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上▪P4

  ..續本文上一頁猶如水性是一,然而春熱時名爲熱水,冬寒時名爲冷水。非是水性有異也,乃境遇不同,故名冷熱也。

  智與無智亦複如是,非是法性有二,而是不正思惟,煩惱所熱,則名無智。如果正思惟,則名爲智。是知正思惟可成八正,不正思惟則翻成八邪。

  然其此中,無有士夫,名智無智也。士夫者,即「人」也。其中無有人名智者,名無智者也。此即說明,一切法唯因果無人也。正思惟則成智,不正思惟則成無智。所謂唯因果無人者,唯心所造也。一心迷則成無智,一心覺則成智明。覺迷雖殊,然心原是一。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此義難覺。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行二行故

  。須菩提言。是義難見。文殊師利言。無慧眼故。須菩提言。此義難入

  。文殊師利言。不得底故。須菩提言。此義難知。文殊師利言。增上慢

  故。須菩提言。此義難覺。文殊師利言。舍離覺故。須菩提言。此義難

  脫。文殊師利言。樂樔窟故。須菩提言。此義難思。文殊師利言。是中

  無相行故。須菩提言。此義難覺難觀。文殊師利言。是中無言說故。須

  菩提言。此義叵得。文殊師利言。是中乃至無少義故。須菩提言。此義

  乃是智者所解。文殊師利言。解自心如故。】

  須菩提聞說是法以後,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此義難覺悟也。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因爲你行二行故。舍生死取涅槃,故名行二行。

  須菩提言,是義難知難見呀!文殊師利言,因爲你沒有真空慧眼故。真空慧眼,能見中道義。聲聞偏空慧眼,只能見偏真。

  須菩提言,此義難入。這種甚深道理,我不能悟入也。文殊師利言,不得底故。言汝聲聞人入法不究竟,不如大象過河,直至其底也。聲聞人于法,只得半字,不得滿字。

  須菩提言,此義難知。我不能了解也。文殊師利言,因爲你懷增上慢故。增上 慢者,于畢竟空中,以我見心,見有生死有涅槃也。

  須菩提言,此義難覺。文殊師利言,因爲你舍離覺故。甚麼原因呢?所謂覺者,順乎中道,不取有不取無。但是你不順中道,于生死涅槃取著有無,故實是舍離乎覺也。

  須菩提言,此義難脫。文殊師利言,樂樔窟故。所謂脫是解脫。須菩提的意思是說,我難以此義獲得解脫也。文殊菩薩回答說,只爲你樂著于有余涅槃的樔窟呀!

  須菩提言,此義難思。文殊師利言,是中無相無行故。若無相無行,雲何能思想呢?

  須菩提言,此義難覺難觀。文殊師利言,是中無言說故。覺觀者,皆分別心也。粗心分別曰覺,細心分別曰觀。文殊師利言,是中無言說相故,所以不能覺觀。

  須菩提言,此義叵得。文殊師利言,是中乃至無少義故。叵得者,不可得也。須菩提言,此義不可得。文殊師利言,是中本無有「義」可得呀!何以故?是義者,畢竟空。二乘智劣,竟于畢竟空中,欲有所得也。

  須菩提言,此義乃是智者所解。文殊師利言,解自心如故。解自心如者,「如」是不二不異義。此心若如,即不見一切法。經雲不見一切法,即見般若波羅蜜。所以不見一切法者,是不取于相也。以不取于相故,所以此心不隨境轉。故稱此心如如不動。若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便是智者,能爲人演說般若波羅蜜。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是名解自心如者。

  【文殊師利。如來所說謂利非利。何故世尊說如是句。文殊師利言。大德

  須菩提。所言利者名不可得。于是事中欲有所得。是利名非利。大德須

  菩提。又複利者名爲寂靜。是中若起身心之行。是利名非利。是故如來

  說利非利。】

  須菩提問文殊師利菩薩說,文殊師利!如來所說,謂利非利。何故世尊說如是句?文殊師利言,所言利者,名不可得。于是事中欲有所得,是利名非利。

  何以說利名不可得呢?因爲不可得心,與無上菩提相應。二乘心有所得,故永不與無上菩提相應。故經雲有所得者,名聲聞緣覺。若以凡夫言,若心有所得,必生貪瞋癡。以貪瞋癡故,必造諸惡業。造諸惡業,必墮惡道,失于大利。

  于是事中,欲有所得者,是于不可得中欲有所得也。以有所得心,小則墮諸惡道,大則不證無上菩提。是則無所得之利,反名爲非利了。

  文殊再稱須菩提曰,又複利者名爲寂靜。寂靜者,即無上菩提也。故大集經雲:「夫菩提者,清淨寂靜光明無诤。」以寂靜故,不起身口意叁業,不爲後世生死作因緣。故佛說是利。若于寂靜中,起身口意叁業,則是利名爲非利了。故曰是中若起身心之行,是利名非利。是故如來說利非利。

  【須菩提言。如佛所說一切法非法。此何謂也。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

  。如佛所說能知我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況複非法。若法應舍則不名法

  不名非法。】

  須菩提問文殊菩薩言,如佛說一切法非法,這是甚麼意思呢?

