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

  前言

  于大乘菩薩中,文殊師利智慧第一。手持利劍,駕乎師子,用表智慧之威猛。普賢菩薩常侍釋迦牟尼佛之右,文殊菩薩常侍釋迦牟尼佛之左,爲菩薩衆之首,德推第一,故經中每每特稱文殊菩薩爲法王子。

  筆者素仰菩薩威德,故聞菩薩聖號,不覺肅然起敬。可說亦是撰釋這部經的主要原因。可惜筆者愚癡凡夫,雖有其心而無其力,莫探菩薩聖意于萬一。除深感慚愧外,尚冀菩薩垂慈加被。

  這部經是菩提流志所譯,還有一位菩提流支,與菩提流志不同。菩提流志是南天竺人,菩提流支是北天竺人。菩提流志于唐則天朝來到中國,菩提流支于魏永平之初來到中國,是不同的兩個人。特別提出,請讀者諸君注意。

  釋智谕于西蓮淨苑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

  唐天竺叁藏菩提流志奉诏譯

  釋智谕撰釋 釋經題

  【文殊師利所說】

  文殊師利,或稱滿殊屍利,曼殊室利。文殊譯爲妙,師利有多譯,或譯爲頭,或譯爲德,或譯爲吉祥。所以有的經譯文殊師利爲妙德,有的經譯爲妙首,有的經譯爲普首,有的經譯爲濡首,有的經譯爲敬首,還有的經譯爲妙吉祥。

  文殊師利菩薩表智慧,于菩薩中智慧第一。 此菩薩系龍種上尊王佛倒駕慈航

  。文殊菩薩有大威神力,能破大執,斥小乘,降魔外,爲世尊之左脅士。

  這部不思議佛境界經,系文殊師利菩薩所說。

  【不思議佛境界】

  在心曰思,在口曰議。不思議者,法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也。佛境界離一切相,離色相離非色相,離受相離非受相,離想相離非想相,離行相離非行相,離識相離非識相;離十二入相,離非十二入相;離十八界相,離非十八界相;乃至離一切法相,離非一切法相;一切皆離,此離之一念亦離,名不思議。

  過盡德圓曰佛,自覺覺他覺滿曰佛,十號具足曰佛。十號者,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自覺也。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覺他也。如此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曰佛

  。以上十號具足者,名之曰世尊。

  佛境界者,諸法實相也。法華經雲,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 究竟等。「如」者,權智照俗谛也。「是」者,實智照真谛也。權智照俗谛,事也

  。實智照真谛,理也。而諸法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 ,理事雙含也。理不自明,因事而明。事不自立,因理而立。如是理不礙事,事不礙理,複事事無礙,是佛境界。

  余如大乘同性經所示如來十地,即佛境界。唯文繁不及詳引,請參閱大乘同性經。

  【經】

  梵語修多羅,譯曰綖(線)。有貫穿義,如以線貫花爲鬘。今譯契經,簡稱曰經。經者經線也,取以經貫緯之義。而經者,以理貫文也。契經者,上契佛理,下契生機,通生死于涅槃也。

  【唐天竺叁藏菩提流志奉诏譯】

  菩提流志,南天竺人,淨行婆羅門種。十二歲從外道出家,後悟外道之非,始歸佛門。

  唐高宗時,遠慕其名,于永淳二年,遣使迎來中國。武則天更加敬重,令住東洛福先寺,從事譯經。譯出佛境界經等十一部,連以後總共譯經一百二十卷。

  玄宗開元十二年,隨駕居洛京長壽寺。至開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十一月四日,囑誡弟子。十一月五日,令侍人散去,右脅安臥而卒。享年一百五十六歲。谥曰開元一切遍知叁藏。

  菩提流志于唐時來中國,故首曰唐。天竺即印度。叁藏者,經律論。遍通經律論,曰叁藏法師,簡稱叁藏。奉帝命譯經,故曰奉诏譯。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

  

  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一千人菩薩十

  千人俱。複有欲界諸天子色界諸天子及淨居天子。並其眷屬無量百千周

  匝圍繞。供養恭敬聽佛說法。】

  佛于雙樹間將取涅槃,阿難請問于佛,佛滅後結集經典時,經首置何文字?佛言經首應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些人在一起,說此經典。

  此所謂證信序,以六種成就,成就此證信序。如是乃信成就,如是之法,信爲佛所說。我聞乃聞成就,是阿難自稱。意謂佛如是說,我如是聞,無有錯誤。

  佛成道夜,阿難始生,何得聞佛四十九年所說經典?因爲阿難因佛得聞持叁昧 ,盡憶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如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雲,阿難聞佛授記已,實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所以阿難能傳佛法藏。世尊然燈,阿難傳燈。

