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言,文殊師利,佛法結使有何差別?
汝既言不增結使,不退佛法。那麼佛法結使有何差別呢?因爲聲聞人即是斷見思結使,取證于有余涅槃。所以須菩提,有此一問。
須知文殊菩薩所說不增結使,不退佛法者,即是結使不增,佛法不退義也。不增不退者,即妙湛總持不動義也,實非分別佛法與結使也。
文殊菩薩舉譬喻說明。文殊師利言,如須彌山王,光所照處,悉同一色,所謂金色。須彌山出海八萬四千由旬,入海八萬四千由旬。其外圍繞有八山,其高度依次而減。故須彌山最高。稱須彌山王。須彌山四寶所成,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其光照耀,悉同金色。
以上先舉譬喻,以下以法合之。般若光照一切結使,悉同一色。此所謂照者,非是照耀之謂。是言般若智慧光照之下,一切結使悉同一色也。
先舉喻以事明,後說法以理顯。須彌山能照物不能照理,般若智照,理事俱盡。于般若智照之下,一切法無非佛法也。
是故須菩提!佛法結使以般若慧觀,等無差別。爲甚麼呢?因爲般若智是無分別智。所以照見一切法,悉皆無二,悉皆平等,悉皆空寂,悉皆不可得。所以用般若智慧,可以照知佛法結使無有差別。
是故大德須菩提下,直接道破,以法無差別故,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以何緣故,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文殊答言,如佛智所覺。
須菩提問曰,汝以何緣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呢?如果一切法皆是佛法,難道修一切外道法,亦是佛法嗎?若一切外道法皆是佛法,那麼又何必修學佛法呢?如果一切法皆是佛法,然則修外道法,亦當成佛。
文殊師利答言,如佛智所覺,所以我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本來一相,一切法本來無相,一切法本來寂滅。然衆生癡迷,妄起分別,見有一切法差別相耳。故衆生迷惑,于畢竟空中,虛妄分別一切法。不知一切法,原是畢竟空也。所以佛智所覺,知一切凡夫外道,皆迷惑顛倒。爲令衆生遠離顛倒執著故,所以令衆生遠離外道法,修學佛法也。
如佛智所覺。佛智者何智?佛證無分別智,故知一切分別。知一切差別法,悉 無分別也,如是之智謂之差別智。無分別智名實智,差別智名權智。佛以權實智,知一切法分別即無分別,無分別即分別。知一切法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不異有,有不異空。所以文殊菩薩言,如佛智所覺。
【又問。雲何如佛智所覺。文殊答言。如汝初始後亦如是不離如故。是以
說言如佛智所覺。又問。所言初後雲何初後。文殊答言。初空後寂故名
初後。】
須菩提又問,雲何如佛智所覺呢?文殊菩薩回答的很妙。文殊言,如汝初始,後亦如是,不離如故。
須菩提初生之時,家中財物一切庫存,一時皆空。這便是如汝初始。後來須菩提出家修道,佛印其解空第一,這便是後亦如是。初後皆空,空則不二不異,故曰不離如故。這是說明佛以空智,知一切法皆如。以一切法皆如故,說言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又問,所言初後,雲何初後。你所言初後者,怎麼是佛智的初後呢?文殊答言,初空後寂故名初後。
「初空」者,是說本覺。一切法本空,所以初空是佛本覺。後寂者,是說佛究 竟覺。佛以修道因緣,證得諸法寂滅相,故曰後寂。于是可知初空後寂者,是一實相智也。佛徹證實相智,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何以故?以一切相皆是實相也。
【須菩提言。空之與寂有何差別。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于意雲何。
如生金與熟金有何差別。答言。以言說故而有差別。文殊師利言。如是
大德須菩提。以言說故言空言寂。若有智者不著文字不執文字。】
須菩提言,空與寂有何差別?我們要知道,空是本來面目,寂是修治所得。空是本覺,寂是始覺,若始覺合于本覺,便名究竟覺。始覺合于本覺,則是不二不別。所謂始本者,只是言說分別,而覺體原是一也。故文殊師利,以生金熟金喻明。
生金經過煉治而成熟金。然金性是一,生之與熟,不礙金性爲一。是知生金熟金,只是取相言說而已。
所以文殊問曰,生金與熟金,有何差別?須菩提回答說,以言說故有差別。
文殊師利答言,如是大德須菩提,所謂空之與寂,不過是言說分別而已。若人執著文字相言空言寂,皆是徒有言說而無實義。所以有智者,不著文字相,不執文字相。
其實世人皆是因爲執著言語文字相,方成爲凡夫的。世人分別人我是非,無非都是分別言語文字相。因爲一切法性空寂,不可執取不可分別。衆生徒以相、名、妄想,産生分別競爭。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凡夫智者有何別相。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
