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叁▪P5

  ..續本文上一頁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

  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

  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

  虛空。名爲虛空雲何風出。若風自生彼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

  汝整衣雲何倒拂。汝審谛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參流動。

  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汝宛不知

  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甯

  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風無自性,隨緣無體。其中道理,義同上文。

  僧伽黎,袈裟也。

  風若出袈裟角,衣應飛搖,離汝之體。衣不動時,風何所在?

  風若生于虛空,汝衣不動,何故無風?同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無風時虛空當滅。若有生滅,不名虛空。

  若風生自所拂之面,彼面生風,應拂汝衣。如何汝自整衣,風卻倒拂?

  不參流動者,謂虛空寂然,不參雜于流動也。

  如來藏中以下,義解同前。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空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毘舍

  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則有一尺虛

  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空虛淺深隨出多少。此空

  爲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阿難若複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

  何不無礙。唯見大地無通達。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

  無空入者。雲何虛空因土而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

  。則土出時空何不出。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

  出土雲何見空。汝更審谛谛審谛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

  虛空因何所出。鑿空虛實不相爲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若此

  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

  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爲出爲

  入爲非出入。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

  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複如是。

  圓滿十方甯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

  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問四大,佛以七大回答,以四大赅法不盡故。

  空性無形,因色顯發者,明空無體性,隨緣而現。

  例如鑿井者,出土一尺,其中便有一尺虛空。出土一丈,便有一丈虛空。隨出土多少,而見虛空之深淺。

  若虛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見虛空?唯見有礙的大地,迥遠而無通達?故知空不自生。

  若虛空因土而出,則出土時,應見空入。如果土與虛空無出無入,便應土與虛空同一而無異。如果土與虛空同一而無異,則應土出時,空亦同時而出。

  虛空若因鑿而出現,則鑿只應出現虛空,不應出土。如果虛空不因鑿出,則鑿只應出土,雲何出現虛空?

  阿難汝更應注意,鑿從人手隨處運轉,土因地而有遷移。但是虛空因何而出?

  鑿是實在的,空是虛而無實的,虛實體性相違,故非和非合。總不應虛空無從自出罷!

  當知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與地水火風同名五大,無性爲性體本圓融,皆周遍法界本不動搖,皆如來藏本不生滅。

  如來藏中以下,理同上文。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

  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此見爲複與明暗相並太虛空。爲同一

  體爲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阿難此見若複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

  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非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

  必一于明暗時當滅。滅則雲何見明見暗。若暗明殊見無生滅一雲何成。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于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

  。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叁事俱異從何立見

  。明暗相背雲何或同。離叁元無雲何或異。分空分見本無邊畔雲何非同

  。見暗見明性非遷改雲何非異。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谛審觀。明從太陽

  暗隨黑月。通屬虛空擁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

  。不應見精無從自出。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

  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

  性沈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爲生爲滅爲

  同爲異。爲非生滅爲非同異。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

  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

  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甯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

  。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見覺無知,因色空有。

  謂見覺無性,無性隨緣,因色空因緣而有見覺也。此是總標。

  白月則光者,明月夜也。黑月便暗者,無月夜也。此明暗之相,因見而得分別

  。

  此見與明暗二相及太虛空,爲一爲異,爲亦一亦異,爲非一非異?或同非同,或異非異者,即亦同亦異,非同非異二句也。此明見覺性,離四句絕百非也。

  此見與明暗虛空若一,則明時無暗,無暗則見亡;暗時無明,無明則見亦亡。如果見亡,如何能見明暗?同時明暗二相不同,互相陵奪,而見無生滅,一雲何成

  ?

  此見若與明暗非一,則此見不見明,不見暗,不見虛空,汝之見當在何處,作何形相?因爲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此見便同龜毛兔角,從何立見?

  明暗二相互相違背,不成或同。離明、暗、空相,根本無見,雲何或異?此言離亦同亦異一句。

  空無邊畔,見亦無邊畔,二者皆不可分別,雲何非同?見暗不同見明,見明不同見暗,明暗之相有別,然見性卻無遷改,二者截然不同,雲何非異?此離非一非異一句。

  汝更注意,明歸太陽,非見也。暗歸黑月,非見也。通歸虛空,非見也。壅歸大地,非見也。如是說來,見因何所出?歸向何所?見性靈覺,空性冥頑,體性不同,怎能和合?總不應該,見精無從而出罷!?

