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有菩萨得证果者。
菩萨之人,唯观察知,知诸法无性无我空寂如幻。此为趣向佛智也,但不取果证。因为菩萨知一切法空性如幻,无有所取果证者。
菩萨常于一切众生修行大悲,虽知我见,不取果证。一切法本来毕竟空,本来如幻。众生愚惑不知,反而取着于法起惑造业,随业堕入生死。菩萨哀愍,修大悲行,救度令觉。
所以菩萨虽知我见虚妄,而不堕果证。此所谓菩萨行空不证也。
【须菩提言。而是菩萨善巧方便。虽知我见而不取果。文殊师利言。如是
大德。若有菩萨为智方便界所摄者。而是菩萨虽知我见而不取果。】
须菩提言,这是菩萨善巧方便,虽然了达我见是虚妄的,却不取果证。因为菩萨欲度众生故。
善巧方便者,菩萨具二种智,一实智,二方便智。菩萨以实智自度,以方便智度脱众生。所谓不以方便,不成功德也。实智者,梵文曰般若。方便智者,梵文曰沤和。
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须菩提,若有菩萨为智方便界所摄者,而是菩萨虽知我见,而不取果证。
「若有」菩萨,因为有的菩萨无方便也。故曰若有菩萨为智方便界所摄。智方便者,即实方便智。有的菩萨只有智慧而无方便,所以虽知我见为虚妄,亦不入于正位取涅槃,但无方便不能得大智慧。若有菩萨有方便,虽知我见为虚妄,虽知一切法等同虚空,但以善巧方便故,能善巧度众生。
智方便界所摄。方便界者,法界也。以智方便,始见法界也。见法界者,始入法界度众生也。若无智方便,则唯知法界无界也。唯知法界无界,便不能起大悲入法界也。
故放光般若云「复有菩萨,无有沤和拘舍罗(智方便),从四禅行六波罗蜜,持是禅福生长寿天,不尽天福,来生世间,供养诸佛。是菩萨辈,诸根暗钝,不大聪明。」
所以菩萨有智方便,始能获得无上大智。故曰若有菩萨为智方便所摄,能深入法界,而是菩萨,虽知我见,而不取果。
【大德须菩提。如大力士执持利刀斩娑罗树。虽断犹住不即堕落。如是须
菩提。菩萨若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大方便智。虽知我见而不证果。大
德须菩提。或时天降大润泽雨。是娑罗树即便还生。生叶华果利益众生
。如是须菩提。菩萨若为大慈大悲之所润洽。菩萨智界还生三界。示现
受于种姓生死。为众生作大利益。】
文殊菩萨复称须菩提言,如大力士,执持利刀断娑罗树。
言大力士有大力,同时所持之刀非常锋利。所以娑罗树虽断而不即堕。此是言菩萨以大力故,虽断烦恼而不堕正位不取涅槃。因为菩萨于一切众生具大慈悲,有大方便智故。如是菩萨虽知我见虚妄,然不求果证。此是以法合譬也。
大德须菩提,或时天降大润泽雨。大润泽雨,譬喻菩萨大慈悲心也。是娑罗树即便还生。是譬喻菩萨起大悲心,以大方便智,留惑润生,还入三界也。犹如娑罗树,虽断不堕,遇大润泽雨,还能复生。
生叶华果利益众生,是表菩萨入三界度众生也。
如是须菩提,菩萨若是大慈悲之所润洽。菩萨智界还生三界。菩萨智界者,菩萨法界也。菩萨以大慈悲心,舍法界而入三界度众生也。所以示现受于种姓生死,为诸众生作大利益。
【大德须菩提。设有大风吹是娑罗树。觚枝茎果便堕于地。如是大德须菩
提。是诸菩萨为大智慧猛风吹。堕道场上毕竟永灭。】
设有大风吹娑罗树以下,是说菩萨无智方便,不能利益众生也。觚枝者,孤枝也。设有大风吹娑罗树,孤枝茎果便堕落地。堕落于地者,用喻堕入正位也。
如是大德须菩提,菩萨为大智慧猛风吹,是说此菩萨,有智慧而无方便也。此菩萨有智慧而无方便,便堕道场上毕竟永灭。道场者,佛成道之处也。此处作得道果解释。毕竟永灭者。取涅槃也。
【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善哉善哉。善说菩萨智方便界。大慈大悲相应说
法。文殊师利听吾说。喻如大龙王生于是心。兴起大云遍是云中。雨热
霹雳至处皆烧。复雨大雨为生长故。如是文殊师利。方便菩萨起大智慧
及方便云。现行一切诸凡夫事教化凡夫。现行圣行调伏众生。】
尔时世尊赞叹文殊师利说,汝善说菩萨的实智方便,与大慈大悲相应而说法。菩萨实智方便者,即是与大慈悲相应也。
文殊师利听我说,于是佛随喜演说。喻如大龙王生于是心。雨热霹雳,至处皆烧者,喻菩萨以大智慧,烧一切众生心垢烦恼,犹热霹雳烧一切杂秽草木也。
菩萨生于如是之心,先除众生心垢烦恼,然后以法雨滋润众生菩提心苗。此皆 菩萨智慧方便也。菩萨以大慈大悲力故,示现行一切凡夫事教化众生。现入生死而教化众生也。现行圣行调伏众生者,于生死中现行圣行,令众生菩提生长。调伏众生者,调伏其恶,导行于善也。
【文殊师利。如大香树根香。有异茎香叶香华香果香各各别异。如是文殊
师利。菩萨所有智慧香身亦复如是。随诸众生所。应闻解出相应法香。
然大悲根而不移动。】
以上是以大龙喻诸菩萨。今以大香树根喻诸菩萨。大香树其根最香,异于茎香叶香花香果香。茎叶花果者,譬喻小乘。如是小乘,亦由菩萨化导而生,故以大香树根譬喻菩萨。
