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有菩薩得證果者。
菩薩之人,唯觀察知,知諸法無性無我空寂如幻。此爲趣向佛智也,但不取果證。因爲菩薩知一切法空性如幻,無有所取果證者。
菩薩常于一切衆生修行大悲,雖知我見,不取果證。一切法本來畢竟空,本來如幻。衆生愚惑不知,反而取著于法起惑造業,隨業墮入生死。菩薩哀愍,修大悲行,救度令覺。
所以菩薩雖知我見虛妄,而不墮果證。此所謂菩薩行空不證也。
【須菩提言。而是菩薩善巧方便。雖知我見而不取果。文殊師利言。如是
大德。若有菩薩爲智方便界所攝者。而是菩薩雖知我見而不取果。】
須菩提言,這是菩薩善巧方便,雖然了達我見是虛妄的,卻不取果證。因爲菩薩欲度衆生故。
善巧方便者,菩薩具二種智,一實智,二方便智。菩薩以實智自度,以方便智度脫衆生。所謂不以方便,不成功德也。實智者,梵文曰般若。方便智者,梵文曰漚和。
文殊師利菩薩言,如是須菩提,若有菩薩爲智方便界所攝者,而是菩薩雖知我見,而不取果證。
「若有」菩薩,因爲有的菩薩無方便也。故曰若有菩薩爲智方便界所攝。智方便者,即實方便智。有的菩薩只有智慧而無方便,所以雖知我見爲虛妄,亦不入于正位取涅槃,但無方便不能得大智慧。若有菩薩有方便,雖知我見爲虛妄,雖知一切法等同虛空,但以善巧方便故,能善巧度衆生。
智方便界所攝。方便界者,法界也。以智方便,始見法界也。見法界者,始入法界度衆生也。若無智方便,則唯知法界無界也。唯知法界無界,便不能起大悲入法界也。
故放光般若雲「複有菩薩,無有漚和拘舍羅(智方便),從四禅行六波羅蜜,持是禅福生長壽天,不盡天福,來生世間,供養諸佛。是菩薩輩,諸根暗鈍,不大聰明。」
所以菩薩有智方便,始能獲得無上大智。故曰若有菩薩爲智方便所攝,能深入法界,而是菩薩,雖知我見,而不取果。
【大德須菩提。如大力士執持利刀斬娑羅樹。雖斷猶住不即墮落。如是須
菩提。菩薩若于一切衆生。有大慈悲大方便智。雖知我見而不證果。大
德須菩提。或時天降大潤澤雨。是娑羅樹即便還生。生葉華果利益衆生
。如是須菩提。菩薩若爲大慈大悲之所潤洽。菩薩智界還生叁界。示現
受于種姓生死。爲衆生作大利益。】
文殊菩薩複稱須菩提言,如大力士,執持利刀斷娑羅樹。
言大力士有大力,同時所持之刀非常鋒利。所以娑羅樹雖斷而不即墮。此是言菩薩以大力故,雖斷煩惱而不墮正位不取涅槃。因爲菩薩于一切衆生具大慈悲,有大方便智故。如是菩薩雖知我見虛妄,然不求果證。此是以法合譬也。
大德須菩提,或時天降大潤澤雨。大潤澤雨,譬喻菩薩大慈悲心也。是娑羅樹即便還生。是譬喻菩薩起大悲心,以大方便智,留惑潤生,還入叁界也。猶如娑羅樹,雖斷不墮,遇大潤澤雨,還能複生。
生葉華果利益衆生,是表菩薩入叁界度衆生也。
如是須菩提,菩薩若是大慈悲之所潤洽。菩薩智界還生叁界。菩薩智界者,菩薩法界也。菩薩以大慈悲心,舍法界而入叁界度衆生也。所以示現受于種姓生死,爲諸衆生作大利益。
【大德須菩提。設有大風吹是娑羅樹。觚枝莖果便墮于地。如是大德須菩
提。是諸菩薩爲大智慧猛風吹。墮道場上畢竟永滅。】
