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三▪P5

  ..续本文上一页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

  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

  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若有生灭不名

  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若风自生彼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

  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

  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汝宛不知

  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

  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风无自性,随缘无体。其中道理,义同上文。

  僧伽黎,袈裟也。

  风若出袈裟角,衣应飞摇,离汝之体。衣不动时,风何所在?

  风若生于虚空,汝衣不动,何故无风?同时空性常住,风应常生,无风时虚空当灭。若有生灭,不名虚空。

  若风生自所拂之面,彼面生风,应拂汝衣。如何汝自整衣,风却倒拂?

  不参流动者,谓虚空寂然,不参杂于流动也。

  如来藏中以下,义解同前。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空罗城去河遥处。诸剎利种及婆罗门。毘舍

  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

  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空虚浅深随出多少。此空

  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

  何不无碍。唯见大地无通达。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

  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

  。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

  出土云何见空。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

  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若此

  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

  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

  入为非出入。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

  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

  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

  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问四大,佛以七大回答,以四大赅法不尽故。

  空性无形,因色显发者,明空无体性,随缘而现。

  例如凿井者,出土一尺,其中便有一尺虚空。出土一丈,便有一丈虚空。随出土多少,而见虚空之深浅。

  若虚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见虚空?唯见有碍的大地,迥远而无通达?故知空不自生。

  若虚空因土而出,则出土时,应见空入。如果土与虚空无出无入,便应土与虚空同一而无异。如果土与虚空同一而无异,则应土出时,空亦同时而出。

  虚空若因凿而出现,则凿只应出现虚空,不应出土。如果虚空不因凿出,则凿只应出土,云何出现虚空?

  阿难汝更应注意,凿从人手随处运转,土因地而有迁移。但是虚空因何而出?

  凿是实在的,空是虚而无实的,虚实体性相违,故非和非合。总不应虚空无从自出罢!

  当知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与地水火风同名五大,无性为性体本圆融,皆周遍法界本不动摇,皆如来藏本不生灭。

  如来藏中以下,理同上文。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

  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

  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

  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非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

  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暗明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

  。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

  。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

  暗随黑月。通属虚空拥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

  。不应见精无从自出。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

  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

  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

  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

  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

  。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见觉无知,因色空有。

  谓见觉无性,无性随缘,因色空因缘而有见觉也。此是总标。

  白月则光者,明月夜也。黑月便暗者,无月夜也。此明暗之相,因见而得分别

  。

  此见与明暗二相及太虚空,为一为异,为亦一亦异,为非一非异?或同非同,或异非异者,即亦同亦异,非同非异二句也。此明见觉性,离四句绝百非也。

  此见与明暗虚空若一,则明时无暗,无暗则见亡;暗时无明,无明则见亦亡。如果见亡,如何能见明暗?同时明暗二相不同,互相陵夺,而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

  此见若与明暗非一,则此见不见明,不见暗,不见虚空,汝之见当在何处,作何形相?因为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此见便同龟毛兔角,从何立见?

  明暗二相互相违背,不成或同。离明、暗、空相,根本无见,云何或异?此言离亦同亦异一句。

  空无边畔,见亦无边畔,二者皆不可分别,云何非同?见暗不同见明,见明不同见暗,明暗之相有别,然见性却无迁改,二者截然不同,云何非异?此离非一非异一句。

  汝更注意,明归太阳,非见也。暗归黑月,非见也。通归虚空,非见也。壅归大地,非见也。如是说来,见因何所出?归向何所?见性灵觉,空性冥顽,体性不同,怎能和合?总不应该,见精无从而出罢!?