  一時乃時成就,系佛說經之時。

  佛乃說法之主,是主成就。或者有人疑雲,此經乃文殊師利所說,何得稱佛爲說法之主?此有二意,一、法因佛弘,佛是法王法主。二、佛以二谛說法,無論菩薩說,弟子說,天說,化人說,只要不違二谛,都是佛說。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乃說法之處,六成就中是處成就。其國本名憍薩羅,爲別于南方之憍薩羅國,故以舍衛城名其國。新譯作室羅伐城,譯爲豐德。佛世時波斯匿王居此。給孤獨長者,購園建精舍供佛。其園原爲祇陀太子所有,給孤獨長者以黃金布地買之。然園中之樹無法以金布之,仍屬祇陀太子所有。于是太子隨喜功德,以樹供佛,故名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一千人菩薩十千人俱,乃衆成就。比丘有叁義,即乞士、破惡、怖魔。乞士有二義,一、既出妻兒家,不事蓄積,理應乞食清淨自活。二、爲令衆生舍悭貪,種福田行布施,故行乞食。破惡者,比丘出家,破殺盜淫惡口妄語绮語兩舌等七支惡。怖魔亦有二義,一、比丘舍身命乞食清淨自活,破七支惡自了生死,故令魔恐怖。二、比丘出家,佛眷屬增盛,魔眷屬損減,故令魔恐怖。「衆」是僧衆,亦名僧伽、僧祇、僧團。

  菩提薩陲,簡稱曰菩薩。菩提譯覺,薩陲譯有情,所以菩薩譯爲覺有情。自既 覺悟,複覺悟衆生,名覺有情。自覺者上求佛道,覺悟其它有情者,是下化衆生,故上求下化之人,名爲菩薩。

  欲界有六天,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故稱欲界諸天子。色界有十八天,梵衆、梵輔、大梵、少光、無量光、光音、少淨、無量淨、遍淨、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其中無想天系外道天,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五天,爲淨居天。如是等諸天子,皆來供養恭敬聽佛說法。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有辯才善能開演。汝今應爲菩薩大

  衆宣揚妙法。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佛今令我說何等法。佛言

  童子。汝今應說諸佛境界。】

  稱菩薩曰童子,因菩薩處佛因地,是法王之子,故稱童子。佛令文殊宣說諸佛不思議境界。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境界者。非眼境界。非色境界。非耳境界。

  非聲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

  觸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無如是等差別境界。是乃名爲諸佛境界

  。】

  世人所謂境界者,不外六根六塵。而佛境界者,非六根六塵。何以故?因爲根塵是生滅法,變壞法。而佛境界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故六根六塵非佛境界。

  同時眼鼻耳舌身意,各有差別相。色聲香味觸法,各有差別相。凡有差別相者 ,皆是虛妄法。何以故?以差別相者,依他起故。凡依他起者,皆虛妄法。而佛境界,是一真法界,于一真法界中,諸法性相常住,無如是等差別。故無如是等差別境界,乃名諸佛境界。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有欲入于佛境界者。以無所入而爲方便乃能悟入

  。】

  何故以無所入爲方便,乃能悟入佛境界?因爲一真法界,猶若虛空。若謂其有 ,卻無形無相。若有形相,何名虛空?若謂其無,卻是橫遍豎窮。若謂其無,請問何處不是虛空。在此種情形下,虛空無所入,亦無所出。若謂入虛空者,當是以虛空入虛空也。佛境界亦複如是,以無差別故,以無能所故,一真法界不入一真法界 ,佛境界不入佛境界。故以無所入爲方便,而悟入佛境界。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于何等境界而得菩提。佛言童子

  。我于空境界得菩提。諸見平等故。無相境界得菩提。諸相平等故。無

  願境界得菩提。叁界平等故。無作境界得菩提。諸行平等故。童子。我

  于無生無起無爲境界得菩提。一切有爲平等故。】

  爾時文殊菩薩請問佛言,如來于何等境界而得菩提?換句話說,如來于何等境界成正等正覺?

  佛言我于空境界得菩提,諸見平等故。因爲一真法界無有分別,無能見所見。 于一真法界中,雖有知見,而心無所住,以心無所住故,所以是空境界,諸見平等

  。如此諸法空性,即名菩提,是以佛于空境界得菩提。

  于無相境界得菩提,諸相平等故。一真法界無有分別,無形無相。既無形相,當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是佛境界。諸相平等,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即名菩提。以無住心契無相法,即證菩提。故佛于無相境界證菩提。

  無願境界得菩提,叁界平等故。願者願求也,取著也,無願則無願求無取著。何以故?叁界平等故。叁界平等者,叁界無界,等同空花。于中不可願求,不可取著。叁界無界,即是一真法界,即是菩提性,故佛于無願境界得菩提。

  無作境界得菩提,諸行平等故。一真法界無有分別,清淨寂靜平等不動,無有造作行。清淨寂靜平等不動,即是菩提,故佛于無作境界得菩提。

  我于無生無起無爲境界得菩提,一切有爲平等故。無起即是無生,無生法忍亦 名無起法忍。無爲即無生,所謂有爲,有生住滅叁相,無有生住滅叁相,…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