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顯。日光雖明,不如佛光明亮。縱百千億日同出照耀,較諸佛光,依然失色。故佛出光明時,悉照諸佛國。

  【已解諸深法 靜然爲空寂 其無有吾我 亦無有壽命

  不有亦不無 悉損是二事 尊皆令世吉 所遊如月光】

  最後贊佛意業清淨。佛已深解諸法,知一切法性空寂。以知法性空寂故,所以不執著我人衆壽等相。亦不執著有無二邊,深契中道。所以佛出現于世,令世間皆吉。如月光一般,柔和而清涼。

  【于此唯發心 立意遵妙道 今誰于佛道 安定住正法

  所以得受身 歸命佛寶尊 善哉唯願說 今日所笑意】

  此是阿難自言,發心仰遵佛道。以仰遵佛道,住于正法故,所以得受法身。初果人即得一分戒法身。

  歸命佛寶尊,歸命于佛。願佛說所笑之意。

  【佛說義清淨 爲諸弟子故 佛尊爲安隱 其光普日照

  爲異學故說 辟支諸佛義 若爲求佛者 志尊上妙法

  總持等無疑 于是天中天 唯願爲解說 所應得佛道

  此色佛光炎 清淨滅垢穢 還來繞佛身 頂上沒不現】 

  佛說的義理,清淨無染,皆爲弟子故說。安隱即是涅槃,佛爲衆生了生死故,所以普化一切。猶如日光普照一樣。

  爲異學故說,謂佛爲衆生根機不同,才說聲聞辟支佛法。如果有人求無上佛道,志于無上甚深微妙法,對于總持法無有疑心。于是佛爲解說無上法,令其得無上佛道。

  此色佛光炎一頌,佛無因緣不笑。笑時必有五色光從口而出,繞佛身後,還從頂上而入。故曰此色佛光炎,清淨滅垢穢,還來繞佛身,頂上沒不現。

  【爾時佛告賢者阿難。甯見幻士仁賢乎踴在虛空。對曰已見世尊。佛言阿

  難。族姓子仁賢。後九萬二千劫當得作佛。名嚴淨王如來至真等正覺

  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世尊。】

  于是佛告阿難說,汝見幻士仁賢,踴在虛空中嗎?阿難答,是的見到了。

  佛授記仁賢說,仁賢卻後九萬二千劫,當得作佛。

  可見仁賢菩薩善根深厚,僅僅九萬二千劫便得作佛。法華經佛爲舍利弗授記曰,汝于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幹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

  如來至真等正覺,余經譯爲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成爲善逝,余經譯爲明行足善逝。道法禦,余經譯爲調禦丈夫。

  或者會有人說,佛說一切法無有決定,怎麼會有授記?授記豈非決定法嗎?

  當知所謂一切法無有決定,是說一切法皆因果法,行何因致何果,無有決定。行惡因,則致叁途果。行善因,則致人天果。行四谛致聲聞果,行十二因緣致辟支佛果。發無上菩提心,則致佛果。所以修因致果故,方說一切法無有決定。

  菩薩修因致果,當與授記。如果修因致果不與授記的話,當亦不應說行惡墮叁途,行善生人天,布施得大富,持戒生好處了。那樣便無佛法可談了。

  所以一切法無有決定者,是言因果法則。不可作無秩序會,無因果會。

  【世界名曰大淨。劫曰幻化。其嚴淨王如來大淨世界。人民衆多安隱快樂

  五谷豐賤。其土平博無有丘墟。日月光照種種樹木皆以莊嚴。衆香具足

  常懸幢幡。其國人民如意所願。皆見佛土嚴淨所有自然。】

  此言嚴淨王佛國土莊嚴,人民豐樂。

  【譬如第二忉利天上七寶宮殿。其國人民皆見國土安雅。生彼佛國者皆求

  上願志于大乘。】

  並借譬喻以明。譬如忉利天七寶宮殿,一般莊嚴。生彼國者,皆是求大乘之菩薩。

  【嚴淨王如來住世萬歲。般泥洹後行法住億歲。臨佛滅度有菩薩名曰聞稱

  。佛授其決。我滅度後是聞稱菩薩當得作佛。名曰普達如來至真等正覺

  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世尊。】

  次說嚴淨王及正法住世壽量。嚴淨王如來住世萬歲,滅後正法住世億歲。行法即是正法。

  佛住世壽量長短,視衆生善根深淺而定。釋迦世尊世壽八十,皆由衆生善淺福薄所致。思之能不黯然!時至今曰,末法逼切,若不急起念佛,難以得度!