設有大風吹娑羅樹以下,是說菩薩無智方便,不能利益衆生也。觚枝者,孤枝也。設有大風吹娑羅樹,孤枝莖果便墮落地。墮落于地者,用喻墮入正位也。
如是大德須菩提,菩薩爲大智慧猛風吹,是說此菩薩,有智慧而無方便也。此菩薩有智慧而無方便,便墮道場上畢竟永滅。道場者,佛成道之處也。此處作得道果解釋。畢竟永滅者。取涅槃也。
【爾時世尊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善說菩薩智方便界。大慈大悲相應說
法。文殊師利聽吾說。喻如大龍王生于是心。興起大雲遍是雲中。雨熱
霹雳至處皆燒。複雨大雨爲生長故。如是文殊師利。方便菩薩起大智慧
及方便雲。現行一切諸凡夫事教化凡夫。現行聖行調伏衆生。】
爾時世尊贊歎文殊師利說,汝善說菩薩的實智方便,與大慈大悲相應而說法。菩薩實智方便者,即是與大慈悲相應也。
文殊師利聽我說,于是佛隨喜演說。喻如大龍王生于是心。雨熱霹雳,至處皆燒者,喻菩薩以大智慧,燒一切衆生心垢煩惱,猶熱霹雳燒一切雜穢草木也。
菩薩生于如是之心,先除衆生心垢煩惱,然後以法雨滋潤衆生菩提心苗。此皆 菩薩智慧方便也。菩薩以大慈大悲力故,示現行一切凡夫事教化衆生。現入生死而教化衆生也。現行聖行調伏衆生者,于生死中現行聖行,令衆生菩提生長。調伏衆生者,調伏其惡,導行于善也。
【文殊師利。如大香樹根香。有異莖香葉香華香果香各各別異。如是文殊
師利。菩薩所有智慧香身亦複如是。隨諸衆生所。應聞解出相應法香。
然大悲根而不移動。】
以上是以大龍喻諸菩薩。今以大香樹根喻諸菩薩。大香樹其根最香,異于莖香葉香花香果香。莖葉花果者,譬喻小乘。如是小乘,亦由菩薩化導而生,故以大香樹根譬喻菩薩。
如是文殊師利,是以法合譬喻也。故曰菩薩所有智慧香身亦複如是。智慧香「身」者,猶言菩薩智慧之體也。菩薩智慧之體,能應機說法,隨病授藥。此亦不同小乘人之行徑也。故曰隨衆生所應聞,所能解,出與彼相應的法香。菩薩雖然隨其所應而爲說法,而其大悲心卻是平等不動的。
【文殊師利。如毗楞伽摩尼寶珠在帝釋頸。悉遍普照叁十叁天。以珠力故
一切所有皆悉照現。然此寶珠無有憶想。如是文殊師利。淨寶珠者喻菩
薩智性現一切事。而是菩薩無一切想。】
第叁喻,以毗楞伽摩尼寶珠爲喻。毗楞伽摩尼寶珠,譯爲能勝,系帝釋頸項所懸之珠。此珠光明,悉能遍照叁十叁天。以珠力故,叁十叁天一切所有,悉能照現。然此珠無有憶想。無有憶想者,不取于相也。猶如明鏡,能照一切,然影去不留痕,明鏡不取于相也。
菩薩亦複如是,智性能現一切事,而菩薩無一切想。菩薩無一切想者,菩薩心不取于相也。所謂菩薩度脫一切衆生,既無衆生相,亦無度脫相。故菩薩雖入世,而不爲世所染也。
【文殊師利。如如意珠能滿一切衆生所願。然是寶珠無有憶想。如是文殊
師利。菩薩所有淨意寶珠。能滿一切衆生所願。于一切處無有憶想。】
第四喻以如意珠爲喻。如意珠能出生一切寶,應衆生所願,隨意出生。故曰能滿一切衆生所願。
然是寶珠無有憶想。是如意珠,于所出生之一切寶,無有想著之意也。
菩薩亦複如是,淨意寶珠,菩薩清淨心,猶如意寶珠也。菩薩清淨心中,能出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寶,猶如意寶珠然,能滿一切衆所願。然于一切處無有憶想, 菩薩心雖出一切法寶,然于一切法不取于相也。知一切法非法故。
