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一▪P5

  ..續本文上一頁也。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

  猶爲法塵分別影事。】

  此明于一切法界中,塵爲心緣,心爲塵因,原是一法,莫作二會。塵之與心,相緣而生,如幻無性,不可定執。如果定執,便成遍計執性,落入虛妄。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

  能聽者心也,法音者聲塵也;聲者聲塵也,分別者心也。塵待心而有,心待塵而生,依他相緣各無自性。若有定性,即非無上菩提心。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

  第六識對境而起,生諸妄想。何故名妄想?因爲唯是一心,實無一切境,故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衆生不如實知,執虛妄相爲實有而起想,故名妄想。第六識對境所起者,妄想也,以外境虛妄故。

  起識之境有二種,一者帶質境,二者獨影境。帶質境者,意識與眼耳鼻舌身五識俱。眼帶色耳帶聲鼻帶香舌帶味身帶觸而起第六意識,名帶質境。獨影境者,亦名獨頭意識。眼耳鼻舌身五根,未對色聲香味觸五塵,第六識取過去五塵的影相而起妄想,名獨影境。吾人大部份的妄想,屬于獨影境。

  一切見聞覺知,系指帶質境言。縱然滅除帶質境,五根不對五塵也。內守幽閑 ,即獨影境,獨頭意識也。縱然是獨頭意識所起,依然是取著過去五塵之影相。故曰猶爲法塵分別影事。

  阿難以爲心者,非是真心,乃對境所起之識心也。

  【我非汝執爲非心。但汝于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

  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于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佛言我非令汝執爲非心,此識心系由真心所生,非是真正心體。由體而發用,乃有識心。換句話說,汝阿難所執著的識心,只是由心體生的用。真心是無有分別 ,不生不滅的。真心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汝阿難竟執著于前塵上的分別性爲汝真心,是錯誤的。「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者,因爲若分別于前塵,自然此分別性,離前塵而有了。故曰若離前塵有分別性。不知于塵上起的分別性,只是虛妄識心而已。塵相若滅,此分別識心亦必隨滅。

  例如眼見色,此分別性,能分別是紅是黃是黑是白。若色塵紅黃黑白滅,此分別性便不能分別紅黃黑白了。故色塵若滅,此分別性亦必隨滅。

  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若塵滅則分別性亦滅,即說明分別性──識心,離塵無體。如果分別性離塵有體,則不應塵滅分別性亦滅。既然分別性離塵無體,故知分別性只是前塵的分別影事。

  然而塵是無常的,是生滅的。如果塵變滅時,此分別影事的心,亦應變滅。故曰此心則同龜毛兔角,說明非汝真心也。

  當知法界唯心,諸佛是法界身,法界身者,法身也。

  如果此分別心斷滅,則汝法身亦同于斷滅。如果法身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呢?證無生法忍者,證菩提涅槃也。當知衆生皆以真心,證菩提涅槃也。

  此即說明,于前塵所起的分別性,非真心體也。

  【實時阿難與諸大衆默然自失。】

  阿難與諸大衆,既知過去錯用識心,而今複未得真心。故進退失據,默然自失。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九次第定者,四禅四空及滅受想定也。

  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漏,約因言即是煩惱,約果言即是生死。煩惱與生死各有二種,二種煩惱者,即四住地煩惱,與無明住地煩惱。二種生死者,即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此二種煩惱,二種生死,均名爲漏。

  四住地煩惱者,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見一處住地,是見煩惱。欲愛色愛有愛,是思煩惱,合名爲見思煩惱。無明住地煩惱,是根本煩惱。登初地分證法性時,方分分破。

  分段生死,是叁界內之生死,輪回六道。變易生死,雖無分段生死現象,卻有念念遷流,變易生死之苦。初地以上菩薩,分破無明,分證法性,方漸漸斷。

  見思煩惱感叁界內分段生死,無明煩惱感變易生死。斷見思煩惱,則了分段生死。斷無明煩惱,則了變易生死。五住煩惱皆盡,二種生死皆了,方得真無漏也。所以只斷四住煩惱,只了分段生死,不得稱爲漏盡。

  聲聞四果,僅斷見思煩惱,出叁界了分段生死,未破無明,未了變易生死,故不得漏盡成阿羅漢果。

  如是等過,皆由誤執生死妄心爲真心所致。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

  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叁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

  。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

  由不知寂常心性。唯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阿難自責,身雖出家,心不入道,故曰「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窮子舍父逃逝,見于法華經。最後阿難請佛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實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

  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衆。告阿難言。

  吾今爲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雲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

  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

  。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佛興慈悲,建大法幢,欲令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世尊仍以光明拳見問。阿難答由佛金身清淨所生,故有光明。由佛屈五指,故有拳相。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

  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

  均不。阿難言唯然世尊。無我眼不成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世尊令阿難明見性不動之理,故以事相問之。屈指成拳,以眼成見,其理本不相同。何以故?若無有指,便不成拳。但是無眼之人,非是見性全無。換句話說,眼根若壞,見性不壞。