  嚴淨王如來取滅前,授記聞稱菩薩當來作佛。名曰普達如來,十號具足。

  【時族姓子仁賢。從虛空下稽首佛足白佛言。佛是我師導禦善道。唯世尊

  。我與無數億百千人。歸命等正覺及法比丘僧。】

  仁賢欲表自己所得,先歸依于佛,尊佛爲師。如是方免慢佛之過。導禦善道者,謂佛導禦衆生向于善道。

  我與無數億百千人,歸命等正覺,及法比丘僧,表示我仁賢與十方衆生,皆歸命叁寶。

  【若如來本無。諸佛本無無異。其如者無壞。如者無動。如者無想念。如

  者無所起。如者無行。如者無二。如來本無亦複如是。我因是成就。】

  若如來本無,諸佛本無無異……

  因爲一切法如幻,非爲實有,佛亦如幻非爲實有,故曰如來本無。如經中佛告仁賢:「一切人民及其所有皆如幻化,諸坐比丘亦如幻化,如我之身亦是慧幻……」既然如來之身,亦是慧幻,當知如來本無也。

  像如來本無,十方諸佛本無,當亦無有差異。無有差異謂之如,故「如」者,即皆是本無也。既然皆是本無,所以如者無壞,本無不可壞故。如者無動,本無無 所有,故無動。如者無想念,想念者取相也,本無無相,故無想念。如者無所起,本無無起故。如者無行,本無無生滅故。如者無二,本無無分別故。以上所說,即是常住真心。

  如來本無,是證常住真心。我今亦因常住真心,而得成就。

  【于是賢者阿難。問族姓子仁賢。于如來法爲何所得。乃說如來本無。今

  卿遠離于本無事。】

  賢者阿難問仁賢說,你于佛法中,有何所得?乃說如來本無?一切法本無者,謂一切事法如幻。以一切事如幻故,所以謂之「本無事」。「今卿遠離于本無事」者,謂汝于如來法中爲何所得,今卿遠離于如幻事?

  【答曰一切法皆棄離爾乃興如來法。于阿難意雲何。如來皆了本無致等正

  覺。以故如來本無無壞者。我亦得之。一切人亦逮本無。】

  仁賢回答說,阿難當知,一切法相皆如幻化,若能不取一切法相,則見如來。故經文說,一切法皆棄離,爾乃興如來法。圓覺經雲,見幻即離,離幻即覺。便是此意。

  阿難當知,如來皆了本無,致等正覺。

  一切法性畢竟空寂,徹證此畢竟空性,名證無上菩提。故一切如來,皆是了達本無,方致等正覺。

  以故如來本無無壞者。

  所以如來本無,無能壞者。好比虛空,火燒不然,雨打不濕,風吹不破,無能壞者。無壞者,是略引上文。如果具足說,應爲無壞、無動、無想念、無所起、無行、無二。

  我亦得之,一切人亦逮本無。

  像這種諸法如幻,諸法本無,諸法無壞無動無想念無所起無行無二,我亦得之。我仁賢亦得此如幻叁昧也。一切人亦逮本無,因爲一切人皆如幻化,所以一切人 皆是本無也。

  【唯賢者意雲何。如來法爲有二乎。唯阿難法無二無二。有想者其識若幹

  。所以者何。捐舍衆想乃成佛慧。】

  賢者阿難!于汝意雲何?如來之法,是有二有分別嗎?賢者阿難當知,法無二也。「無二無二」,是疊句,爲要加重語氣。

  取相爲想相,故想者取相也。不過那些取相者,見有若幹罷了。其識若幹者,即其見有二有分別。那些取相者,皆是衆生,不見佛也。如果不取于相,捐舍衆想,便可成就佛慧。

  【爾時阿難白佛言。唯世尊。族姓子仁賢。甯當複持本所幻化。迷惑諸天

  人不耶。佛告阿難。于是仁賢。入法智慧之幻。所以者何。用明智辯才

  故也。】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仁賢以後,還持其所幻,迷惑諸天世人嗎?

