氄者,鳥獸之細毛也。極好鳥善護其氄,不自惜身。用喻菩薩善護衆生,不自惜身。
【文殊師利。如師子獸王無所畏懼。唯除猛火。如是文殊師利。方便菩薩
不畏一切。唯除聲聞緣覺解脫。】
文殊師利!如師子爲獸中之王,無所畏懼。然唯畏懼于猛火。具有智方便的菩薩,不畏于一切,唯畏墮于二乘解脫。何以故?若菩薩墮于二乘解脫,便永斷佛種也。
【文殊師利。如伊羅甯龍象是畜生道。能現一切諸莊嚴事。由是帝釋福德
力故。如是文殊師利。菩薩乃能作于畜生現法莊嚴。隨所應度而化度之
。】
伊羅甯龍象,未見翻譯。有雲爲象王也。彼爲畜生道,卻能現一切諸莊嚴事。由帝釋福力故。伊羅甯龍象是天帝釋所乘之象王,所以由帝釋福德力故,能現一切諸莊嚴事。
菩薩亦如是,能使畜生現法莊嚴。言菩薩以方便力,能度一切衆生,令得成就也。故曰隨所應度而度化之。此猶觀音菩薩,叁十二應功德力也。
【文殊師利。如火燧出火寶珠出火二俱能燒。如是文殊師利。若有菩薩始
初發心乃至道場最後之心。二俱能燒一切衆生一切結使。】
火燧者,古出火具也。用以喻初發菩提心菩薩也。寶珠出火者,用喻坐道場菩薩也。所謂坐道場,系菩薩將成最正覺,坐于菩提道場也。故曰乃至道場最後之心。從初發心,至成無上菩提剎那頃,爲最後之心。例如釋尊于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成就無上菩提,斯爲最後心。言菩薩從初發心,至成等正覺,其智慧方便,均能燒一切衆生一切結使也。
【文殊師利。猶如諸樹有種種色種種香種種果。皆因四大而得生長。如是
文殊師利。菩薩以種種門集諸善根。一切皆攝在菩提心。迥向菩提以爲
增長。】
猶如諸樹,有種種色種種香種種果。是諸樹各各成就不同也。如是種種成就,皆因四大而得生長。四大者,地水火風也。
菩薩度衆生亦複如是。雖然種種門,令諸衆生集諸善根。例如以人天法門,令衆生集人天善根。以聲聞緣覺菩薩法門,令衆生集聲聞緣覺菩薩善根。但一切皆菩薩菩提心而得生長。故曰一切皆攝在菩提心。令衆生回向菩提以爲增長。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輪寶若去四兵皆從。如是文殊師利。菩薩方便智波
羅蜜。隨所至處。所有一切助菩提法皆悉隨從。】
轉輪聖王有輪寶,輪寶有四種。即金輪銀輪銅輪鐵輪。王以輪寶力故,可以飛天行空到處遊行。輪寶行時,四種兵悉皆隨從。
菩薩以智方便故,隨所至處,所有一切助菩提法,皆悉隨從。助菩提法有叁十七品,束之爲七。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此叁十七品,小乘人修之,可證無漏。大乘人修之,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方便智波羅蜜,波羅蜜者,一切事究竟也。言是等菩薩,方便智究竟圓滿也。
【文殊師利。猶如迦陵頻伽鳥王卵中鳥子。其臇未現便出迦陵頻伽妙聲。
如是文殊師利。佛法卵中諸菩薩等。未壞我見未出叁界。然能演出佛法
妙音。謂空無想無作行音。】
迦陵頻伽鳥鳴聲美妙。其鳥子尚在卵中,其臇未現,便能出迦陵頻伽妙聲。菩 薩亦複如是,尚在佛法卵中,猶未破無明出叁界,然能演出佛法妙音。
