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故曰念行諸叁昧。善解脫爲無上佛道,逮得善解脫者,謂行諸定,自然開慧,逮得無上佛道也。

  【複有四事逮神通行。一曰常輕其身及本淨意。二曰輕心自然如幻。叁曰

  所作唯造立法。四曰寂然一心而無愦亂。是爲四。】

  複有四事能得神通行。常輕其身及本淨意。常輕其身者,淨身口業。及本淨意,是淨意業。如是叁業清淨,自然不取于相,于是知一切法如幻。

  二曰輕心自然如幻。由心而發身口,若心清淨則知身口所行,皆如幻化。輕心者,即淨意也。

  叁曰所作唯造立法。既然心淨則身口所行如幻,故身口之造作行,唯造作因緣 所生之法。因緣所生之法,其相如幻,其性本空。性空則不測,相假則無礙。不測謂之神,無礙謂之通,故曰神通。

  四曰寂然一心,而無愦亂。一心常寂,故曰性空。一心常照,故曰緣起。寂照不二,唯是一心,故曰寂然一心,而無愦亂。是知一心即不可測也,無亂即是無礙也。

  【複有四事得分別法句。一曰念成慧義不爲嚴飾。二曰唯求取法而不取人

  。不起無所滅。叁曰知一切無盡不可盡。四曰所說于文字無著無縛。是

  爲四。】

  複有四事,得分別法句。一曰念成慧義,不爲嚴飾。慧者心也智也,義者理也境也。修道人應常念心與理相應,智與境相應,因而得成慧義。不可僅求文詞言句之嚴飾,如是方能分別了解法句。

  二曰唯求取法,而不取人。法者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理事雙顯,無礙圓融, 求之可以入道。法中無我亦無人,求人何益?故曰唯求取法,而不求人。

  叁曰知一切無盡不可盡。知一切法本來空寂,故無盡不可盡。知一切法無盡不可盡,則知緣起,便能分別法句。

  四曰所說于文字無著無縛。謂雖然說法,但不取著于文字相。如是便可分別法句。

  【複有四事逮得總持。一曰不厭博聞常敬法師。二曰常行精進爲人說經。

  叁曰曉近一切法句而不失義。四曰又使入如來之法。是爲四。】

  複有四事逮得總持。總持梵語爲陀羅尼。一曰不厭博聞,常敬法師。不厭廣學多聞,常敬法師聞法也。

  二曰常行精進爲人說經。轉化他人也。

  叁曰曉近一切法句而不失義。通曉了解一切法句,而不違失其義理。

  四曰又使入如來之法。使一切人,皆入佛法也。

  【複有四事逮得法忍。一曰度不度者。二曰解未脫者。叁曰一切樂法。四

  曰不斷善行。是爲四。】

  複有四事,逮得法忍。得無生法忍也。一曰度不度者,度未度之人。

  二曰解未脫者。解未得解脫之人。與度未度者同義,總歸度化衆生也。

  叁曰一切樂法,樂求佛法。

  四曰不斷善行。不斷菩提行,菩提行者,六度是。

  【複有四事逮得辯才。一曰見他法師所說不求其短。二曰聽采法義不以貢

  高。叁曰不自稱譽。四曰見少智未學不以輕易。是爲四。】

  複有四事,可逮得無礙辯才。一曰見他法師所說,不求其短。見他人法師說法,不可故意求其短處。求他人之短者,莫非欲顯己長。

  二曰聽采法義,不以貢高。他人法師說法,應采取其道理,不可起貢高我慢之心。

  叁曰不自稱譽。應贊他人,莫誇自己。今每見說法之人,顯己之是,道別人之非,當知不順佛意。

  四曰見少智未學,不以輕易,不以輕易者,不以輕慢也。菩薩見少智未學之人,不以輕慢。

  【複有四事行不退轉。一曰不退于淫怒癡。二曰于衆生之行不退轉。叁曰

  于一切不善法而不退轉。四曰解最正覺而不退轉。是爲四。】

  複有四事行不退轉。菩薩不違本願,于四事行不退轉。一曰不退于淫怒癡。菩薩叁業清淨,不退轉于貪淫瞋怒愚癡。菩薩不生叁毒也。

  二曰于衆生之行不退轉。于衆生之行者,度衆生行也。菩薩不舍本願,不舍一 切衆生,故于度衆生之行,永不退轉。

  叁于曰一切不善法不退轉。菩薩于一切惡法,無有退轉。

  四曰解最正覺而無退轉。于無上佛道,求之無厭,無有退轉。

  【複有四事解深義。一曰曉十二因緣。二曰自然解得佛道爲正谛覺。叁曰

  一切法一義其義悉空。四曰悉解佛道。是爲四。】

  複有四事能解深義。一曰曉十二因緣。大般涅槃經雲:「是觀十二因緣智慧,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種子。」「十二因緣,名爲佛性。」「我(佛自稱)經中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故曉了十二因緣,便能解甚深義。

  二曰自然解得佛道爲正谛覺。自然解得佛道者,謂清淨心無余雜念無不決定心,而相信佛道爲正谛覺。正谛覺者,不邪不妄,真實之覺也。

  叁曰一切法一義,其義悉空。此解入實相也,實相者,即一切法一相,所謂無相。諸法緣起事相無量,而緣起即是性空。約性空言,一切即一。約緣起言,一即一切。故曰一切法一義,其義悉空。

  四曰悉解佛道。于緣起解性空,于性空解緣起是爲佛道。執緣起爲有,執性空爲無是外道;知一切法不可得爲佛道,執有所得是外道;知法無決定是佛道,執法有決定是外道;知自性是因緣是佛道,執因緣爲自性是外道;證法無生是佛道,唯求長生不死是外道。如是知者,是爲悉解佛道。

