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下▪P3

  ..續本文上一頁梵天

  道。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

  勝。】

  發行善根者,增長善根無有齊限。

  取諸佛淨土,成己佛土,如阿彌陀佛。

  行無限施,是具足相好之因。

  以清淨身口意,除一切惡。惡有十種,身叁,殺盜淫;口四,惡口妄語绮語兩舌;意叁,貪瞋癡。故清淨叁業,能除一切惡 。

  入生死無數劫,其意不怯。

  聞佛無量德,度一切衆生也。志求不倦,如佛度一切也。

  智慧如劍,能殺煩惱。煩惱賊應以戒捉,以定縛,以慧殺。

  不出陰界入,不能了生死。不了生死,不能荷負衆生令得解脫。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者,摧伏天魔也。

  實相無相,故以無念無住求之。

  雖行于世間,但無貪著,少欲知足。于出世間,求之無厭。雖于出世間法求之無厭,而不舍世間度衆生。

  不壞威儀法,持戒也。雖持戒而能隨俗也。

  起神通慧,爲度衆生也。 

  得念總持,所聞不忘。持善令不失,遮惡令不犯。 

  善別諸根,斷衆生疑。慧也。

  樂說、演法,皆辯才也。

  十善業是欲界人天福報。四無量心,是生色界天之因。

  勸請佛說法,並隨順歡喜贊歎。

  佛具八音聲,一極好音,二柔軟音,叁和適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誤音,七深遠音,八不竭音。

  得佛威儀,持戒行也,應深修轉勝。

  【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衆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爲

  。】

  菩薩僧行大乘教,度化衆生。放逸是衆惡之本,不放逸是衆善之本,故曰心無放逸,不失衆善。是名菩薩不盡有爲也。

  【何謂菩薩不住無爲。謂修學空不以空爲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

  作爲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爲證。觀于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

  惡生死。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觀于寂滅而不永滅。觀于遠離而身心修

  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于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于無漏而不

  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衆生。觀于空無而不舍大悲。觀正法位

  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禅定

  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爲。】

  小乘人取相住著,菩薩行大乘法,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故行空而不住空,還入叁界,救度叁界。雖修無相無作無起,而不取無相無作無起。雖 觀無常苦,而不厭善本度衆生。觀世間苦,而入生死救一切。

  一切法無我者,性空也。性空隨緣,菩薩不住于空,隨緣誨人不倦。雖觀寂滅入涅槃,而不住涅槃永取寂滅。觀遠離煩惱遠離生死,而入惡世度衆生,身心修善

  。

  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歸趣,而菩薩廣行教化,歸趣善法。

  一切法無性爲性故無生,然無性即是緣成,緣成即是生,故菩薩以生法荷負一切。

  漏者受叁界生,叁界如空花,故實是無漏。而菩薩以大慈悲故,入水月叁界,度如幻衆生。

  諸行無常,無常故空,空故無所行。菩薩雖觀法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衆生。

  雖觀法性空無,而隨緣不舍大悲。

  雖觀正法無生無滅,而不隨小乘行。起大悲行,入生死度衆生。

  雖觀諸法緣生無性,體即虛妄,無牢無主無人無相,而不以福德禅定智慧亦是緣生如幻而不修。相反地,以度衆生故,修于福德禅定智慧。福德禅定智慧者,六度也。福德約前叁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是第五度,智慧是第六度,精進則攝余五度。

  修如是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爲也。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爲。具智慧故不盡有爲。大慈悲故不住無爲。滿本願

  故不盡有爲。集法藥故不住無爲。隨授藥故不盡有爲。知衆生病故不住

  無爲。滅衆生病故不盡有爲。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爲不住無爲

  。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具福德者,度衆生也,故不住無爲涅槃。具智慧能入生死不染,故不盡有爲。

  大慈悲度衆生,故不住無爲。菩薩本願在度衆生,所以滿本願故,不盡有爲。

  無上佛道是法藥,習無上道爲拔濟一切,故集法藥救衆生,乃不住無爲。授法藥于一切衆生,故不盡有爲。

  知衆生病而欲救之,故不住無爲。欲滅一切衆生病,故不盡有爲。

  諸菩薩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衆妙華若幹種色若幹種香。散遍叁

  千大千世界。供養于佛及此經法並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

  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彼諸菩薩贊佛已,還歸本國。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問維摩诘。汝欲見如來。爲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诘言。如自

