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畏。行三界行不为三垢之所染
污。于生死中起园观想。欲乐诸有不集有行。如是等人名佛法器。复次
大德须菩提。若无欲染示现染欲。非为瞋恼示现有瞋。不为痴覆示现有
痴。除断结使现住三界。导引众生无有自高。荷担重任一切众生。能令
无上三宝种性。具足不断住三昧门。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若到学法无学法界,为所缚者下,明小乘果也。小乘三果以前,皆为有学,四果为无学。小乘人为无漏所缚,恐怖于三界,故舍一切众生而不度。
焦然结缚,言一切众生被烦恼所烧,故曰焦然于结缚。小乘有学无学人,只顾自己解脱,于一切焦然众生舍而不顾。
心生疲倦怖畏三界。对于入三界度众生之事业,心生疲倦。因为既出生死,对于三界深生怖畏故。
乃至一念不乐住结。甚而言之,对于住结使留三界之心,一念都不生。如是人等,是名非佛法器。故知只顾自了,不兴慈悲不度众生者,非佛法器也。
大德须菩提!若有能尽未来际劫,发大庄严。发大庄严者,发无上菩提心也。菩提行略说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若尽于未来劫,行六度救众生,斯为大庄严。对于大庄严之内容,经中尚有详细解说。
不怖不畏,行三界行。对于三界生死,不怖不畏,肯入三界行于三界。三界行者,六波罗蜜也。菩萨行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悉为度三界内众生。故六波罗蜜,为三界行。
不为三垢之所污染。三垢者,贪瞋痴也。如此三法,染污真心,故称之为垢。以不为三垢污染故,乃能于生死中,起游园观之想。
欲乐诸有,不集有行。有者三有,即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落于三有者,以五法为「集」。五法者,无明、行、爱、取、有。此五法集,则成乎业,以业故受苦。菩萨虽入三有,然不以五法集业,故虽行而不为业。所以说欲乐诸有,不集有行。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复次大德须菩提下,再度解说是器非器。
若无欲染示现染欲下,言菩萨实无贪瞋痴,而示现有贪瞋痴也。欲染者,即贪也。何故菩萨无三毒,而示现有三毒呢?因为菩萨欲入三界度众生故。贪瞋者,局乎欲界。痴之为法,通乎三界。若贪瞋痴永断,便可出三界矣。
今菩萨发大悲心,入三界度众生,故示现有贪瞋痴。此与「欲乐诸有,不集有 行」是同样的道理。
除断结使,现住三界。菩萨已无贪瞋痴,故烦恼结使已断。烦恼结使断故,本不应住于三界。然为度众生故,示现住于三界。示现住三界者,为导引众生,出三界生死也。
导引众生,无有自高。虽然菩萨能导引众生,出于三界生死,但菩萨却无贡高我慢。以无我心,兴大慈悲,恒顺众生也。声闻人入正位取涅槃,即是我慢心也。菩萨则不然,所有施作,不为自求,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故无有自高也。
荷担重任,一切众生能令无上三宝种性,具足不断,住三昧门。荷担重任者,续佛慧命也。续佛慧命者,能令一切众生三宝种性不断也。住三昧门,令一切众生心住一缘,不为邪外所乱也。如是住三昧门者,即令三宝种性具足不断也。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大德须菩提语文殊师利。法性是一如一实际。云何分别说器非器。文殊
师利言。大德须菩提。譬如陶家以一种泥造种种器。一火所熟或作油器
苏器蜜器或盛不净。然是泥性无有差别。火然亦尔无有差别。如是如是
。大德须菩提。于一法性一如一实际。随其业行器有差别。苏油器者喻
声闻缘觉。彼蜜器者喻诸菩萨。不净器喻小凡夫。】
须菩提问文殊师利曰,法性是一如,是一实际,你怎么分别说是器,是非器呢?
一者不二,如者不异。如是不二不异,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中,无有器非器的分别。你怎么分别说,是器是非器呢?若这样分别,岂非有二有异了吗?若有二有异,怎会是一真法界呢?须菩提如此问者,总难文殊师利菩萨,器非器之说也。
文殊师利菩萨以譬喻回答。譬如陶器家所作的陶器,泥虽是一,却能成种种不同的陶器。火虽是一,却能烧成种种不同的陶器。这便说明器皿虽有种种不同,但泥性火性却是不二。泥性火性虽然不二,却因器而现差别。虽是一泥所现,一火所成,却有种种器出现。有的可作油器,有的可以盛酥,有的可以盛蜜,还有的则盛不净之物。 「如是如是」应为如是大德须菩提!于一法性,一如一实际,随其业行,器有差 别。法性虽然是一,但是菩萨行度生之业,声闻人行自度之业。所以有器与非器之差别。此即说明法性虽然不二,机感有所不同也。
酥油器者,喻声闻缘觉。蜜器者喻诸菩萨,不净器喻凡夫。此是以譬合法也。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颇有是器说名非器非器为器。文殊师利言有须菩
提言。何者是也。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一切结使名为非器。一切
结习名为非器。是名非器。是亦说名为佛法器。若断一切诸烦恼者。如
是之器非佛法器。】
须菩提问文殊菩萨言,有没有是法器,却说名非法器,非法器却说名是法器的呢?