  佛告阿難,現在仁賢,已入法智慧之幻。入法智慧之幻者,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入法智慧之幻,已得如幻叁昧也。

  所以者何?因爲仁賢已得明智辯才故也。已得明智是自覺,已得辯才是化他。自覺爲般若,化他是方便。般若是實智,方便是權智。仁賢已得權實智慧,已如實知見,所以不再迷惑諸天世人了。

  【時世尊告族姓子仁賢。卿甯能化或諸天世人。對曰唯然。如佛所惑化。

  我亦如是。所以者何。解無我者是爲大行。號有人名無壽命。無有人而

  言有人。如來無字亦不處道場。何所法中有去沒去。而說法有去來教法

  。無般泥洹而現泥洹法。是故世尊說平等行。便能化惑諸天世人。爲說

  如來功德平等。】

  時世尊告族姓子仁賢。

  印度有四姓,于四姓中最勝者,稱族姓子。

  卿能化或諸天世人?

  「化或」應作「化惑」。你還能以幻化之術,迷惑世人嗎?

  仁賢回答說是的,如佛所惑化世人,我亦如是。佛雲何惑化世人?因爲佛以方便善巧度衆生故。無叁乘人,佛說叁乘人。無叁乘法,佛說叁乘法。無生死無涅槃,佛令衆生出生死入涅槃。是知佛以大方便,度化衆生,亦是惑化諸天世人也。

  所以者何?解無我者,是爲大行。

  一切法緣生無性,以無性故,所以一切法無我。無我則無生無滅,無來無去,故解無我者,即證無上菩提。

  此與小乘無我不同,大乘無我,是空人我,空法我。所謂斷二障,空二我,了二死,名之曰佛。

  是爲「大行」者,度一切衆生皆成佛也。

  號有人名無壽命。

  「人」者因緣所生,如幻如化無有實性。以無實性故,無生無死。所以謂之「人」者,唯是假名,而無有壽命。

  無有人而言有人,如來無字,亦不處道場。

  一切法皆如幻化,實無有人,而如來以大方便說有人。實無有佛,亦無有佛坐于道場,因爲佛身亦是慧幻故。然而佛以大方便,說有佛,說佛坐道場。

  既然一切法皆如幻,皆無實性,那麼于何所法中,有去有沒去?而佛爲衆生說,法有生滅來去之教法呢?法既不生不滅,當然無有泥洹,而佛說有泥洹法。其實這都是佛方便說,于第一義中,無如是等分別。

  所以佛說有衆生,而實無衆生。佛說有如來,而實無如來。佛說有生死,而實無生死。佛說有泥洹,而實無泥洹。一切法本來清淨平等,是故佛之所說,皆清淨平等行。是知佛以大方便,化惑諸天世人,而說如來功德平等。

