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于大乘甚深未曾闻法,闻之不疑。
五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以大轻小也。
六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于彼之供不生嫉。常忖己德能 ,不高己利,于不嫉彼供不高己利二事中,调伏自心。
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省察己过,严以律己。不讼彼短,宽恕于人。
八恒以一心求诸功德。一心上求下化。上求为功,下化为德。
是为八法,菩萨以此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
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无上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菩萨行品第十一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阿难
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
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
先为此瑞应。】
欲同谒佛,先现瑞应。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
哉行矣。今正是时。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
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诸菩萨即
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
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及至佛所,大众避座,弟子稽首礼佛。
【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
。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唯然已见。于汝意云何。世尊。我
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
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于是舍利弗语
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难言。此所从来。曰。是长者维摩诘。
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难问香来源,佛告言彼菩萨毛孔之香。舍利弗亦语阿难言,我等食众香国香饭者,毛孔亦出是香。
前经文言,香气普闻三千大千世界,何故众菩萨来临后,阿难方闻此香呢?要知道,香气普闻十方,非是势力同一也。阿难前不闻,而今始闻,乃香气势力不同耳。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维摩诘言。至此饭消。曰。此饭久如
当消。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此饭七日方消,香气乃歇。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
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
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
然后乃消。】
声闻人入无漏法,名入正位。初果须陀洹,七番生死得解脱,初入无漏,名入正定聚。心解脱是断见思惑,证四果阿罗汉。发大乘意,在初住位,初住名发心住
。得无生忍,在七八九地。一生补处,是等觉菩萨。
【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
恼毒然后乃消。】
譬如有药,是举譬喻说明。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
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
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
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
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
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作佛事者,度众生成佛道也。佛告阿难,诸佛度众生成佛道之方便,各各不同
。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为了度众生成佛道。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
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四魔已如上释。八万四千烦恼者,罗什大师云,根本烦恼有四,即贪瞋痴及等分。等分者,即此烦恼中,贪瞋痴等分俱有也。每一根本烦恼,具二万一千尘垢, 四根本烦恼共有八万四千烦恼。
诸众生为四魔及八万四千烦恼所生死疲劳,佛为此故,设一切法门而作佛事。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
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
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菩萨入一切诸佛法门者,于诸佛净土秽土,不取于相,不喜不忧。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因为诸佛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现土不同耳。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
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
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
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
陀阿伽度。名为佛陀。】
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虚空无有若干者,例佛智慧不可限量,故曰无碍慧无若干也。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佛五分法身。三藐三佛陀,译为正遍知。多陀阿伽度 ,译为如来。佛陀译为觉者。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
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如是
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阿难白
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
。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
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
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
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于声闻中,阿难多闻强记第一,非于菩萨中。菩萨智慧不可限量,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
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
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
众香国诸菩萨,先自悔责,然后请佛说法,俾不虚此行也。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
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
不离大慈大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惓。于四
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
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
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
不着己乐庆于彼乐。】
彼国菩萨处净无秽,乏度生之缘,故佛为说尽无尽解脱法门。令其不舍众生,故曰汝等当学。
尽者谓有为法,有为法生灭无常,是败坏法,故称之曰尽。无尽者谓无为法,无为法无生住灭相,故曰无尽。
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有为虽伪,舍之则佛道不成,无为虽真,住之则慧心不朗。故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何谓不尽有为?菩萨应起大慈大悲度众生,度生为怀不同二乘。若菩萨无慈悲心不度众生,便迹同二乘矣。
深发一切智心是上求佛道。菩萨上求佛道而不忽忘。
教化众生终不厌倦,菩萨上求下化终不厌倦也。
于四摄法下,系言菩萨护持正法。护持正法者,即上求下化。菩萨护持正法,无有疲厌。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方便度众生以成功德,回向无上佛道以成智慧。
求法不懈,上求也。说法无,下化也。菩萨说法无,外道则不然。外道师为弟子说法,法之要处,则而不说。
勤供诸佛,而诸佛以度众生为本,菩萨随佛而学,故入生死而无所畏。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未学者当学,故不可轻。已学者当得成就,故敬学如佛。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度众生向佛道也。
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如二乘,乐远离生死也。不着己乐,有别于二乘。庆于彼乐,乐度众生也。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
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
想。】
凡夫禅定,增长我慢。外道禅定,是愚痴行。小乘禅定,偏空滞寂,菩萨视如地狱。菩萨禅定,无出无入。普度一切,无时不在定中。虽在定中,不舍度生之行
。
于生死中,作园观想。菩萨入生死度众生,如游园观。
见来求者,为善师想。来求者成就我布施波罗蜜,为我善师也。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应念布施为成佛之因。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诸波罗蜜皆为度众生,能生菩萨法身慧命。故为父母想。
道品之法,为眷属想。诸道品功能助成道业,故为眷属想。
【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
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
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
念实相智慧行。于世间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求之无厌。而不舍世间法
不坏威仪法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
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