面也。坐应避六法,一不太远,二不太近,三不挡眼前,四不在后,五不在高处,六不处上风。
及菩萨眷属亦坐一面。即菩萨释梵护世等眷属,亦坐一面。菩萨既至佛所, 须先具仪以后,方敢请佛说法,不可轻率启问。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世尊言。今日如来为说何法。随次续说勿令断绝。】
具仪以后,文殊师利启问曰,世尊今天,正和大众演说何法呢?希望继续演说,勿为我的到来,令说法间断。因为文殊师利等,于说法中间方到来的。所以请佛继续演说,勿使说法间断。
【时大德须菩提语文殊师利。世尊先为声闻说法。文殊师利。我今请汝说
菩萨法。】
须菩提译曰善现。当时向文殊师利言,文殊师利菩萨,世尊正和我们说声闻乘法。现在请你说菩萨法,令我们听听。
声闻乘法,重于言教,不见佛性,因为佛性非言语文字故。以不见佛性,乃得声闻乘道。缘觉乘法,重于义理思惟,不见佛性。何故不见佛性?因为佛性非心缘相故。以不见佛性,乃得缘觉乘道。菩萨法以行为贵,旨在普度一切众生。而众生者,即我法身也。故菩萨法能见佛性,乃至能究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时文殊师利童子语须菩提。大德今用菩萨法为。大德须菩提。一切声
闻及与缘觉非菩萨法器。须菩提言。文殊师利唯愿演说。诸器众生自当
听受。】
当时文殊师利菩萨语须菩提言,大德须菩提,你要听菩萨法吗?但是你要知道,一切声闻缘觉非菩萨法器呀!这不是文殊菩萨藐视声闻缘觉,实是菩萨有意激励,令声闻缘觉人回小向大。
须菩提言,文殊菩萨,请你演说。是法器者,及不是法器者,都愿意听受。
【文殊师利童子报言。大德须菩提。汝今能知是佛法器及非器耶。须菩提
言。文殊师利我等声闻因他声解。岂能得知是佛法器及非器乎。文殊师
利。我请汝说是佛法器非佛法器。】
文殊师利问须菩提说,大德须菩提!你能知道怎样是佛法器,怎样不是佛法器吗?
须菩提回答说,文殊师利!像我们声闻乘人,只能因佛的音声言教而解悟,所 解甚浅。所以不能知道是佛法器,或者非佛法器。
所谓是佛法器,是诸大菩萨。诸大菩萨广度众生,续佛慧命。即如平常我们所说,能承担如来家业者。如是之人,方堪称为法器。非是心智狭小的声闻人,所能知者。所以须菩提言,我等声闻岂能得知。
文殊师利!我请汝说,是佛法器,非佛法器。须菩提请文殊菩萨说,是佛法器,非佛法器。以是请法因缘,于是有这部大方广宝箧经之产生。故知须菩提发起请法,诚功德无量也。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诸入正位皆是非器。已为法界所系持故。若
观法界而不舍放一切众生。不堕正位不共结住。如是等人是佛法器。】
此一段文,是总说是器与非器。以下所说,皆是为解释这一段文而说。可视为是这一段文的申述。
诸入正位皆是非器。入正位者,取涅槃也。意思是说,凡急于证涅槃,不发心度众生者,皆非佛法器。
已为法界所系持故。为甚么非佛法器呢?因为入正位者,即为法界所系持故。 法界即是涅槃界,入正位者即为涅槃界所局,故曰为法界所系持。
声闻乘人急取涅槃,早证空性,偏空滞寂,不能代佛弘化,故非为法器也。文殊菩萨如此说法,旨在欲令声闻人回小向大也。今说是法器与非法器,实已寓贬小褒大,望小乘人能起菩萨行也。
若观法界,而不舍放一切众生。是言若人深入法界,然却不舍放一切众生。虽证涅槃却不住涅槃,为怜愍一切众生故,秉大悲入生死广行度化也。
不堕正位,不共结住。菩萨虽证涅槃却不住涅槃,虽入生死度众生却又不住生死,故曰不共结住。结住者,是住烦恼的别名。而烦恼是生死的根源。菩萨以悲导智,所以不住涅槃。菩萨以智导悲,所以不共结使不住生死。如是等人,是佛法器也。
【复次大德须菩提。若到学法无学法界为所缚者。舍一切众生焦然结缚。
心生疲倦怖畏三界。乃至一念不乐住结。是等名为非佛法器。大德须菩
提。若有能尽未来际劫。发大庄严不怖不…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