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言,文殊师利,佛法结使有何差别?
汝既言不增结使,不退佛法。那么佛法结使有何差别呢?因为声闻人即是断见思结使,取证于有余涅槃。所以须菩提,有此一问。
须知文殊菩萨所说不增结使,不退佛法者,即是结使不增,佛法不退义也。不增不退者,即妙湛总持不动义也,实非分别佛法与结使也。
文殊菩萨举譬喻说明。文殊师利言,如须弥山王,光所照处,悉同一色,所谓金色。须弥山出海八万四千由旬,入海八万四千由旬。其外围绕有八山,其高度依次而减。故须弥山最高。称须弥山王。须弥山四宝所成,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其光照耀,悉同金色。
以上先举譬喻,以下以法合之。般若光照一切结使,悉同一色。此所谓照者,非是照耀之谓。是言般若智慧光照之下,一切结使悉同一色也。
先举喻以事明,后说法以理显。须弥山能照物不能照理,般若智照,理事俱尽。于般若智照之下,一切法无非佛法也。
是故须菩提!佛法结使以般若慧观,等无差别。为甚么呢?因为般若智是无分别智。所以照见一切法,悉皆无二,悉皆平等,悉皆空寂,悉皆不可得。所以用般若智慧,可以照知佛法结使无有差别。
是故大德须菩提下,直接道破,以法无差别故,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以何缘故,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文殊答言,如佛智所觉。
须菩提问曰,汝以何缘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呢?如果一切法皆是佛法,难道修一切外道法,亦是佛法吗?若一切外道法皆是佛法,那么又何必修学佛法呢?如果一切法皆是佛法,然则修外道法,亦当成佛。
文殊师利答言,如佛智所觉,所以我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本来一相,一切法本来无相,一切法本来寂灭。然众生痴迷,妄起分别,见有一切法差别相耳。故众生迷惑,于毕竟空中,虚妄分别一切法。不知一切法,原是毕竟空也。所以佛智所觉,知一切凡夫外道,皆迷惑颠倒。为令众生远离颠倒执着故,所以令众生远离外道法,修学佛法也。
如佛智所觉。佛智者何智?佛证无分别智,故知一切分别。知一切差别法,悉 无分别也,如是之智谓之差别智。无分别智名实智,差别智名权智。佛以权实智,知一切法分别即无分别,无分别即分别。知一切法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不异有,有不异空。所以文殊菩萨言,如佛智所觉。
【又问。云何如佛智所觉。文殊答言。如汝初始后亦如是不离如故。是以
说言如佛智所觉。又问。所言初后云何初后。文殊答言。初空后寂故名
初后。】
须菩提又问,云何如佛智所觉呢?文殊菩萨回答的很妙。文殊言,如汝初始,后亦如是,不离如故。
须菩提初生之时,家中财物一切库存,一时皆空。这便是如汝初始。后来须菩提出家修道,佛印其解空第一,这便是后亦如是。初后皆空,空则不二不异,故曰不离如故。这是说明佛以空智,知一切法皆如。以一切法皆如故,说言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又问,所言初后,云何初后。你所言初后者,怎么是佛智的初后呢?文殊答言,初空后寂故名初后。
「初空」者,是说本觉。一切法本空,所以初空是佛本觉。后寂者,是说佛究 竟觉。佛以修道因缘,证得诸法寂灭相,故曰后寂。于是可知初空后寂者,是一实相智也。佛彻证实相智,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何以故?以一切相皆是实相也。
【须菩提言。空之与寂有何差别。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生金与熟金有何差别。答言。以言说故而有差别。文殊师利言。如是
大德须菩提。以言说故言空言寂。若有智者不着文字不执文字。】
须菩提言,空与寂有何差别?我们要知道,空是本来面目,寂是修治所得。空是本觉,寂是始觉,若始觉合于本觉,便名究竟觉。始觉合于本觉,则是不二不别。所谓始本者,只是言说分别,而觉体原是一也。故文殊师利,以生金熟金喻明。
生金经过炼治而成熟金。然金性是一,生之与熟,不碍金性为一。是知生金熟金,只是取相言说而已。
所以文殊问曰,生金与熟金,有何差别?须菩提回答说,以言说故有差别。
文殊师利答言,如是大德须菩提,所谓空之与寂,不过是言说分别而已。若人执着文字相言空言寂,皆是徒有言说而无实义。所以有智者,不着文字相,不执文字相。
其实世人皆是因为执着言语文字相,方成为凡夫的。世人分别人我是非,无非都是分别言语文字相。因为一切法性空寂,不可执取不可分别。众生徒以相、名、妄想,产生分别竞争。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凡夫智者有何别相。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