  故见闻觉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举见闻觉知者,总赅根大也。以下所说,义同前释。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

  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

  目干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

  无所因突然而出。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

  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

  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若生于空非相

  非见。非见无辩。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处此二非。空非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

  。 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椎前境。可状

  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

  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

  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

  无生灭。阿难汝心。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

  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

  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

  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识无自性,故曰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者,因六根六尘而生六识也。因缘生法,体性即空,六识既以六根六尘因缘而有,故无实体性,故曰妄出。

  汝今遍观下,举眼识以例其余。但如镜中,无别分析者,谓眼根对色尘,无有美丑好恶等差别,有美丑好恶者,乃识心分别也。故曰汝识于中,次第标指而分别。

  此识分别了知性,是生于见?生于尘相?生于虚空?或是无因而生突然而出呢

  ?以下便分别破斥。

  此分别了知之识性,若由见生,但是无外尘之明、暗、色、空,便无有见。见性尚无,何能生识呢?旨在明识为因缘所生法,无自性也。

  若生于空,空则外无尘相,内无见用。既无见用,当然不能分辨于明暗色空。若无尘相,便无所见之外缘。既无所缘,则见闻觉知无从安立。这样内外皆无,能所俱非,空则同于无有。如果说空是有,但是又不同于物。纵许识由空生,在这种情形下,又怎能分别呢?

  如果分别了知之识,无因而有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当此分别了知之识,因于日而识知为日,因于月而识知为月。如果此识无所因而有,应该不因于月,而识知为月,故曰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见托汝睛,相椎前境。(应为相推前境)

  汝微细详审,见依托于汝之眼根,非生识之处。尘相是现前之境,亦非生识之处。有形状的为色为有,无形相的为空为无,这一切俱非生识之处。那么汝识,因何所出?

  识有分别之功,故曰识动。无论明暗色空,同属一见,故曰见澄。二者体性不同,云何能和合?故曰非和非合。其余闻、觉、知,亦复如是。总不应该,汝识无从而出罢!?

  汝此识心,因缘而现,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识的见闻觉知,圆满湛然,周遍十方,本不动摇。性非从所者,无性无生也。谓此识性,无性无生,非有所出也。如是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

  性识明知者,无性之识是为真识。无性便是随缘,随缘故明知一切。觉明者,随缘明知一切也。随缘即是无性,故曰觉明真识。

  无性即是随缘,故无而不无,不无而无,毕竟空而不无也。随缘即是无性,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横遍竖穷而非有也。如是觉者,称为妙觉。毕竟空即横遍竖穷,横遍竖穷即毕竟空,无欠无余,故曰湛然。含吐十虚者,卷之则无踪无迹,舒之则无量无边。是故遍周法界,含吐十虚,无有方所。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是诸大众

  。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掌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

  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

  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身心荡然,得无罣碍。

  达五阴皆空,不受身心罣碍也。

  乃达此心无性,无性则无碍,无碍则不碍遍满十方。如观掌中叶物般明了也,犹言了若指掌。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彻悟法界唯心也。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

  微尘不作渺小解,若作渺小解,则微尘应为实有法。微尘者缘起法也,缘起无性,体即虚空。

  既悟五阴皆空,复反观父母所生,业感缘起之身,犹十方虚空中,被无明风吹一微尘,幻生幻灭,若存若亡。

  又如澄静的大海中,幻起一浮沤。起灭无从者,以大海而言,无生无灭也。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悟本真心也。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剎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悲慈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锁亡 烁迦啰心无动转】

  妙湛总持不动尊,赞佛也。首楞严王世希有,赞法也。法为佛师,佛为弘法之人,故先赞佛及法。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明销惑受益也。僧祇者,阿僧祇劫也。信位修一万大劫,住、行、向位修第一阿僧祇劫;初地至七地,修第二阿僧祇劫;八地以上,修第三阿僧祇劫。修行经过第一阿僧祇登初地,登初地,即分证法身,故曰不历僧祇僧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阿难发菩提心也。宝王者佛也,阿难发上求佛道心。还度如是恒沙众者,度众生也。将此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深心,奉献给微尘剎土之佛及众生,是则名为上报佛恩也。

  深心者,誓不退转,决至满愿也。

  

  伏请世尊为证明一偈,请佛证其宏誓大愿也。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微细惑者,无明惑也。求佛除无明惑,俾我阿难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既登无上觉成佛以后,为度众生故,于十方世界示现成佛。坐道场者,菩提树下 ,金刚座上示现成佛也。

  舜若多性可锁(销)亡,烁迦啰心无动转。

  舜若多性,空性也。烁迦罗心,坚固心也。阿难既发上求下化之心,自誓纵使空性销亡,而我坚固心决不动转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