  佛設此問,本欲令阿難悟妙微密性淨明心,妙湛不動。所動者,皆塵非心。隨塵相生滅者,乃是妄心,非是真心。而阿難不悟,仍執識心爲自真心。

  佛問無手則不成拳,與無眼則不成見,其道理相類似嗎?阿難答言,相類似。

  無我眼不成見,應爲無我眼不成我見。

  我們要知道,無手固然無拳,無眼卻非無見。因爲見不是由眼而生。如果見由眼生,死人依然有眼,應該死人亦能見。若死人能見,何得名爲死人?是知見非眼生。見性不動,不生不滅,即妙微密性淨明心也。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

  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于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

  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佛先說明二事不相類似。因爲無手固然無拳,但是無眼非是無見。例如盲人,眼前唯見一片黑暗。既雲唯「見」黑暗,當知非是無有見性。明暗只是前塵,見明見暗,均名爲見。故前塵自有明暗之不同,于見性有何虧損?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黑暗雲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

  有眼人處于暗室。二黑有別爲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

  黑校量曾無有異。】

  阿難以常情推度,眼前黑暗,不名爲見。

  佛姑縱情,以事論定。佛告阿難,盲人無目唯見黑暗,與有眼人處暗室唯見黑暗,這兩種情形,是否有差別?阿難答言,無有差別。

  我們要知道,所謂見,是淨明心隨緣起用,而非是眼見。世尊于下文中,便予說破。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于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

  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于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

  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

  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例如無眼人見前塵黑暗,如果再得眼目與光明,還見前塵,汝阿難名爲眼見。那麼暗室中人,並未失目,再得燈光複見前塵。無眼人失目得目而見,與無光人失燈得燈而見,其情形是相類的。既然無目得目而見,名爲眼見,則無燈得燈而見,亦應名爲燈見了。

  如果燈能見者,自不名燈。又則燈見何關汝事?而謂汝見呢?

  是故當知下,說明其理。是故當知,燈的功能不過顯色而已。燈顯色,見色者是眼非燈。同樣的道理,眼的功能亦不過顯色而已。故知見性是心而非眼。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與諸大衆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

  合掌清心伫佛悲誨。】

  阿難與諸大衆,雖聞開示,猶未得佛意。所以皆合掌一心,靜候佛慈悲宣示。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阿難及諸大衆。我初成道于

  鹿園中。爲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衆言。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

  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佛欲曉示大衆,塵相生滅覺性不動,令大衆悟淨明心,于是問五比丘,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于大衆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

  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爲客義。又

  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

  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爲塵義佛言如是。】

  憍陳那是五比丘之一,佛爲五比丘說四谛法,叁轉十二*輪──示轉、勸轉、證轉。佛初示轉,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唯憍陳那聞即得道,余四比丘猶未得道。嗣更勸轉證轉,其余四比丘方得道。

  憍陳那自言,因悟客塵二字,方得成果。不住爲客義搖動爲塵義。因悟客不住而主無有往,塵搖動而空澄寂。比如六塵生滅如幻,而淨明心不生不滅。既明心已 ,即便得道。

  佛即印可,如是如是。

  【實時如來于大衆中屈五輪指。屈已複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

  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衆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衆中開合。爲

  是我手有開有合。爲複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衆中開合。我

  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自開自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

  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爲無住。佛言如是。】

  佛手衆中開合,令阿難見。複問阿難言,是我手有開有合,爲複汝見有開有合?阿難答言,是佛寶手開合,非我見性開合。

  佛問誰動誰靜?阿難答言,佛手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爲無住(動)呢? 

  雲何見性尚無有靜?因爲見性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求其定相不可得,等同澄虛。無生相,無滅相,無動相,無靜相,故曰尚無有靜相,何況有動相。

  佛印可曰,如是!

  【如來于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實時阿難回首右。又放一光

  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

  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佛光左右動

  頭。爲汝頭動爲複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爲搖動。

  佛言如是。】

  如來爲令阿難明了,于是于寶掌中飛出寶光于阿難左右,令阿難左右(同盼字)。

  佛問阿難,爲汝頭左右動,爲複汝見左右動?阿難答言,是我頭動,我之見性 ,隨緣無性,等同虛空,尚無有止,誰爲搖動?

  佛印可曰,如是。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若複衆生以搖動者名之爲塵。以不住者名之爲客。

  汝觀阿難頭自動搖神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雲何汝今以

  動爲身以動爲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

  物爲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于是如來開示大衆說,凡是生滅動搖者,皆是客塵。如阿難頭自動搖,神無所動。神者,所以表心性也。我手開合,見性無有舒卷。

  汝等既知心性妙湛不動,雲何取搖動之身相,搖動之境相,爲汝等真心呢?

  最後谕之曰,汝等從始洎(及)終,于無生中念念生滅,遺失不動之真性,虛妄顛倒行事,失去性心之真,認搖動生滅之物相爲己心性,以至輪回是中,自取流轉。皆由誤認客塵爲自心性所致也。

  由此可知,吾人何嘗生何嘗死?皆誤認客塵爲己心性,以致輪回不息。當知此身雖現生死,然一性始終常靈也。誦經至此,能不感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