  【時佛贊族姓子仁賢。善哉善哉。仁賢。如卿所說。爲大化惑說無音聲法

  。】

  于是佛印可說,善哉仁賢!如汝所說,佛爲度如幻衆生故,說化惑之法。

  說無音聲法者。至理無名,亦無音聲。不過欲顯至理,而說假名,以假名而顯至理。故曰說無音聲法。

  【時仁賢從佛求出家。佛告彌勒菩薩。汝下幻士鬓發令作沙門。彌勒受教

  。即使仁賢爲出家志已還白佛言。唯然世尊。是非菩薩形貌色像。亦非

  沙門。所以者何。其有菩薩成諸通慧。處于叁界教化群生。是爲菩薩出

  家也。說是語時。五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二百比丘漏盡意解。】

  時仁賢從佛求出家。于是佛令彌勒菩薩爲之剃度,令作沙門。

  彌勒菩薩受教,爲仁賢落發已,還白佛言,此仁賢非菩薩形貌色像,因爲仁賢已現出家威儀故。但亦非沙門,因爲仁賢仍化度人間故。

  所以者何,其有菩薩成諸通慧,處于叁界教化群生,是爲菩薩出家也。

  其有菩薩成諸神通智慧,不爲叁界所系,但仍入叁界度化衆生。此之謂菩薩出家也。

  成實論說,有四種出家,即所謂一、身出家心不出家。二、身心俱出家。叁、身雖未現出家威儀,但心已出家。四、身心俱未出家。

  第一種人,是出家凡夫。第二種人,是出家聖人。第叁種人,是在家聖人。第四種人,是在家凡夫。

  成諸神通智慧者,是地上菩薩。地上菩薩,入叁界度衆生,謂之心出家身未出 家者。仁賢已得無生忍,故彌勒如此說。

  往往聞人言:「我雖身未出家,但心已出家。」

  當知此是在家聖人。睹此經文乃知,心出家身未出家,是得無生法忍菩薩。若未得無生忍,心仍沒于生死大海,怎能謂之心出家?

  彌勒菩薩說是語時,五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二百比丘漏盡意解。

  發無上正真道意,即發無上菩提心,是大乘機得益。

  漏盡是煩惱已盡,意解即心得解脫。斷煩惱心得解脫,是證四果阿羅漢,此是小乘機得益。

  【爾時賢者阿難。白佛言。當何名斯經以何奉行之。佛告阿難。是經名授

  幻士仁賢決。又名稍入至佛道。】

  佛法甚深,性相空寂,離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既離一切相,當雲何奉持?故欲修無相法,當借文字相。借文字而不著文字相,是于文字相修無相法也。若著文 字相,只名修學文字,不名修學佛法。借文字起修,而不取于相,修于無相,是名如如文字修。

  所以阿難請問經名,以便修持。

  佛言此經名授幻士仁賢決。授決者,授記也。又名稍入至佛道。稍入者,漸入至佛道也。

  【佛言阿難。其有菩薩欲得見佛。爲一切故當受是經持諷誦讀。當曠其志

  爲他人說。所以者何。其于是法菩薩求道。是爲大乘平等經法。以故是

  經名曰稍入道義。】

  此是稱揚持經功德,其有菩薩欲見佛,及爲度一切衆生故,當受持是經,諷誦讀誦此經。見佛者,菩薩上求也。爲一切衆生者,下化也。菩薩若欲上求下化,應受持讀誦此經。

  受持此經者,當曠遠曠大其志。莫落小乘行徑,當無量劫,入生死度衆生。爲一切衆生宣說此經。

  所以者何?因爲此經有助于菩薩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此經爲大乘平等經法,于十二部經中,此經是方等所收。所以此經名稍入道義。

  【佛告阿難。我以是經囑累汝。心念口諷執持經卷。若聞奉行衆惡反趣。

  當知其人曾見五百佛然後得佛道。】

  此是付囑流通,佛付囑阿難流通此經。

  我以是經囑累汝。囑者付囑也,累者累爾弘揚也。阿難!汝應心念口諷,莫使忘失。執持經卷,廣事流傳!

  若聞奉行,衆惡反趣。謂若有聞此經一心奉行,離衆惡而反向于衆善者。當知此人曾見五百佛種諸善根,然後得成佛道。

  【時族姓子仁賢白佛言。其受是經皆本功德。唯然世尊。我本亦學。所以

  者何。聞是經者。皆前善本善權。我心如是。】

  仁賢菩薩白佛言,凡有受持此經者,皆本來功德力故。

  佛言若聞奉行,改惡向善者,當知此人曾見五百佛種諸善根。仁賢說是的,其有受持此經者,皆是過去善根功德之力。

  唯然世尊!我過去亦曾學習此經。所以者何?因爲聞是經者,皆是過去善本善權所致。我心如是者,所以我聞是經,乃能受佛教化。

  【佛說經已。族姓子仁賢。比丘賢者阿難。一切衆會。諸天龍神阿須倫世

  間人民。聞經歡喜稽首而退。】

  佛說此經已,一切衆會,聞經歡喜,頂禮而退。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終

  

《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