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P7

  ..續本文上一頁淨嚴好。以天

  如意衆寶所成。東西叁萬二千由旬。南北一萬六千由旬。又于其中置無

  量百千師子之座。其座高廣種種莊嚴。以天寶衣而覆其上。時善勝天子

  。嚴辦道場及師子座已。曲躬合掌。遙向文殊師利菩薩。而作是言。我

  至天宮所爲事畢。唯仁降止今正是時。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與諸菩薩。一

  萬二千人。大聲聞一千五百人。及余無量百千天龍夜叉幹闼婆等。從坐

  而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于如來前沒而不現。須臾之頃至兜率陀天。

  詣道場中如其敷擬各坐其座。】

  善勝天子建立道場,安置師子座,遙請文殊師利菩薩莅臨說法。爾時文殊菩薩與諸菩薩一萬二千人,大聲聞一千五百人,及余無量百千天龍八部等,禮佛後往兜率天。于極短時間即至兜率天,到已各坐其師子座。

  【爾時四天王天。叁十叁天。夜摩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中諸梵天

  衆。遞相傳告而作是言。今文殊師利菩薩。在兜率陀天欲說大法。我等

  應共往詣其所。爲欲聽聞所未聞法。及見種種希有事故。作是語已。欲

  色界中無量阿僧祇。諸天子衆。于須臾頃。各從所住。而來共集兜率天

  宮。以文殊師利菩薩威神之力。其道場中悉皆容受而無迫隘。】

  四王天是欲界六天之第一,居須彌山半腹,爲帝釋之外將。須彌山半腹有一山 ,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四天王各居其一。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 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東方天王領幹闼婆及毗舍遮,護東勝身洲。南方天王領鸠盤荼及薜荔多,護南閻浮洲。西方天王領諸龍及富單那,護西牛貨洲。北方天王領夜叉及羅叉,護北拘盧洲。

  梵語忉利天,譯作叁十叁天,系欲界第二重天,居須彌山頂。中央爲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爲叁十叁天。夜摩天系欲界第叁天,四王忉利系地居天,自此天以上爲空居天。化樂天系欲界第五天。他化自在天系欲界第六天。欲界諸天,皆悉傳告文殊菩薩將于兜率天說法。色界諸梵天衆,亦遞相傳告,文殊菩薩將于兜率天說法。于是欲界色界諸天,共集兜率天宮,聽文殊菩薩說法。以文殊菩薩威神力故 ,其道場中悉皆容受而無迫隘。

  【爾時善勝天子。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今此大衆悉已來集。願以辯

  才闡明法教。時文殊師利菩薩普告衆言。諸仁者。若諸菩薩。住四種行

  。則能成就一切善法。何等爲四。一者持戒。二者修禅。叁者神通。四

  者調伏。若能持戒則成就多聞。若能修禅則成就般若。若得神通則成就

  勝智。若住調伏則能成就心不放逸。是故我言若諸菩薩住于四行則能成

  就一切善法。諸仁者。當知持戒具足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爲八。一者身

  行端直。二者諸業淳淨。叁者心無瑕垢。四者志尚堅貞。五者正命自資

  。六者頭陀知足。七者離諸詐僞不實之相。八者恒不忘失菩提之心。是

  名持戒八種清淨。】

  爾時善勝天子,請文殊菩薩說法。文殊菩薩告大衆言,菩薩住四種行,則能成就一切善法。何等爲四?一者持戒,二者修禅,叁者神通,四者調伏。接著便作分別解說。

  若能持戒,則成就多聞。當知不持戒人,則有叁過,叁過者不信、難教、懈怠

  。信爲道元功德母,若人不信,則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不信戒。若人難教,則無善根違逆佛教,無善根違逆法教,無善根違逆師僧之教,無善根違逆律儀教。 若人懈怠,則一切善法不能成就。有如是過,則障其多聞智慧。若能持戒,則成就多聞智慧。不過多聞須是不取相,多聞而不取相,方能成就智慧。如果取著于相,便反增進我見障乎智慧了。

  若能修禅,則成就般若。禅者禅定也,般若者智慧也。散亂心不生智慧,定心始生智慧。故持戒能生定,修定能發慧,以戒定慧功德,則能成就一切善法。

  若得神通,則成就勝智。定能發通,神通即勝智。例如佛于一說無量,于無量說一;于有說無,于無說有;說法無量劫而無一法可說,于不可說法而宣說無量劫

  ;萬法森羅而畢竟空寂,于畢竟空中而萬法森羅;不動一塵而恒遍十方,恒遍十方而不動一塵;于一念中見無量劫,攝無量劫入于一念。如是種種,即佛大神通智慧也。

  若住調伏,則能成就心不放逸。調伏者,律儀戒也。若不違律儀者,則有慚有愧。若有慚有愧,則心不放逸。心無放逸,則能恭敬叁寶,生一切善法。不過此處 所謂調伏者,有調伏衆生之意。是故文殊菩薩言,若菩薩住于持戒修禅神通調伏等四法,則能成就一切善法。