【文殊師利。如因虛空火得熾然因空下雨。而是虛空無有寒熱。如是文殊
師利。方便菩薩住在叁界。行寂涅槃不爲結熱。在佛法中無所染著二俱
利益。】
文殊師利,如因虛空,火得熾燃。此用譬菩薩清淨心無礙也。因有虛空,火方能燃燒,因有虛空,方能落雨。然而虛空,火燒不然,雨打不濕。故曰虛空無有寒熱。
具有方便智的菩薩,亦複如是。雖然示現住叁界生死之中,但是其行寂滅涅槃,而不爲生死煩惱所熱。在佛法中,無所染著。言菩薩雖證無上佛道,然亦無染著,卻入生死度衆生。處叁界不爲結熱,是不住生死也。在佛法中無所染著,是不住涅槃也。
二俱利益者,明菩薩不墮生死,不住涅槃。生死涅槃二者,于菩薩均無妨礙也。故曰二俱利益。
【文殊師利。如因虛空出生毒樹亦生藥樹。然是虛空不爲毒害非藥除淨。
如是文殊師利。若有智慧方便菩薩。五陰之身猶如毒樹。信等五根如彼
藥樹。非陰結染非根淨結二俱有利。】
今仍以虛空爲譬。虛空中能出生毒樹,同時亦能出生藥樹。但虛空無礙無染,既不爲毒樹所害,亦不爲藥樹除淨。若爲毒樹所害,則非虛空。若爲藥樹除淨,亦非虛空也。
有智慧方便的菩薩,亦複如是。五陰身猶如毒樹,信等諸根猶如藥樹。菩薩心等虛空,雖入生死受五陰身,但不爲生死所羁,不爲五陰身心所害。以菩薩心等虛空故,亦不是因爲信等五根,淨除五陰身結使的。換句話說,菩薩心,本來清淨故。「非陰結染」者,不是被五陰結使所染也。「非根淨結」亦非因信等五根,淨除其結使也。故心經言,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信等五根者,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也。此五法能生菩提道,故稱爲根。信等五根,能淨除一切煩惱結使。故曰能淨五陰結染。
然菩薩心自性清淨,一絲不挂一塵不染。既無煩惱,亦無煩惱盡。故曰非陰結染,亦非信等五根,能淨諸結也。以菩薩心,等虛空故。
二俱有利。菩薩心無礙,既不礙陰結,亦不礙根淨,正所謂雁過長空,影落寒 潭,故曰二俱有利。
【文殊師利。如漉水筒若暫一塞水則不漏。若複暫放其水便漏。如是文殊
師利。若有智慧方便菩薩。住于叁昧成就大通不著諸界。若暫起定現漏
諸界。隨其所應而演說法。】
佛呼文殊師利,若漉水筒。漉水筩者,漉水所用之竹筩也。暫塞水則不漏,暫放水便漏出。此猶菩薩以智慧方便,住叁昧成就大通,不著諸界。(大通應爲六通)。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以漏盡故,所以不著諸界。諸界者,叁界也。
菩薩住叁昧,則不落于叁界,猶漉水筒,若暫塞則不漏。若菩薩暫起于定,便示現叁界。猶漉水筒暫放,其水便漏。
菩薩既入叁界,便興化道,隨其所應而爲說法也。
【文殊師利。如極好鳥善護氄者不自惜身。如是文殊師利。住大悲菩薩。
善護衆生不自惜身。】 …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