  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

  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

  。同于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叁界。叁垢已離順叁脫

  門。具足叁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衆生。觀于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

  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

  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爲非無爲。無示無說。不施不悭。不戒

  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

  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

  。非取非舍。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

  。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衆結縛。等諸智同衆生。于諸法無

  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

  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爲

  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世尊問維摩诘,以何等觀如來?如來者法身,法身非身,故不可見。然由法起 報,由報起化,曰報法身化法身,報化二身複非不可見。故如來身微妙難思,是以佛問維摩诘以何觀如來?

  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諸法實相,實相諸法。諸法實相,無量即空,相而無相。實相諸法,空即無量 ,無相而相。相而無相,相不可得。無相而相,無相不可得,故實相者,不可得義也。

  諸佛法身亦複如是。法身非身,故身不可得。然法身起報化身,故非身亦不可得。法身非身,即非一切法。由法起報化,故亦不離一切法。是以維摩诘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此是總答,以下是分別其義。

  如來法身非身,故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色是有法,是生滅法。法身非有非生滅,故曰不觀色。色如者,一切色法不二不異,諸色不二不異是如幻相。法身非身,非是如幻,故曰不觀色如。色性者空也 ,然空即無量,法身即千百億化身,非絕對空,故曰不觀色性。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

  四大是色法,故佛法身非四大起,同于虛空般無相。

  衆生以六入所積成其身心。佛法身六入無積聚,已過眼耳鼻舌身心境界。以眼耳鼻舌身是色法,心是六塵緣影。 

  不在叁界。叁界如空花故。貪瞋癡叁垢已離,順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

  具足叁明,與無明等。叁明乃緣生無性,無明虛妄亦無實性,故叁明與無明同等。

  實相無相,故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亦非無相,因爲若執無相,即著無相相也。非取相,以實相不可得故。

  不此岸者,非生死也。不彼岸者,非涅槃也。以此岸彼岸,故有中流,既無此岸彼岸,故亦非中流。雖然如此,但度化衆生無有休息。

  觀于寂滅涅槃,不舍衆生而不永入寂滅。

  實相不可得故,所以不此不彼,無佛無衆生也。不以此而度彼衆生,所謂度盡衆生,不取衆生相也。

  佛法身非身,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以智知識識,皆以相生。法身無相 ,故不可以智知識識。

  無晦無明無名無相者,法身無相也。

  無強無弱,非淨非穢,法身不可得也。

  不在方,如虛空無所有也。不離方,如虛空橫遍豎窮也。

  非有爲,非無爲,無示無說,法身不可得故。

  不施不悭至不智不愚,謂行六度而叁輪體空也。

  不誠不欺至一切言語道斷,謂法身離一切相也。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隨緣無性,故非福田非應供。無性隨緣,故非不福田非不應供。

  法身無相,故非取非舍,非有非無相。非無相者,非無相相也。

  同真際,等法性。真際者,真如也。法性者,性空也。

  以性空不可得故,故不可稱不可量,乃至非大非小。

  非見聞覺知,非六根境界也。

  離衆結縛,得大自在故。

  等諸智,同衆生。智者雖賢,衆生雖愚,但同一法性,故曰等同。

  諸法無非實相,故無分別。

  佛過盡德圓,故一切無失。

  法身不可得,故無濁無惱,乃至無喜無厭無著。

  法身離諸有法,故無已有當有今有,不可以言語分別顯示。

  維摩诘言,如來身爲如此也。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诘。汝于何沒而來生此。維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沒生

  乎。舍利弗言。無沒生也。若諸法無沒生相。雲何問言汝于何沒而來生

  此。于意雲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甯沒生耶。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雲何問言

  汝于何沒而來生此。舍利弗。沒者爲虛诳法敗壞之相。生者爲虛诳法相

  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舍利弗問汝于何處沒,來生于此?維摩诘以問爲答,欲舍利弗自悟其理。

  舍利弗證入性空無爲,故回答說,諸法無沒無生。維摩诘言…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