  以下更作進一步解釋。諸仁者!當知持戒應具足八法而得清淨。一者身行端直

  。此是身業清淨。雲何身業清淨?身無犯殺盜淫(在家不犯邪淫),則身業清淨。身行端直者,無殺盜淫行也。二者諸業淳淨。業有其叁,即身業語業意業。身無殺盜淫,則身業淳淨。語無妄語惡口绮語兩舌,則語業淳淨。意無貪瞋癡,則意業淳淨。叁者心無瑕垢。煩惱爲瑕垢,心無煩惱,即心無瑕垢。四者志尚堅貞。心之所向曰志,堅貞者不汙染于塵也。志向要堅貞,不爲塵所汙染。五者正命自資。正命自資者,如法求資生也,不邪命自活也。六者頭陀知足。頭陀行有十二,一、著納衣。亦曰糞掃衣。二、但叁衣。除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等叁衣外,不畜長衣

  。叁、乞食。但行乞食,不受他請。四、不作余食法。戒製比丘午前正食後,欲更食者,應作余食法。即請一尚食比丘先少食,然後方食,此名余食法。頭陀行者, 不作此法。五、一坐食。午前一坐食,若已起坐,即不更坐食。六、一抟食。頭陀乞食時,若一抟落缽中(一搏即一丸飯也)即不更乞,示節量知足。七、阿蘭若。即空閑處,身離愦鬧,心離欲蓋。八、冢間坐。住于墳墓之間。九、樹下坐。有樹爲蔭,即坐而宿。十、露地坐。樹下猶有蔭覆,露地無覆,即坐而宿也。十一、隨處坐。有草地即坐,不計樹下露地也。十二、常坐不臥。頭陀行者,常坐不臥,即俗所謂不倒單也。行以上十二法,故曰頭陀知足。

  七者離諸詐僞不實之相。離巧言令色也。八者恒不忘失菩提之心。菩提心者,成佛心也,成佛心者,度一切衆生心也。以上八種,是名持戒八種清淨。

  【複次諸仁者。應知多聞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爲八。一者敬順師長。

  二者摧伏憍慢。叁者精勤記持。四者正念不錯。五者說釋無倦。六者不

  自矜伐。七者如理觀察。八者依教修行。是名多聞八種清淨。】

  多聞亦有八法而得清淨,一者敬順師長。敬順師長,應對師長至誠恭敬,對師長無有違戾之語,應不習近惡知識,不可求師長之短。

  二者摧伏憍慢。憍慢者,不孝順父母,不恭敬師長,我慢貢高,以致如此。如是之人,邪惡熏心,多聞不增智慧,反生自舉陵他之過。

  叁者精進記持。多聞者應精進于記憶與行持。隨聞隨忘,多聞何益?雖多聞而無益于行持,空聞何用?

  四者正念不錯。正念不錯者,不失正念也。正念不失,則有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如是正念現前矣。此言多聞者,有助于正道也。

  五者說釋無倦。多聞非止于自我行持,應爲人解說釋義,無有疲倦。

  六者不自矜伐。矜伐者,自誇多聞,以陵他人也。若自誇陵他,多聞反成其惡

  。

  七者如理觀察。如理觀察者,心無所住,不取于相,以無住心,契無相法也。

  八者依教修行。多聞之旨,在于修行也。

  以上八種,是名多聞八種清淨。

  【複次諸仁者。應知禅定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爲八。一者常居蘭若宴

  寂思惟。二者不共衆人群聚談說。叁者于外境界無所貪著。四者若身若

  心舍諸榮好。五者飲食少欲。六者無攀緣處。七者不樂修飾音聲文字。

  八者轉教他人令得聖樂。】

  禅定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一者常居蘭若宴靜思惟。蘭若即阿蘭若,寺院之總名

  。譯爲無诤聲,空寂處。宴靜者,安靜思惟,修習禅定也。

  二者不共衆人群聚談說。遠離愦鬧也。佛言比丘相處,行于二事,一者聖說法 ,二者聖默然。聖默然即修禅定也。

  叁者于外境界無所貪著。心不隨境轉,善心一處住不動也。

  四者若身若心,舍諸榮好。身貪榮好成五欲,心貪榮好成五蓋。修習禅定,應棄五欲诃五蓋,所以若身若心舍諸榮好。

  五者飲食少欲。修習禅定,應知量節食,少欲知足。

  六者無攀緣處。修習禅定,須無攀緣心,多攀緣多煩惱,害諸禅定。

  七者不樂修飾音聲文字。不樂修飾音聲文字者,不取相也。

  八者轉教他人,令得聖樂。聖樂者,禅樂也。以此禅樂,自利利人。

  以上八法,是名多聞八種清淨。

  【複次。諸仁者。應知般若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爲八。一者善知諸蘊

  。二者善知諸界。叁者善知諸處。四者善知諸根。五者善知叁解脫門。

  六者永拔一切煩惱根本。七者永出一切蓋纏等惑。八者永離一切諸見所

  行。是名般若八種清淨。】

  般若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一者善知諸蘊。諸蘊者,色受想行識五蘊也。善知五蘊如幻,其性皆空。

  二者善知諸界。諸界者,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善知諸法空相,無十八界之分別。

  叁者善知諸處。六根六塵是生識之處,名十二處。善知諸法空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四者善知諸根。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善知諸法空相,無眼耳鼻舌身意。

  五者善知諸解脫門。以上蘊界處是世間法,叁解脫門是出世間法。諸解脫門者 ,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以般若無生智觀照,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爲法無爲法,有漏法無漏法等一切法,乃至諸佛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皆無性不可得。故善知諸解脫門者,善知諸解脫門無性不可得也。

  六者永拔一切煩惱根本。一切煩惱根本者,無明也。般若智慧,能破住地無明…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