如佛所说以业相故名为凡夫。以业相故名为智者。须菩提言。文殊师利
。业有何相。文殊师利言。因缘为相。随其所行有差别名。若无所行则
无别名。凡夫有行有差别名。慧者无行无差别名。有无中间名为圣行。
然此圣行于诸凡夫名为非行。】
须菩提问曰,凡夫智者,有何别相?汝说佛智,我已知之。凡夫智有何不同之相呢?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如依佛所说,以业相故名为凡夫。所以以业相故名为凡夫智。是故当知,所谓凡夫智者,皆世智辩聪也。
何谓业也?经云若行以烦恼因缘,便名为业。此业当受后有。若行无烦恼因缘,则不受后有。故虽行而不名为业也。云何为烦恼?烦恼者无明也。亦就是说,以无明故名为凡夫,以无明故,名为凡夫智。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业有何相?文殊师利言,因缘为相。
所谓因缘者,即业之别名也。因为不假因绿,便不能成业也。无明生行,「行」即是业,换句话说,业以因缘造作为相。故文殊菩萨言,随其所行,有差别名,谓凡夫智也。随其所行者,起烦恼造作也。
若无所行,则无别名。如果无有烦恼,亦无造作,则无凡夫的别名了。无有别名,则与佛智一如一实际了。
凡夫有行,有差别名。智慧者无行,无差别名。有无中间,名为圣行。
凡夫之行,以无明行爱取有五种因缘,故有差别名。智慧者无无明行爱取有为因缘,不漏落于三界,故无差别名。
有无中间,名为圣行。圣行者,正行也。故八圣道亦名八正道。正行者,不偏凡夫之有,亦不偏慧者之无。若偏有,则堕凡夫,若偏无则堕二乘。故有行有差别名者,凡夫也。无行无差别名者,二乘也。有无中间名圣行者,菩萨也。此即菩萨 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义也。
然此圣行,于诸凡夫名为非行。凡夫行者,由无明行爱取有为因缘,故须受生死果报。但此种圣行,虽示同生死,而不是无明行爱取有为因缘。所以不被业系,非是果报,不受后有。而是随意受生,自在无碍,非同凡夫之行,故曰于诸凡夫,名为非行。
【又问文殊师利。所言圣者为何谓也。文殊答言。同入无着无诤句故。】
须菩提又问文殊菩萨说,文殊师利,你所谓圣行,究竟甚么意义名为圣者呢?文殊答言,同入无着无诤句故。同入无着无诤者,言一切法同入无着无诤句也。
何谓无着无诤?彻证诸法毕竟空,则入无着无诤。彻证诸法无相,则入无着无诤。彻证诸法无我,则入无着无诤。彻证诸法平等,则入无着无诤。彻证诸法如如,则入无着无诤。彻证诸法毕竟净,则入无着无诤。彻证诸法无分别,则入无着无诤。乃至彻证诸法不可住、不可取、不可得、无所有,则入无着无诤。
如是证入无着无诤,是即为圣者也。换句话说,声闻人取于无漏,便是有着。既已有着,便有分别。既有分别,则便有诤。故不得谓圣者也。
【又问。文殊师利。颇有诸法亦入无着无诤句不。文殊言有大德须菩提。
须菩提言。何者是也。答言。须菩提。一切众流入大海已为一味。如
是须菩提。一切诸法皆悉入于无着无诤同为一味。谓解脱味。】
须菩提又问曰,文殊师利,颇有诸法,亦入无着无诤句不?除圣者以外,有没有其它的法,亦入无着无诤句呢?文殊菩萨答言,有,大德须菩提!
须菩提问言,既然还有,究竟是那些法呢?文殊师利先举例说明。例如一切水流,入于大海以后,皆成一咸味。一切法亦复如是,入于解脱,同是无诤无着一味。
何谓解脱?所谓解脱者,不生不灭也,不动也,不可取也,清净也,平等也,无别异也,到彼岸也,除无明也,离我我所也,寂静纯一无二也。以如是故,若入于解脱,便是一味。
【须菩提言。解脱何事说名解脱。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以何因缘故
或有缚者或有无缚。须菩提言。无智故缚。文殊师利言。如是断无智故
名为解脱。】
须菩提问文殊菩萨言,解脱何事说名解脱?意思是说,解脱何法名为解脱呢?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以何因缘故说为有缚,以何因缘故,说为无缚呢?
须知有缚故有解,无缚焉有解?众生以无智故名曰被缚。以智慧明照故,说名解脱。故解之与缚,只有言说而已。事实上不过觉与迷罢了。所以须菩提问解脱,文殊菩萨却以有缚无缚作答。
须菩提言,无智故缚。文殊师利言,如是断无智故名为解脱。
无智者,无明也。断无明者,明也。所以无明则名缚,智明则曰解。二乘人断见思未破无明,了分段生死,未了变易生死。无明者习气也,声闻乘断正使未断习气,故未为究竟解脱也。
【须菩提言。诸法平等云何说智及与无智。文殊师利言。如春热时名为热
水。如冬降寒名为冷水。然其水性无有差别。如是须菩提。不正思惟烦
恼所热名为无智。若正思惟名曰为智。然其此中无有士夫。名智无智。】
须菩提言,诸法平等,云何说智及与无智?一切法平等一如无有差别,云何说有智与无智的差别呢?
文殊师利言,如春热时各为热水下,仍是先举喻说明。意思是说,非是法性有所差别也,而是众生根机不同,见有差别。
…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