菩薩未壞我見未出叁界,雲何能演出佛法妙音呢?凡演說法,深合二谛者,即能演出佛法妙音也。如是菩薩,雖猶處叁界生死之中,但以悟二谛理故,能演佛法妙音也。
何爲佛法妙音?謂空無想(應爲無相)無作行音。空、無相、無作,爲叁解脫門,由之可入涅槃。故爲佛法妙音。
【文殊師利。如迦陵頻伽。至孔雀群終不鳴呼。還至迦陵頻伽鳥中乃複鳴
呼。如是文殊師利。菩薩若至一切聲聞緣覺衆中。終不演說不可思議諸
佛之法。至菩薩衆爾乃演說。】
此以迦陵頻伽爲喻,言菩薩入聲聞緣覺衆中,終不演說不思議佛法。因爲聲聞緣覺非是法器,不能聽受故。何故聲聞緣覺不能聽受?以二乘人樂著涅槃故,不起化道故,不能續佛慧命故。所以對于諸佛甚深不可思議之法,不能聽受。
至菩薩衆,爾乃演說。菩薩者發無上菩提心之有情,是佛真子,故能信受奉行 。是以菩薩爲其演說,諸佛甚深妙法。
【文殊師利。如旋岚大風。閻浮界內樹木諸山無能當者。如是文殊師利。
菩薩演說不可思議諸佛法時。學及無學聲聞緣覺。除佛護持不能信解。
若信解者是佛護持。】
旋岚又作毗岚,是大猛風。此風所吹之處,悉皆散壞。故曰閻浮提界內,樹木諸山無能當者。閻浮提亦曰瞻部洲,此皆音譯之異也。
菩薩智慧勇猛,猶如旋岚大風。故演說不思議佛法時,學及無學聲聞緣覺,不能信解。
聲聞乘阿羅漢果,及緣覺乘辟支佛果,自以爲學行窮滿,無須更進,故稱爲二乘無學。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以前諸人,皆謂學人。
如是二乘有學人及無學人,蒙佛護持,方能信解。故學無學人若能信解者,當知皆是佛所護持也。
【文殊師利。猶如日宮所出光明。淨穢等照無有增減無能呵者。如是文殊
師利。方便菩薩放智光明。雖與一切凡夫共俱不爲所壞。與聲聞緣覺俱
不爲所染。無有能呵菩薩方便智慧光者。】
猶如日月所出之光,淨穢等照。日月之光,不分淨穢,平等而照也。于淨者不增,于穢者不減,故曰無有增減。無能呵者,意即不受淨穢之所破壞也。
具方便智菩薩之光,亦是不分高下,平等而照。雖與一切凡夫共俱,以方便力照凡夫,但不被凡夫所壞。不爲凡夫所壞者,言菩薩入生死不住生死也。與聲聞緣覺俱,不爲所染。菩薩雖度聲聞緣覺,但不被其所染也。不被其所染者,不住涅槃也。
無有能呵菩薩方便智慧光者。無有能破壞菩薩方便智慧光者也。以如是故,菩薩方能入一切度一切也。
【文殊師利。如波利質多拘毗陀羅樹。若葉落時叁十叁天歡喜踴躍。作如
是言。是樹不久當生華果。如是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能一切舍。是時諸
佛皆大歡喜。而是。菩薩不久當與一切衆生生法華法果。】
波利質多拘毗陀羅樹,是忉利天上樹,(忉利譯曰叁十叁)。其樹譯曰香遍樹,此樹枝葉花實,一切皆香。若葉落時,叁十叁天歡喜踴躍等文易解不贅。
若菩薩能一切舍,喻如波利質多樹落葉也。菩薩一切舍者,舍正位不取自度,爲度衆生也。故諸佛皆大歡喜,因爲此菩薩,不久當與衆生,生法華法果也。生法華法果者,弘化度生也。
【文殊師利。如調弱樹隨風動轉不畏摧折。如是文殊師利。菩薩善能隨順