  故見聞覺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舉見聞覺知者,總赅根大也。以下所說,義同前釋。

  【阿難識性無源。因于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衆。用目循曆其目

  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于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

  目幹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此識了知爲生于見。爲生于相爲生虛空。爲

  無所因突然而出。阿難若汝識性生于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

  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汝識性生于相中。不從見生。既不

  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若生于空非相

  非見。非見無辯。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

  處此二非。空非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

  。 何不日中別識明月。 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椎前境。可狀

  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複

  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

  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

  無生滅。阿難汝心。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

  識心。爲同爲異爲空爲有。爲非同異爲非空有。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

  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甯有方所。循業發現世

  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識無自性,故曰識性無源。因于六種根塵妄出者,因六根六塵而生六識也。因緣生法,體性即空,六識既以六根六塵因緣而有,故無實體性,故曰妄出。

  汝今遍觀下,舉眼識以例其余。但如鏡中,無別分析者,謂眼根對色塵,無有美醜好惡等差別,有美醜好惡者,乃識心分別也。故曰汝識于中,次第標指而分別。

  此識分別了知性,是生于見?生于塵相?生于虛空?或是無因而生突然而出呢

  ?以下便分別破斥。

  此分別了知之識性,若由見生,但是無外塵之明、暗、色、空,便無有見。見性尚無,何能生識呢?旨在明識爲因緣所生法,無自性也。

  若生于空,空則外無塵相,內無見用。既無見用,當然不能分辨于明暗色空。若無塵相,便無所見之外緣。既無所緣,則見聞覺知無從安立。這樣內外皆無,能所俱非,空則同于無有。如果說空是有,但是又不同于物。縱許識由空生,在這種情形下,又怎能分別呢?

  如果分別了知之識,無因而有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 

  當此分別了知之識,因于日而識知爲日,因于月而識知爲月。如果此識無所因而有,應該不因于月,而識知爲月,故曰何不日中,別識明月?

  見托汝睛,相椎前境。(應爲相推前境)

  汝微細詳審,見依托于汝之眼根,非生識之處。塵相是現前之境,亦非生識之處。有形狀的爲色爲有,無形相的爲空爲無,這一切俱非生識之處。那麼汝識,因何所出?

  識有分別之功,故曰識動。無論明暗色空,同屬一見,故曰見澄。二者體性不同,雲何能和合?故曰非和非合。其余聞、覺、知,亦複如是。總不應該,汝識無從而出罷!?

  汝此識心,因緣而現,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識的見聞覺知,圓滿湛然,周遍十方,本不動搖。性非從所者,無性無生也。謂此識性,無性無生,非有所出也。如是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甯有方所?

  性識明知者,無性之識是爲真識。無性便是隨緣,隨緣故明知一切。覺明者,隨緣明知一切也。隨緣即是無性,故曰覺明真識。

  無性即是隨緣,故無而不無,不無而無,畢竟空而不無也。隨緣即是無性,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橫遍豎窮而非有也。如是覺者,稱爲妙覺。畢竟空即橫遍豎窮,橫遍豎窮即畢竟空,無欠無余,故曰湛然。含吐十虛者,卷之則無蹤無迹,舒之則無量無邊。是故遍周法界,含吐十虛,無有方所。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衆

  。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掌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

  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

  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身心蕩然,得無罣礙。

  達五陰皆空,不受身心罣礙也。

  乃達此心無性,無性則無礙,無礙則不礙遍滿十方。如觀掌中葉物般明了也,猶言了若指掌。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

  徹悟法界唯心也。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

  微塵不作渺小解,若作渺小解,則微塵應爲實有法。微塵者緣起法也,緣起無性,體即虛空。

  既悟五陰皆空,複反觀父母所生,業感緣起之身,猶十方虛空中,被無明風吹一微塵,幻生幻滅,若存若亡。

  又如澄靜的大海中,幻起一浮漚。起滅無從者,以大海而言,無生無滅也。

  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悟本真心也。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來前說偈贊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曆僧祇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衆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爲報佛恩 

  伏請世尊爲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衆生未成佛 終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悲慈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 于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鎖亡 爍迦啰心無動轉】

  妙湛總持不動尊,贊佛也。首楞嚴王世希有,贊法也。法爲佛師,佛爲弘法之人,故先贊佛及法。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明銷惑受益也。僧祇者,阿僧祇劫也。信位修一萬大劫,住、行、向位修第一阿僧祇劫;初地至七地,修第二阿僧祇劫;八地以上,修第叁阿僧祇劫。修行經過第一阿僧祇登初地,登初地,即分證法身,故曰不曆僧祇僧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阿難發菩提心也。寶王者佛也,阿難發上求佛道心。還度如是恒沙衆者,度衆生也。將此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深心,奉獻給微塵剎土之佛及衆生,是則名爲上報佛恩也。

  深心者,誓不退轉,決至滿願也。

  

  伏請世尊爲證明一偈,請佛證其宏誓大願也。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微細惑者,無明惑也。求佛除無明惑,俾我阿難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 ,既登無上覺成佛以後,爲度衆生故,于十方世界示現成佛。坐道場者,菩提樹下 ,金剛座上示現成佛也。

  舜若多性可鎖(銷)亡,爍迦啰心無動轉。

  舜若多性,空性也。爍迦羅心,堅固心也。阿難既發上求下化之心,自誓縱使空性銷亡,而我堅固心決不動轉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