如是文殊师利,是以法合譬喻也。故曰菩萨所有智慧香身亦复如是。智慧香「身」者,犹言菩萨智慧之体也。菩萨智慧之体,能应机说法,随病授药。此亦不同小乘人之行径也。故曰随众生所应闻,所能解,出与彼相应的法香。菩萨虽然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其大悲心却是平等不动的。
【文殊师利。如毗楞伽摩尼宝珠在帝释颈。悉遍普照三十三天。以珠力故
一切所有皆悉照现。然此宝珠无有忆想。如是文殊师利。净宝珠者喻菩
萨智性现一切事。而是菩萨无一切想。】
第三喻,以毗楞伽摩尼宝珠为喻。毗楞伽摩尼宝珠,译为能胜,系帝释颈项所悬之珠。此珠光明,悉能遍照三十三天。以珠力故,三十三天一切所有,悉能照现。然此珠无有忆想。无有忆想者,不取于相也。犹如明镜,能照一切,然影去不留痕,明镜不取于相也。
菩萨亦复如是,智性能现一切事,而菩萨无一切想。菩萨无一切想者,菩萨心不取于相也。所谓菩萨度脱一切众生,既无众生相,亦无度脱相。故菩萨虽入世,而不为世所染也。
【文殊师利。如如意珠能满一切众生所愿。然是宝珠无有忆想。如是文殊
师利。菩萨所有净意宝珠。能满一切众生所愿。于一切处无有忆想。】
第四喻以如意珠为喻。如意珠能出生一切宝,应众生所愿,随意出生。故曰能满一切众生所愿。
然是宝珠无有忆想。是如意珠,于所出生之一切宝,无有想着之意也。
菩萨亦复如是,净意宝珠,菩萨清净心,犹如意宝珠也。菩萨清净心中,能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宝,犹如意宝珠然,能满一切众所愿。然于一切处无有忆想, 菩萨心虽出一切法宝,然于一切法不取于相也。知一切法非法故。
【文殊师利。如因虚空火得炽然因空下雨。而是虚空无有寒热。如是文殊
师利。方便菩萨住在三界。行寂涅槃不为结热。在佛法中无所染着二俱
利益。】
文殊师利,如因虚空,火得炽燃。此用譬菩萨清净心无碍也。因有虚空,火方能燃烧,因有虚空,方能落雨。然而虚空,火烧不然,雨打不湿。故曰虚空无有寒热。
具有方便智的菩萨,亦复如是。虽然示现住三界生死之中,但是其行寂灭涅槃,而不为生死烦恼所热。在佛法中,无所染着。言菩萨虽证无上佛道,然亦无染着,却入生死度众生。处三界不为结热,是不住生死也。在佛法中无所染着,是不住涅槃也。
二俱利益者,明菩萨不堕生死,不住涅槃。生死涅槃二者,于菩萨均无妨碍也。故曰二俱利益。
【文殊师利。如因虚空出生毒树亦生药树。然是虚空不为毒害非药除净。
如是文殊师利。若有智慧方便菩萨。五阴之身犹如毒树。信等五根如彼
药树。非阴结染非根净结二俱有利。】
今仍以虚空为譬。虚空中能出生毒树,同时亦能出生药树。但虚空无碍无染,既不为毒树所害,亦不为药树除净。若为毒树所害,则非虚空。若为药树除净,亦非虚空也。
有智慧方便的菩萨,亦复如是。五阴身犹如毒树,信等诸根犹如药树。菩萨心等虚空,虽入生死受五阴身,但不为生死所羁,不为五阴身心所害。以菩萨心等虚空故,亦不是因为信等五根,净除五阴身结使的。换句话说,菩萨心,本来清净故。「非阴结染」者,不是被五阴结使所染也。「非根净结」亦非因信等五根,净除其结使也。故心经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信等五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此五法能生菩提道,故称为根。信等五根,能净除一切烦恼结使。故曰能净五阴结染。
然菩萨心自性清净,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既无烦恼,亦无烦恼尽。故曰非阴结染,亦非信等五根,能净诸结也。以菩萨心,等虚空故。
二俱有利。菩萨心无碍,既不碍阴结,亦不碍根净,正所谓雁过长空,影落寒 潭,故曰二俱有利。
【文殊师利。如漉水筒若暂一塞水则不漏。若复暂放其水便漏。如是文殊
师利。若有智慧方便菩萨。住于三昧成就大通不着诸界。若暂起定现漏
诸界。随其所应而演说法。】
佛呼文殊师利,若漉水筒。漉水筩者,漉水所用之竹筩也。暂塞水则不漏,暂放水便漏出。此犹菩萨以智慧方便,住三昧成就大通,不着诸界。(大通应为六通)。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以漏尽故,所以不着诸界。诸界者,三界也。
菩萨住三昧,则不落于三界,犹漉水筒,若暂塞则不漏。若菩萨暂起于定,便示现三界。犹漉水筒暂放,其水便漏。
菩萨既入三界,便兴化道,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也。
【文殊师利。如极好鸟善护氄者不自惜身。如是文殊师利。住大悲菩萨。
善护众生不自惜身。】 …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