衆生。則不畏墮一切聲聞緣覺地中。】
調弱樹者,柔韌不畏摧折也。故能隨風轉動,不被摧折。菩薩善能隨順衆生,能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故不畏墮二乘地中。
【文殊師利。猶如水流順下而去。如是文殊師利。無慢菩薩亦複如是。流
趣順向于一切智。】
以水流于下,譬喻菩薩無我慢也。無我慢故能恒順衆生。恒順衆生者,是不染于緣,不變向于一切智也。
【文殊師利。猶如大海始初安時其處最卑。然後衆流悉皆歸之。如是文殊
師利。菩薩除滅憍慢貢高。然後佛法悉流歸之。】
此依然言菩薩無我慢也。譬如大海處卑,而萬流歸之。爲何說「大海始初安時 」呢?大海始初安時,澄靜無波,此時爲最下也。若大海不甯靜時,可以破岸騰山,不得謂爲處卑也。故曰始初安時,其處最卑。
若菩薩除滅憍慢貢高,始能與佛法相應。故曰然後佛法悉流歸之。可見我慢貢高者,不入佛法也。
【文殊師利。如金剛珠能破一切諸余衆寶。而此寶珠無能壞者。如是文殊
師利。方便菩薩調伏。一切聲聞緣覺而不墮中。】
金剛珠能破一切余寶,而諸余衆寶,無能壞金剛珠者。用喻菩薩方便勝智,能調伏一切聲聞緣覺,令聲聞緣覺,回小向大,發菩提心。卻能不墮聲聞緣覺之中。不墮聲聞緣覺之中者,不墮正位也。
【文殊師利。如曼陀羅華無風之時香氣普遍滿一由旬。如是文殊師利。方
便菩薩無聖慧根。慈香普遍一切衆生。】
曼陀羅華,譯曰適意華。無風之時,華香遍一由旬。一由旬者,四十裏也。
具方便智菩薩,無聖慧根。非是菩薩無聖慧也,是言菩薩以方便力故,留惑潤 生,依然入生死度衆生也。不同二乘,斷諸結使,入正位取涅槃。故曰菩薩不入正位,無聖慧根也。菩薩不取聖慧,不入正位,始能方便濟度,慈香普熏也。
【文殊師利。如曼陀羅華有嗅香者一切病愈無諸苦患。如是文殊師利。大
慈大悲諸菩薩等若有隨喜。一切結病悉皆除滅無有逼惱。】
以曼陀羅華嗅之能愈一切病,譬喻菩薩大慈大悲教化衆生,若人能順教化起隨喜心,便能除滅一切結病。
隨喜者,隨順歡喜也。聞菩薩教誨,能隨順不逆,心生法喜也。
【文殊師利。如佛出世優昙華則便出現。如是文殊師利。有菩薩出世。
諸佛法華皆悉出現。】
文顯易明,不贅述。
【文殊師利。如阿那婆達多大龍王雨遍閻浮提。如是文殊師利。菩薩如是
。以大法雨等心普潤一切衆生。】
阿那婆達多龍王,住阿那婆達多池,處在瞻部洲中心。此龍王降雨,能遍閻浮 提。譬喻菩薩降法雨,以平等心,普潤一切衆生。
【文殊師利。如彼阿那婆達多池。流出四河滿于大海。如是文殊師利。諸
菩薩等。以四攝法流注充滿一切智海。】
阿那婆達多池流出四河,一殑伽河,自池東面出,注入東南海。二信度河,自池南面出,注入西南海。叁縛刍河,自池西面出,注入西北海。四徙多河,自池北面出,注入東北海。
菩薩以四攝法,流注充滿一切智海。四攝法者,能攝衆生心歸向佛道也。四種攝法,一布施攝,二愛語攝,叁利行攝,四同事攝。
流注充滿一切智海,一切智者,即一切種智也。一切種智又名薩婆若,故即是流注充滿薩婆若海也。
【文殊師利。…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