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梵天
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
胜。】
发行善根者,增长善根无有齐限。
取诸佛净土,成己佛土,如阿弥陀佛。
行无限施,是具足相好之因。
以清净身口意,除一切恶。恶有十种,身三,杀盗淫;口四,恶口妄语绮语两舌;意三,贪瞋痴。故清净三业,能除一切恶 。
入生死无数劫,其意不怯。
闻佛无量德,度一切众生也。志求不倦,如佛度一切也。
智慧如剑,能杀烦恼。烦恼贼应以戒捉,以定缚,以慧杀。
不出阴界入,不能了生死。不了生死,不能荷负众生令得解脱。
以大精进摧伏魔军者,摧伏天魔也。
实相无相,故以无念无住求之。
虽行于世间,但无贪着,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求之无厌。虽于出世间法求之无厌,而不舍世间度众生。
不坏威仪法,持戒也。虽持戒而能随俗也。
起神通慧,为度众生也。
得念总持,所闻不忘。持善令不失,遮恶令不犯。
善别诸根,断众生疑。慧也。
乐说、演法,皆辩才也。
十善业是欲界人天福报。四无量心,是生色界天之因。
劝请佛说法,并随顺欢喜赞叹。
佛具八音声,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误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
得佛威仪,持戒行也,应深修转胜。
【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
。】
菩萨僧行大乘教,度化众生。放逸是众恶之本,不放逸是众善之本,故曰心无放逸,不失众善。是名菩萨不尽有为也。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
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
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
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
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
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
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小乘人取相住着,菩萨行大乘法,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故行空而不住空,还入三界,救度三界。虽修无相无作无起,而不取无相无作无起。虽 观无常苦,而不厌善本度众生。观世间苦,而入生死救一切。
一切法无我者,性空也。性空随缘,菩萨不住于空,随缘诲人不倦。虽观寂灭入涅槃,而不住涅槃永取寂灭。观远离烦恼远离生死,而入恶世度众生,身心修善
。
一切法毕竟空,无所归趣,而菩萨广行教化,归趣善法。
一切法无性为性故无生,然无性即是缘成,缘成即是生,故菩萨以生法荷负一切。
漏者受三界生,三界如空花,故实是无漏。而菩萨以大慈悲故,入水月三界,度如幻众生。
诸行无常,无常故空,空故无所行。菩萨虽观法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
虽观法性空无,而随缘不舍大悲。
虽观正法无生无灭,而不随小乘行。起大悲行,入生死度众生。
虽观诸法缘生无性,体即虚妄,无牢无主无人无相,而不以福德禅定智慧亦是缘生如幻而不修。相反地,以度众生故,修于福德禅定智慧。福德禅定智慧者,六度也。福德约前三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是第五度,智慧是第六度,精进则摄余五度。
修如是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也。
【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
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
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诸正士菩萨以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具福德者,度众生也,故不住无为涅槃。具智慧能入生死不染,故不尽有为。
大慈悲度众生,故不住无为。菩萨本愿在度众生,所以满本愿故,不尽有为。
无上佛道是法药,习无上道为拔济一切,故集法药救众生,乃不住无为。授法药于一切众生,故不尽有为。
知众生病而欲救之,故不住无为。欲灭一切众生病,故不尽有为。
诸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
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
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
彼诸菩萨赞佛已,还归本国。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
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
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
。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
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
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
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
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
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
。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
。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
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
着。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
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世尊问维摩诘,以何等观如来?如来者法身,法身非身,故不可见。然由法起 报,由报起化,曰报法身化法身,报化二身复非不可见。故如来身微妙难思,是以佛问维摩诘以何观如来?
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诸法实相,实相诸法。诸法实相,无量即空,相而无相。实相诸法,空即无量 ,无相而相。相而无相,相不可得。无相而相,无相不可得,故实相者,不可得义也。
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法身非身,故身不可得。然法身起报化身,故非身亦不可得。法身非身,即非一切法。由法起报化,故亦不离一切法。是以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此是总答,以下是分别其义。
如来法身非身,故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
色是有法,是生灭法。法身非有非生灭,故曰不观色。色如者,一切色法不二不异,诸色不二不异是如幻相。法身非身,非是如幻,故曰不观色如。色性者空也 ,然空即无量,法身即千百亿化身,非绝对空,故曰不观色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四大是色法,故佛法身非四大起,同于虚空般无相。
众生以六入所积成其身心。佛法身六入无积聚,已过眼耳鼻舌身心境界。以眼耳鼻舌身是色法,心是六尘缘影。
不在三界。三界如空花故。贪瞋痴三垢已离,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三明乃缘生无性,无明虚妄亦无实性,故三明与无明同等。
实相无相,故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亦非无相,因为若执无相,即着无相相也。非取相,以实相不可得故。
不此岸者,非生死也。不彼岸者,非涅槃也。以此岸彼岸,故有中流,既无此岸彼岸,故亦非中流。虽然如此,但度化众生无有休息。
观于寂灭涅槃,不舍众生而不永入寂灭。
实相不可得故,所以不此不彼,无佛无众生也。不以此而度彼众生,所谓度尽众生,不取众生相也。
佛法身非身,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以智知识识,皆以相生。法身无相 ,故不可以智知识识。
无晦无明无名无相者,法身无相也。
无强无弱,非净非秽,法身不可得也。
不在方,如虚空无所有也。不离方,如虚空横遍竖穷也。
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法身不可得故。
不施不悭至不智不愚,谓行六度而三轮体空也。
不诚不欺至一切言语道断,谓法身离一切相也。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随缘无性,故非福田非应供。无性随缘,故非不福田非不应供。
法身无相,故非取非舍,非有非无相。非无相者,非无相相也。
同真际,等法性。真际者,真如也。法性者,性空也。
以性空不可得故,故不可称不可量,乃至非大非小。
非见闻觉知,非六根境界也。
离众结缚,得大自在故。
等诸智,同众生。智者虽贤,众生虽愚,但同一法性,故曰等同。
诸法无非实相,故无分别。
佛过尽德圆,故一切无失。
法身不可得,故无浊无恼,乃至无喜无厌无着。
法身离诸有法,故无已有当有今有,不可以言语分别显示。
维摩诘言,如来身为如此也。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
乎。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
此。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
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败坏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
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舍利弗问汝于何处没,来生于此?维摩诘以问为答,欲舍利弗自悟其理。
舍利弗证入性空无为,故回答说,诸法无没无生。维摩诘言…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