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上▪P2

  ..續本文上一頁畏。行叁界行不爲叁垢之所染

  汙。于生死中起園觀想。欲樂諸有不集有行。如是等人名佛法器。複次

  大德須菩提。若無欲染示現染欲。非爲瞋惱示現有瞋。不爲癡覆示現有

  癡。除斷結使現住叁界。導引衆生無有自高。荷擔重任一切衆生。能令

  無上叁寶種性。具足不斷住叁昧門。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若到學法無學法界,爲所縛者下,明小乘果也。小乘叁果以前,皆爲有學,四果爲無學。小乘人爲無漏所縛,恐怖于叁界,故舍一切衆生而不度。

  焦然結縛,言一切衆生被煩惱所燒,故曰焦然于結縛。小乘有學無學人,只顧自己解脫,于一切焦然衆生舍而不顧。

  心生疲倦怖畏叁界。對于入叁界度衆生之事業,心生疲倦。因爲既出生死,對于叁界深生怖畏故。

  乃至一念不樂住結。甚而言之,對于住結使留叁界之心,一念都不生。如是人等,是名非佛法器。故知只顧自了,不興慈悲不度衆生者,非佛法器也。

  大德須菩提!若有能盡未來際劫,發大莊嚴。發大莊嚴者,發無上菩提心也。菩提行略說有六種,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若盡于未來劫,行六度救衆生,斯爲大莊嚴。對于大莊嚴之內容,經中尚有詳細解說。

  不怖不畏,行叁界行。對于叁界生死,不怖不畏,肯入叁界行于叁界。叁界行者,六波羅蜜也。菩薩行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悉爲度叁界內衆生。故六波羅蜜,爲叁界行。

  不爲叁垢之所汙染。叁垢者,貪瞋癡也。如此叁法,染汙真心,故稱之爲垢。以不爲叁垢汙染故,乃能于生死中,起遊園觀之想。

  欲樂諸有,不集有行。有者叁有,即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落于叁有者,以五法爲「集」。五法者,無明、行、愛、取、有。此五法集,則成乎業,以業故受苦。菩薩雖入叁有,然不以五法集業,故雖行而不爲業。所以說欲樂諸有,不集有行。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複次大德須菩提下,再度解說是器非器。

  若無欲染示現染欲下,言菩薩實無貪瞋癡,而示現有貪瞋癡也。欲染者,即貪也。何故菩薩無叁毒,而示現有叁毒呢?因爲菩薩欲入叁界度衆生故。貪瞋者,局乎欲界。癡之爲法,通乎叁界。若貪瞋癡永斷,便可出叁界矣。

  今菩薩發大悲心,入叁界度衆生,故示現有貪瞋癡。此與「欲樂諸有,不集有 行」是同樣的道理。

  除斷結使,現住叁界。菩薩已無貪瞋癡,故煩惱結使已斷。煩惱結使斷故,本不應住于叁界。然爲度衆生故,示現住于叁界。示現住叁界者,爲導引衆生,出叁界生死也。

  導引衆生,無有自高。雖然菩薩能導引衆生,出于叁界生死,但菩薩卻無貢高我慢。以無我心,興大慈悲,恒順衆生也。聲聞人入正位取涅槃,即是我慢心也。菩薩則不然,所有施作,不爲自求,但爲度脫一切衆生,故無有自高也。

  荷擔重任,一切衆生能令無上叁寶種性,具足不斷,住叁昧門。荷擔重任者,續佛慧命也。續佛慧命者,能令一切衆生叁寶種性不斷也。住叁昧門,令一切衆生心住一緣,不爲邪外所亂也。如是住叁昧門者,即令叁寶種性具足不斷也。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大德須菩提語文殊師利。法性是一如一實際。雲何分別說器非器。文殊

  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譬如陶家以一種泥造種種器。一火所熟或作油器

  蘇器蜜器或盛不淨。然是泥性無有差別。火然亦爾無有差別。如是如是

  。大德須菩提。于一法性一如一實際。隨其業行器有差別。蘇油器者喻

  聲聞緣覺。彼蜜器者喻諸菩薩。不淨器喻小凡夫。】

  須菩提問文殊師利曰,法性是一如,是一實際,你怎麼分別說是器,是非器呢?

  一者不二,如者不異。如是不二不異,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中,無有器非器的分別。你怎麼分別說,是器是非器呢?若這樣分別,豈非有二有異了嗎?若有二有異,怎會是一真法界呢?須菩提如此問者,總難文殊師利菩薩,器非器之說也。

  文殊師利菩薩以譬喻回答。譬如陶器家所作的陶器,泥雖是一,卻能成種種不同的陶器。火雖是一,卻能燒成種種不同的陶器。這便說明器皿雖有種種不同,但泥性火性卻是不二。泥性火性雖然不二,卻因器而現差別。雖是一泥所現,一火所成,卻有種種器出現。有的可作油器,有的可以盛酥,有的可以盛蜜,還有的則盛不淨之物。 「如是如是」應爲如是大德須菩提!于一法性,一如一實際,隨其業行,器有差 別。法性雖然是一,但是菩薩行度生之業,聲聞人行自度之業。所以有器與非器之差別。此即說明法性雖然不二,機感有所不同也。

  酥油器者,喻聲聞緣覺。蜜器者喻諸菩薩,不淨器喻凡夫。此是以譬合法也。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頗有是器說名非器非器爲器。文殊師利言有須菩

  提言。何者是也。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一切結使名爲非器。一切

  結習名爲非器。是名非器。是亦說名爲佛法器。若斷一切諸煩惱者。如

  是之器非佛法器。】

  須菩提問文殊菩薩言,有沒有是法器,卻說名非法器,非法器卻說名是法器的呢?

