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下▪P2

  ..續本文上一頁

  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于大乘甚深未曾聞法,聞之不疑。

  五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以大輕小也。

  六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調伏其心。于彼之供不生嫉。常忖己德能 ,不高己利,于不嫉彼供不高己利二事中,調伏自心。

  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省察己過,嚴以律己。不訟彼短,寬恕于人。

  八恒以一心求諸功德。一心上求下化。上求爲功,下化爲德。

  是爲八法,菩薩以此八法,于此世界行無瘡疣。

  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無上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菩薩行品第十一

  【是時佛說法于庵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衆會皆作金色。阿難

  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衆會皆作

  金色。佛告阿難。是維摩诘文殊師利。與諸大衆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

  先爲此瑞應。】

  欲同谒佛,先現瑞應。 

  【于是維摩诘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文殊師利言。善

  哉行矣。今正是時。維摩诘即以神力。持諸大衆並師子座置于右掌。往

  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

  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于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

  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及至佛所,大衆避座,弟子稽首禮佛。

  【于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複坐。即皆受教衆坐已定。佛語舍利弗

  。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爲乎。唯然已見。于汝意雲何。世尊。我

  其爲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

  香自昔未有。是爲何香。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于是舍利弗語

  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難言。此所從來。曰。是長者維摩诘。

  從衆香國取佛余飯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難問香來源,佛告言彼菩薩毛孔之香。舍利弗亦語阿難言,我等食衆香國香飯者,毛孔亦出是香。

  前經文言,香氣普聞叁千大千世界,何故衆菩薩來臨後,阿難方聞此香呢?要知道,香氣普聞十方,非是勢力同一也。阿難前不聞,而今始聞,乃香氣勢力不同耳。

  【阿難問維摩诘。是香氣住當久如。維摩诘言。至此飯消。曰。此飯久如

  當消。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

  此飯七日方消,香氣乃歇。

  【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

  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

  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

  然後乃消。】

  聲聞人入無漏法,名入正位。初果須陀洹,七番生死得解脫,初入無漏,名入正定聚。心解脫是斷見思惑,證四果阿羅漢。發大乘意,在初住位,初住名發心住

  。得無生忍,在七八九地。一生補處,是等覺菩薩。

  【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

  惱毒然後乃消。】

  譬如有藥,是舉譬喻說明。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

  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

  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

  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

  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衆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

  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爲而作佛事。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爲無非佛事。】

  作佛事者,度衆生成佛道也。佛告阿難,諸佛度衆生成佛道之方便,各各不同

  。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爲,無非爲了度衆生成佛道。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衆生爲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

  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四魔已如上釋。八萬四千煩惱者,羅什大師雲,根本煩惱有四,即貪瞋癡及等分。等分者,即此煩惱中,貪瞋癡等分俱有也。每一根本煩惱,具二萬一千塵垢, 四根本煩惱共有八萬四千煩惱。

  諸衆生爲四魔及八萬四千煩惱所生死疲勞,佛爲此故,設一切法門而作佛事。

  【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爲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

  佛土。不以爲憂不礙不沒。但于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

  佛如來功德平等。爲化衆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菩薩入一切諸佛法門者,于諸佛淨土穢土,不取于相,不喜不憂。但于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因爲諸佛功德平等,爲化衆生故,現土不同耳。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幹而虛空無若幹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

  幹耳其無礙慧無若幹也。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

  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

  就衆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爲叁藐叁佛陀。名爲多

  陀阿伽度。名爲佛陀。】

  諸佛國土地有若幹,虛空無有若幹者,例佛智慧不可限量,故曰無礙慧無若幹也。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佛五分法身。叁藐叁佛陀,譯爲正遍知。多陀阿伽度 ,譯爲如來。佛陀譯爲覺者。

  【阿難。若我廣說此叁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

  衆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

  阿難。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阿難白

  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爲多聞。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

  。我說汝于聲聞中爲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

  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禅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

  也。阿難。汝等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诘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

  辟支佛。于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于聲聞中,阿難多聞強記第一,非于菩薩中。菩薩智慧不可限量,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爾時衆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

  今自悔責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爲度衆生故。隨其

  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于彼土當念如來。】

  衆香國諸菩薩,先自悔責,然後請佛說法,俾不虛此行也。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爲盡。謂有爲法。何

  謂無盡。謂無爲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爲不住無爲。何謂不盡有爲。謂

  不離大慈大舍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衆生終不厭惓。于四

  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

  回向。求法不懈說法無。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于諸榮辱心

  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念。于遠離樂不以爲貴。

  不著己樂慶于彼樂。】

  彼國菩薩處淨無穢,乏度生之緣,故佛爲說盡無盡解脫法門。令其不舍衆生,故曰汝等當學。

  盡者謂有爲法,有爲法生滅無常,是敗壞法,故稱之曰盡。無盡者謂無爲法,無爲法無生住滅相,故曰無盡。

  如菩薩者,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有爲雖僞,舍之則佛道不成,無爲雖真,住之則慧心不朗。故菩薩不盡有爲不住無爲。

  何謂不盡有爲?菩薩應起大慈大悲度衆生,度生爲懷不同二乘。若菩薩無慈悲心不度衆生,便迹同二乘矣。

  深發一切智心是上求佛道。菩薩上求佛道而不忽忘。

  教化衆生終不厭倦,菩薩上求下化終不厭倦也。

  于四攝法下,系言菩薩護持正法。護持正法者,即上求下化。菩薩護持正法,無有疲厭。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方便度衆生以成功德,回向無上佛道以成智慧。

  求法不懈,上求也。說法無,下化也。菩薩說法無,外道則不然。外道師爲弟子說法,法之要處,則而不說。

  勤供諸佛,而諸佛以度衆生爲本,菩薩隨佛而學,故入生死而無所畏。

  于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未學者當學,故不可輕。已學者當得成就,故敬學如佛。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度衆生向佛道也。

  于遠離樂,不以爲貴。不如二乘,樂遠離生死也。不著己樂,有別于二乘。慶于彼樂,樂度衆生也。

  【在諸禅定如地獄想。于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爲善師想。舍諸所有

  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爲父母想。道品之法爲眷屬

  想。】

  凡夫禅定,增長我慢。外道禅定,是愚癡行。小乘禅定,偏空滯寂,菩薩視如地獄。菩薩禅定,無出無入。普度一切,無時不在定中。雖在定中,不舍度生之行

  。

  于生死中,作園觀想。菩薩入生死度衆生,如遊園觀。

  見來求者,爲善師想。來求者成就我布施波羅蜜,爲我善師也。

  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應念布施爲成佛之因。

  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爲父母想。諸波羅蜜皆爲度衆生,能生菩薩法身慧命。故爲父母想。

  道品之法,爲眷屬想。諸道品功能助成道業,故爲眷屬想。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

  一切惡淨身口意。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

  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衆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

  念實相智慧行。于世間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間求之無厭。而不舍世間法

  不壞威儀法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衆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

  根斷衆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