  如金剛經中佛說一切法,皆是非法,是名一切法。因爲說法者,無法可說,是以假名說法也。以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故金剛經雲,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所以經中佛言,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既如筏喻,故知說法者,即非說法,是名說法也。

  所以文殊師利菩薩亦引用金剛經雲,大德須菩提,你若問佛說一切法非法的道理,先要明白佛所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若能明白如筏喻的道理,便明白何以說一切法非法了。因爲佛于經中說「法尚應舍,況複非法?」既然法與非法,皆如筏喻一樣,應當舍離,則不名法,亦不名非法了。

  我們必須要了解,既然說一切法非法。當然非法即是一切法了。因爲一切法非法,所以法即應舍。非法即一切法,所以非法亦應舍。以法非法悉無所得故。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如來佛法可非法耶。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

  如來佛法無有決定。若無決定則不應說是法非法。是故佛說一切法非法

  。】

  須菩提問文殊菩薩言,文殊師利!如來的佛法,亦可說是非法嗎?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須菩提,如來佛法無有決定。如來佛法者,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也。然而「若有定法,即不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說如來的佛法,無有決定。以如來佛法無有決定故,所以不應說是法,或是非法。

  如果說是法,便是決定得于法。如果說是非法,便是決定得于非法。既然「法」不可得,「非法」亦不可得,故佛說一切法非法。

  【須菩提言。希有文殊師利。新行菩薩聞如是說而不驚怖。文殊師利言。

  汝意雲何。師子王子聞師子吼有驚怖不。如雁王子行虛空中畏墮空不。

  須菩提言。不也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言。如是須菩提。若有如來種性菩

  薩。去至如中從如出生。聞一切法一切音聲一切所說而不驚畏。】

  須菩提言,希有文殊師利,新行菩薩聞如是說而不驚怖。此系須菩提贊歎文殊師利菩薩,希有難值。以如是方便善巧演說法要,明了易悟。能令新行菩薩,聞如是說而不驚怖。不驚怖者,聞而能契法入心也。文殊師利菩薩,卻歎新行菩薩種性純淨,善根深厚。文殊菩薩言,須菩提汝意雲何?師子王所生之子,聞師子吼,有驚怖不?

  師子是百獸之王,故曰師子王。師子若吼,百獸不堪。然師子王之子,聞之不驚不怖。以有師子種性故,所以不驚不怖。

  複舉例言,如雁王子行虛空中,畏墮空不?雁王子有雁王種性,故不畏墮空。 故須菩提言,不也文殊師利。

  文殊師利言,如是須菩提以下,解說新行菩薩聞如是說而不驚怖的原因。

  如者是諸法不二,諸法不二,真實不虛,故曰真如。來者不二諸法,以諸法現有,故曰來。雖然諸法現有,然一切皆如。初入此法,曰入不二法門。究極此法者,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故知如者,二不二也。來者,不二二也。如者諸法實相也,來者實相諸法也。如者無量即空也,來者空即無量也。如者無來無去,來而無來,去而無去。來者無來而來,無去而去也。如者空寂湛然,來者起滅宛然。如是之義,故曰如來。

  如來種性,種者,能生之義。性者,有不改之義。如來種性者,不改于圓現佛性,畢竟成佛也。絕不墮二乘種性也。若有具如來種性的菩薩,去至真如法性之中,從真如法性中出生。洞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聞我所說一切法,一切音聲,一切所說而不驚怖。

  【大德須菩提。凡有畏者于何而畏。須菩提言。若以我見爲實有者是則有

  畏。文殊師利言。菩薩解知了我見故。于一切法一切音聲一切所說不生

  驚畏。】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凡有畏者,于何而畏?凡有畏懼驚怖者,于何而産生畏懼驚怖呢?

  須菩提言,若以我見爲實有者,是則有畏。一切畏懼驚怖,皆由我見而生。若無我見,便無畏懼驚怖了。

  文殊菩薩言,菩薩解知了我見故,于一切法一切音聲一切所說,不生驚畏。 菩薩雲何解知了達我見呢?菩薩了達一切法無性無我,故不生我見。知一切我見,皆虛妄故。菩薩知一切法無性無我,皆如空華,所以于一切法一切音聲一切所說,不生驚畏。若人于空,于如幻而生驚畏者,是大癡人也。知一切法空,知一切法如幻,知一切法無性無我而不驚畏者,是人爲入佛知見也。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若其菩薩知解我見。何不得果。文殊師利言。無

  有菩薩得證果者。菩薩之人唯觀察知。爲趣佛智不取果證。菩薩常于一

  切衆生修行大悲。雖知我見不墮證果。】

  須菩提言,若菩薩知解我見,洞達一切法無性無我,洞達一切法空寂如幻。如是則了達無上菩提矣。雲何如是菩薩,不取證佛果呢?

  文殊師利言,無有菩薩得證果者。既然諸法無性無我,雲何于無性無我中得果呢?既然諸法空寂如幻,雲何于空寂如幻中得果呢?佛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有法得無上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所以得果者,正是無所得也。若有所得,不名得果。所以文殊師利菩薩言…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