  文殊菩薩言,一切結使,名爲非器。一切結習,名爲非器。但是菩薩爲度衆生,留惑潤生,還入叁界。不斷煩惱,救度一切。是諸菩薩示現具煩惱入生死,看來似非法器,然而事實上,實是佛之法器也。

  結使與結習不同,結使者,煩惱正使也。結習者,煩惱殘余習氣也。正使者猶如風吹樹搖,樹之所以搖者,是爲風所使也。風息以後,樹雖不假風吹,然有余勢 搖動不已。如此情形,類同習氣也。

  阿羅漢已斷正使,尚有習氣。辟支佛則侵及習氣。例如難陀成阿羅漢,已斷貪欲正使。然因過去習氣尚在,所以問訊時,總喜先與女人講話。

  一切結使與結習,總名曰煩惱。若斷一切煩惱者,如是之器,則非法器。因爲斷一切結使者,是聲聞人。斷一切結習者,是緣覺人。聲聞緣覺,雖斷煩惱,而不名法器也。

  菩薩不斷煩惱,似非是器,而實是法器。聲聞緣覺,斷一切煩惱,似是器,而實非法器。此即文殊菩薩回答之意也。

  【須菩提言。所言器者爲何所盛。文殊師利言。無盛爲盛。若所盛不漏知

  是完器。若所盛漏失知是破器。大德須菩提。猶如虛空是諸藥木叢林之

  器。然非是器。如是大德須菩提。菩薩亦爾。是佛法器然非是器。大德

  須菩提。猶如從地出生諸樹。以空器故得有增長。如是大德須菩提。菩

  薩從諸善心出生。爲般若波羅蜜器之所增長。】

  須菩提言,所言法器者,爲何所盛?須菩提解空第一,深達般若波羅蜜,是故 有此一問。因爲若器有所盛者,即有能所。若有能所,即非般若波羅蜜。故須菩提此問,實是有意而發也。

  文殊師利言,無盛爲盛,若所盛不漏知是完器,若所盛漏失,知是破器。無盛爲盛者,直接點明如虛空之包容一切也。虛空包容一切,即是無盛而盛,盛而無盛也。虛空雖包萬法,而無能所。雖無能所,而不漏失一切萬法。菩薩雖度衆生,而不取衆生相。正以不取于相,始能行無緣慈悲度盡一切衆生。

  所盛不漏是完器者,明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也。若盛漏失知是破器者,譏聲聞緣覺人也。譏聲聞緣覺不度衆生,漏失一切衆生,是破器非法器也。

  大德須菩提下,以虛空爲喻,明般若波羅蜜也。如虛空盛一切藥木叢林,然虛空無有局限,不得謂爲器也。因爲虛空無相,無能所故。

  大德須菩提!菩薩亦爾。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虛空一般。雖然圓包一切無有漏失,卻非是器。若是器者,必有局限。若有局限,即是漏失。故曰是佛法器,卻非是器。

  大德須菩提!猶如從地出生諸樹,以空器故有增長。以地譬心,以虛空譬般若波羅蜜。地能生一切草木,菩薩善心,能出生一切五乘。所謂菩薩善心者,即無上菩提心也。

  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度一切衆生,以般若波羅蜜爲方便,令一切衆生善根增長也。雲何爲般若波羅蜜方便呢?菩薩以空爲方便,以無相爲方便,以無所有爲方便,以無分別爲方便,以無住爲方便,以不可得爲方便,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令衆生善根增長也。故曰爲般若波羅蜜器之所增長。

  【須菩提言。而是菩薩何所增長。文殊師利言。如虛空增長。菩薩增長亦

  複如是。而是菩薩無有增長亦無退減。何以故。不增結使不退佛法。】

  須菩提又問,而是菩薩何所增長?

  當知法性一如一實際,雲何有增長?若有增長,則非一如。須菩提此問,仍屬知而故問,有意難文殊師利菩薩也。于第一義中,無有法增,亦無有法減。若謂有增有減,是人即失第一義。

  文殊師利言,如虛空增長。我們都知道,虛空不動無有增長,虛空清淨無有諸惡,虛空寂靜無有虛妄造作,虛空湛然無有染汙。所以虛空性者,妙湛總持不動也 。

  若人能如是持者,即是增長菩提,增長叁乘道果。增長菩提增長叁乘道果者,即是顯現本具之佛性也。以佛性逐漸顯現故,假名說爲增長。以假名說爲增長,所以度盡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有一衆生得滅度者。

  文殊菩薩接著說,菩薩增長亦複如是。亦複如是者,如虛空一樣也。只爲令一切衆生圓現真如法性,而不取著于相也。所謂真如性本具,虛妄法不生也。如果取相,皆是虛妄。不但取著離生死法是虛妄,取著證無漏法亦是虛妄。

  菩薩發無上菩提心等同虛空,其心不動,其心清淨,其心寂靜,其心湛然,故其心無增無減。不增結使,不退佛法。如是故能行空不證,入有不著也。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佛法結使有何差別。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

  須彌山王光所照處悉同一色。所謂金色。如是須菩提。般若光照一切結

  使悉同一色。謂佛法色。是故須菩提。佛法結使以般若慧觀等無差別。

  是故大德須菩提。一切諸法皆是佛法。須菩提言。文殊師利。以何緣故

  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文殊答言。如佛智所覺。】…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