如佛所說以業相故名爲凡夫。以業相故名爲智者。須菩提言。文殊師利
。業有何相。文殊師利言。因緣爲相。隨其所行有差別名。若無所行則
無別名。凡夫有行有差別名。慧者無行無差別名。有無中間名爲聖行。
然此聖行于諸凡夫名爲非行。】
須菩提問曰,凡夫智者,有何別相?汝說佛智,我已知之。凡夫智有何不同之相呢?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依佛所說,以業相故名爲凡夫。所以以業相故名爲凡夫智。是故當知,所謂凡夫智者,皆世智辯聰也。
何謂業也?經雲若行以煩惱因緣,便名爲業。此業當受後有。若行無煩惱因緣,則不受後有。故雖行而不名爲業也。雲何爲煩惱?煩惱者無明也。亦就是說,以無明故名爲凡夫,以無明故,名爲凡夫智。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業有何相?文殊師利言,因緣爲相。
所謂因緣者,即業之別名也。因爲不假因綠,便不能成業也。無明生行,「行」即是業,換句話說,業以因緣造作爲相。故文殊菩薩言,隨其所行,有差別名,謂凡夫智也。隨其所行者,起煩惱造作也。
若無所行,則無別名。如果無有煩惱,亦無造作,則無凡夫的別名了。無有別名,則與佛智一如一實際了。
凡夫有行,有差別名。智慧者無行,無差別名。有無中間,名爲聖行。
凡夫之行,以無明行愛取有五種因緣,故有差別名。智慧者無無明行愛取有爲因緣,不漏落于叁界,故無差別名。
有無中間,名爲聖行。聖行者,正行也。故八聖道亦名八正道。正行者,不偏凡夫之有,亦不偏慧者之無。若偏有,則墮凡夫,若偏無則墮二乘。故有行有差別名者,凡夫也。無行無差別名者,二乘也。有無中間名聖行者,菩薩也。此即菩薩 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義也。
然此聖行,于諸凡夫名爲非行。凡夫行者,由無明行愛取有爲因緣,故須受生死果報。但此種聖行,雖示同生死,而不是無明行愛取有爲因緣。所以不被業系,非是果報,不受後有。而是隨意受生,自在無礙,非同凡夫之行,故曰于諸凡夫,名爲非行。
【又問文殊師利。所言聖者爲何謂也。文殊答言。同入無著無诤句故。】
須菩提又問文殊菩薩說,文殊師利,你所謂聖行,究竟甚麼意義名爲聖者呢?文殊答言,同入無著無诤句故。同入無著無诤者,言一切法同入無著無诤句也。
何謂無著無诤?徹證諸法畢竟空,則入無著無诤。徹證諸法無相,則入無著無诤。徹證諸法無我,則入無著無诤。徹證諸法平等,則入無著無诤。徹證諸法如如,則入無著無诤。徹證諸法畢竟淨,則入無著無诤。徹證諸法無分別,則入無著無诤。乃至徹證諸法不可住、不可取、不可得、無所有,則入無著無诤。
如是證入無著無诤,是即爲聖者也。換句話說,聲聞人取于無漏,便是有著。既已有著,便有分別。既有分別,則便有诤。故不得謂聖者也。
【又問。文殊師利。頗有諸法亦入無著無诤句不。文殊言有大德須菩提。
須菩提言。何者是也。答言。須菩提。一切衆流入大海已爲一味。如
是須菩提。一切諸法皆悉入于無著無诤同爲一味。謂解脫味。】
須菩提又問曰,文殊師利,頗有諸法,亦入無著無诤句不?除聖者以外,有沒有其它的法,亦入無著無诤句呢?文殊菩薩答言,有,大德須菩提!
須菩提問言,既然還有,究竟是那些法呢?文殊師利先舉例說明。例如一切水流,入于大海以後,皆成一鹹味。一切法亦複如是,入于解脫,同是無诤無著一味。
何謂解脫?所謂解脫者,不生不滅也,不動也,不可取也,清淨也,平等也,無別異也,到彼岸也,除無明也,離我我所也,寂靜純一無二也。以如是故,若入于解脫,便是一味。
【須菩提言。解脫何事說名解脫。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以何因緣故
或有縛者或有無縛。須菩提言。無智故縛。文殊師利言。如是斷無智故
名爲解脫。】
須菩提問文殊菩薩言,解脫何事說名解脫?意思是說,解脫何法名爲解脫呢?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以何因緣故說爲有縛,以何因緣故,說爲無縛呢?
須知有縛故有解,無縛焉有解?衆生以無智故名曰被縛。以智慧明照故,說名解脫。故解之與縛,只有言說而已。事實上不過覺與迷罷了。所以須菩提問解脫,文殊菩薩卻以有縛無縛作答。
須菩提言,無智故縛。文殊師利言,如是斷無智故名爲解脫。
無智者,無明也。斷無明者,明也。所以無明則名縛,智明則曰解。二乘人斷見思未破無明,了分段生死,未了變易生死。無明者習氣也,聲聞乘斷正使未斷習氣,故未爲究竟解脫也。
【須菩提言。諸法平等雲何說智及與無智。文殊師利言。如春熱時名爲熱
水。如冬降寒名爲冷水。然其水性無有差別。如是須菩提。不正思惟煩
惱所熱名爲無智。若正思惟名曰爲智。然其此中無有士夫。名智無智。】
須菩提言,諸法平等,雲何說智及與無智?一切法平等一如無有差別,雲何說有智與無智的差別呢?
文殊師利言,如春熱時各爲熱水下,仍是先舉喻說明。意思是說,非是法性有所差別也,而是衆生根機不同,見有差別。
…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