  【複有四事得成所願。一曰戒忍清淨。二曰淨除惡道。叁曰質樸無有谀谄

  。四曰如善權方便隨其本行。是爲四。】

  複有四事得成所願。菩薩所願者,成就無上佛道也。行此四事,可令菩薩成就無上佛道。一曰戒忍清淨。戒忍清淨者,略說六種波羅蜜。清淨者,即波羅蜜也。 戒爲菩薩初業,戒之功德,自凡夫直至佛地。故持戒清淨,六種波羅蜜可成。

  忍之一度,可成余五度之功。行忍可成施舍,行忍則能持戒,忍之力便是精進,忍深則爲定,定淺便名忍。觀慧明了,由忍所成。故戒忍清淨,便可成滿菩提行菩提願。

  二曰淨除惡道。惡道是果,殺盜邪淫,惡口妄語绮語兩舌貪瞋癡爲因。欲淨惡道,須淨十惡業。

  叁曰質樸無有谀谄。菩薩應誠懇樸實,不虛假,無有谄媚阿谀的行爲。

  四曰如善權方便,隨其本行。這是說菩薩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行于化道。如果只能不變,不能隨緣,則失不變之用,非不變也。如果只能隨緣,不能不變,則失隨緣之體,非隨緣也。若能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方爲如善權方便。

  當知不變即是隨緣,隨緣即是不變。例如勸人學佛,他人不但不從,反加毀謗 辱罵。此時應隨其毀謗辱罵緣,而不起瞋恚心。隨其辱罵緣,謂之隨緣。不起瞋恚心是爲不變。唯有隨其辱罵緣,方不起瞋恚心;唯有不起瞋恚心,方能隨其辱罵緣。此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如此方是善權方便。隨其本行者,不變其度生之本行。

  【複有四事得成諸度無極不退轉法。一曰一波羅蜜悉入諸度無極。二曰善

  權使一切人皆入一切人亦無有。叁曰見一切法悉爲一法離諸所欲。四曰

  見一切佛悉爲一佛以法身故。是爲四。得成諸度無極不退轉法。】

  複有四事得成諸度無極不退轉法。諸度無極者,即諸波羅蜜也,度無極即波羅蜜。不退轉法者,八地無功用道也。八地菩薩入無功用道,不爲功用及上地所動,故名不退。

  一曰一波羅蜜,悉入諸度無極。謂六度互入,以一度皆可入其余五度。例如布施一度,可成就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持戒一度,可成就布施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其余諸度,各各如是。

  二曰善權使一切人皆入,一切人亦無有。以善權方便,令一切人皆入諸度無極。而亦不取一切人相,故曰一切人亦無有。

  叁曰見一切法悉爲一法,離諸所欲。謂深得法性也。一切法性本空寂,無二無別,故曰見一切法悉爲一法。既然見諸法空不可得,自然離諸欲求了。

  四曰見一切佛悉爲一佛,以法身故。諸佛以法爲身,既然法性爲一,故一切佛悉爲一佛。

  菩薩行如是四事,可得成就諸度無極不退轉法。

  【佛說四事句時。幻士仁賢得不起法忍。歡喜踴躍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

  。時佛見幻士仁賢心所念便笑。】

  佛說四事句時,幻士仁賢,得不起法忍。

  不起法忍,即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者,位在七八九地。仁賢菩薩上根利智,先得順忍,今聞佛說四事句,即得無生法忍。于是歡喜踴躍,升在虛空,離地四丈九尺。

  當時佛即知仁賢心之所念,于是便笑。佛笑必有因緣,若無因緣,佛不輕易笑。

  【賢者阿難。以偈贊佛而問曰

  差特無量威 慧事逾日月 叁世悉聞名 德稱度無極

  所知了叁達 佛以逮自在 今佛何故笑 唯願爲解說

  一切衆生類 住立若所立 已見諸人心 人尊無所著

  其于下中上 如是爲悉淨 今佛所笑者 唯願解說之】

  于是阿難以偈問佛:

  差特無量威一偈,先行贊佛,贊佛殊勝不凡。佛之智慧光明,超乎日月。十方叁世,皆悉聞佛名號。佛之功德,已具足波羅蜜,究竟彼岸也。

  所知了叁達。天眼、宿命、漏盡,在阿羅漢謂之叁明,在佛謂之叁達。叁達者,知之究竟也。佛知了叁達,故得大自在。請問佛何故而笑?

  一切衆生類,住立若所立。住立者言正報,所立者言依報。一切衆生之類,無論正報依報,乃至心與心所,佛已盡見。故曰已見諸人心,人尊無所著。人尊者稱佛也,佛乃無所著等正覺。

  其于下中上,如是爲悉淨。下中上謂叁乘人,下謂聲聞人,中謂緣覺人,上謂菩薩。如是爲悉淨者,平等看待也。今佛何故而笑,願佛解說之。

  【諸天聞其聲 真陀人亦然 帝釋阿須倫 幹陀摩勒

  梵天亦如是 其聲寂清淨 彼諸所有音 終不與佛等】

  此贊佛音聲。真陀,及幹陀摩勒,均未見翻譯。可能是竺法護的簡譯。幹陀摩勒,可能是幹闼婆,以至摩勒伽的簡譯。

  欲界諸天龍鬼神,及色界梵天等音聲,終不與佛等,不及佛音聲也。其聲寂清淨,是贊佛音聲。

  【月所出光明 及日摩尼珠 其帝釋光明 一切光及梵

  

  其明悉蔽歇 爲盡不複現 佛出光明時 悉照諸佛國】

  先贊佛音聲,系贊佛口業清淨。今贊佛光明,是贊佛身業清淨。

  佛身光明無量,佛光一出,余光不…

《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