文殊菩萨言,一切结使,名为非器。一切结习,名为非器。但是菩萨为度众生,留惑润生,还入三界。不断烦恼,救度一切。是诸菩萨示现具烦恼入生死,看来似非法器,然而事实上,实是佛之法器也。
结使与结习不同,结使者,烦恼正使也。结习者,烦恼残余习气也。正使者犹如风吹树摇,树之所以摇者,是为风所使也。风息以后,树虽不假风吹,然有余势 摇动不已。如此情形,类同习气也。
阿罗汉已断正使,尚有习气。辟支佛则侵及习气。例如难陀成阿罗汉,已断贪欲正使。然因过去习气尚在,所以问讯时,总喜先与女人讲话。
一切结使与结习,总名曰烦恼。若断一切烦恼者,如是之器,则非法器。因为断一切结使者,是声闻人。断一切结习者,是缘觉人。声闻缘觉,虽断烦恼,而不名法器也。
菩萨不断烦恼,似非是器,而实是法器。声闻缘觉,断一切烦恼,似是器,而实非法器。此即文殊菩萨回答之意也。
【须菩提言。所言器者为何所盛。文殊师利言。无盛为盛。若所盛不漏知
是完器。若所盛漏失知是破器。大德须菩提。犹如虚空是诸药木丛林之
器。然非是器。如是大德须菩提。菩萨亦尔。是佛法器然非是器。大德
须菩提。犹如从地出生诸树。以空器故得有增长。如是大德须菩提。菩
萨从诸善心出生。为般若波罗蜜器之所增长。】
须菩提言,所言法器者,为何所盛?须菩提解空第一,深达般若波罗蜜,是故 有此一问。因为若器有所盛者,即有能所。若有能所,即非般若波罗蜜。故须菩提此问,实是有意而发也。
文殊师利言,无盛为盛,若所盛不漏知是完器,若所盛漏失,知是破器。无盛为盛者,直接点明如虚空之包容一切也。虚空包容一切,即是无盛而盛,盛而无盛也。虚空虽包万法,而无能所。虽无能所,而不漏失一切万法。菩萨虽度众生,而不取众生相。正以不取于相,始能行无缘慈悲度尽一切众生。
所盛不漏是完器者,明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也。若盛漏失知是破器者,讥声闻缘觉人也。讥声闻缘觉不度众生,漏失一切众生,是破器非法器也。
大德须菩提下,以虚空为喻,明般若波罗蜜也。如虚空盛一切药木丛林,然虚空无有局限,不得谓为器也。因为虚空无相,无能所故。
大德须菩提!菩萨亦尔。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虚空一般。虽然圆包一切无有漏失,却非是器。若是器者,必有局限。若有局限,即是漏失。故曰是佛法器,却非是器。
大德须菩提!犹如从地出生诸树,以空器故有增长。以地譬心,以虚空譬般若波罗蜜。地能生一切草木,菩萨善心,能出生一切五乘。所谓菩萨善心者,即无上菩提心也。
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度一切众生,以般若波罗蜜为方便,令一切众生善根增长也。云何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呢?菩萨以空为方便,以无相为方便,以无所有为方便,以无分别为方便,以无住为方便,以不可得为方便,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令众生善根增长也。故曰为般若波罗蜜器之所增长。
【须菩提言。而是菩萨何所增长。文殊师利言。如虚空增长。菩萨增长亦
复如是。而是菩萨无有增长亦无退减。何以故。不增结使不退佛法。】
须菩提又问,而是菩萨何所增长?
当知法性一如一实际,云何有增长?若有增长,则非一如。须菩提此问,仍属知而故问,有意难文殊师利菩萨也。于第一义中,无有法增,亦无有法减。若谓有增有减,是人即失第一义。
文殊师利言,如虚空增长。我们都知道,虚空不动无有增长,虚空清净无有诸恶,虚空寂静无有虚妄造作,虚空湛然无有染污。所以虚空性者,妙湛总持不动也 。
若人能如是持者,即是增长菩提,增长三乘道果。增长菩提增长三乘道果者,即是显现本具之佛性也。以佛性逐渐显现故,假名说为增长。以假名说为增长,所以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
文殊菩萨接着说,菩萨增长亦复如是。亦复如是者,如虚空一样也。只为令一切众生圆现真如法性,而不取着于相也。所谓真如性本具,虚妄法不生也。如果取相,皆是虚妄。不但取着离生死法是虚妄,取着证无漏法亦是虚妄。
菩萨发无上菩提心等同虚空,其心不动,其心清净,其心寂静,其心湛然,故其心无增无减。不增结使,不退佛法。如是故能行空不证,入有不着也。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佛法结使有何差别。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如
须弥山王光所照处悉同一色。所谓金色。如是须菩提。般若光照一切结
使悉同一色。谓佛法色。是故须菩提。佛法结使以般若慧观等无差别。
是故大德须菩提。一切诸法皆是佛法。须菩提言。文殊师利。以何缘故
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文殊答言。如佛智所觉。】…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