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净严好。以天
如意众宝所成。东西三万二千由旬。南北一万六千由旬。又于其中置无
量百千师子之座。其座高广种种庄严。以天宝衣而覆其上。时善胜天子
。严办道场及师子座已。曲躬合掌。遥向文殊师利菩萨。而作是言。我
至天宫所为事毕。唯仁降止今正是时。尔时文殊师利菩萨与诸菩萨。一
万二千人。大声闻一千五百人。及余无量百千天龙夜叉干闼婆等。从坐
而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于如来前没而不现。须臾之顷至兜率陀天。
诣道场中如其敷拟各坐其座。】
善胜天子建立道场,安置师子座,遥请文殊师利菩萨莅临说法。尔时文殊菩萨与诸菩萨一万二千人,大声闻一千五百人,及余无量百千天龙八部等,礼佛后往兜率天。于极短时间即至兜率天,到已各坐其师子座。
【尔时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中诸梵天
众。递相传告而作是言。今文殊师利菩萨。在兜率陀天欲说大法。我等
应共往诣其所。为欲听闻所未闻法。及见种种希有事故。作是语已。欲
色界中无量阿僧祇。诸天子众。于须臾顷。各从所住。而来共集兜率天
宫。以文殊师利菩萨威神之力。其道场中悉皆容受而无迫隘。】
四王天是欲界六天之第一,居须弥山半腹,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半腹有一山 ,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天王各居其一。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 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东方天王领干闼婆及毗舍遮,护东胜身洲。南方天王领鸠盘荼及薜荔多,护南阎浮洲。西方天王领诸龙及富单那,护西牛货洲。北方天王领夜叉及罗叉,护北拘卢洲。
梵语忉利天,译作三十三天,系欲界第二重天,居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为三十三天。夜摩天系欲界第三天,四王忉利系地居天,自此天以上为空居天。化乐天系欲界第五天。他化自在天系欲界第六天。欲界诸天,皆悉传告文殊菩萨将于兜率天说法。色界诸梵天众,亦递相传告,文殊菩萨将于兜率天说法。于是欲界色界诸天,共集兜率天宫,听文殊菩萨说法。以文殊菩萨威神力故 ,其道场中悉皆容受而无迫隘。
【尔时善胜天子。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今此大众悉已来集。愿以辩
才阐明法教。时文殊师利菩萨普告众言。诸仁者。若诸菩萨。住四种行
。则能成就一切善法。何等为四。一者持戒。二者修禅。三者神通。四
者调伏。若能持戒则成就多闻。若能修禅则成就般若。若得神通则成就
胜智。若住调伏则能成就心不放逸。是故我言若诸菩萨住于四行则能成
就一切善法。诸仁者。当知持戒具足八法而得清净。何等为八。一者身
行端直。二者诸业淳净。三者心无瑕垢。四者志尚坚贞。五者正命自资
。六者头陀知足。七者离诸诈伪不实之相。八者恒不忘失菩提之心。是
名持戒八种清净。】
尔时善胜天子,请文殊菩萨说法。文殊菩萨告大众言,菩萨住四种行,则能成就一切善法。何等为四?一者持戒,二者修禅,三者神通,四者调伏。接着便作分别解说。
若能持戒,则成就多闻。当知不持戒人,则有三过,三过者不信、难教、懈怠
。信为道元功德母,若人不信,则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不信戒。若人难教,则无善根违逆佛教,无善根违逆法教,无善根违逆师僧之教,无善根违逆律仪教。 若人懈怠,则一切善法不能成就。有如是过,则障其多闻智慧。若能持戒,则成就多闻智慧。不过多闻须是不取相,多闻而不取相,方能成就智慧。如果取着于相,便反增进我见障乎智慧了。
若能修禅,则成就般若。禅者禅定也,般若者智慧也。散乱心不生智慧,定心始生智慧。故持戒能生定,修定能发慧,以戒定慧功德,则能成就一切善法。
若得神通,则成就胜智。定能发通,神通即胜智。例如佛于一说无量,于无量说一;于有说无,于无说有;说法无量劫而无一法可说,于不可说法而宣说无量劫
;万法森罗而毕竟空寂,于毕竟空中而万法森罗;不动一尘而恒遍十方,恒遍十方而不动一尘;于一念中见无量劫,摄无量劫入于一念。如是种种,即佛大神通智慧也。
若住调伏,则能成就心不放逸。调伏者,律仪戒也。若不违律仪者,则有惭有愧。若有惭有愧,则心不放逸。心无放逸,则能恭敬三宝,生一切善法。不过此处 所谓调伏者,有调伏众生之意。是故文殊菩萨言,若菩萨住于持戒修禅神通调伏等四法,则能成就一切善法。
以下更作进一步解释。诸仁者!当知持戒应具足八法而得清净。一者身行端直
。此是身业清净。云何身业清净?身无犯杀盗淫(在家不犯邪淫),则身业清净。身行端直者,无杀盗淫行也。二者诸业淳净。业有其三,即身业语业意业。身无杀盗淫,则身业淳净。语无妄语恶口绮语两舌,则语业淳净。意无贪瞋痴,则意业淳净。三者心无瑕垢。烦恼为瑕垢,心无烦恼,即心无瑕垢。四者志尚坚贞。心之所向曰志,坚贞者不污染于尘也。志向要坚贞,不为尘所污染。五者正命自资。正命自资者,如法求资生也,不邪命自活也。六者头陀知足。头陀行有十二,一、着纳衣。亦曰粪扫衣。二、但三衣。除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等三衣外,不畜长衣
。三、乞食。但行乞食,不受他请。四、不作余食法。戒制比丘午前正食后,欲更食者,应作余食法。即请一尚食比丘先少食,然后方食,此名余食法。头陀行者, 不作此法。五、一坐食。午前一坐食,若已起坐,即不更坐食。六、一抟食。头陀乞食时,若一抟落钵中(一搏即一丸饭也)即不更乞,示节量知足。七、阿兰若。即空闲处,身离愦闹,心离欲盖。八、冢间坐。住于坟墓之间。九、树下坐。有树为荫,即坐而宿。十、露地坐。树下犹有荫覆,露地无覆,即坐而宿也。十一、随处坐。有草地即坐,不计树下露地也。十二、常坐不卧。头陀行者,常坐不卧,即俗所谓不倒单也。行以上十二法,故曰头陀知足。
七者离诸诈伪不实之相。离巧言令色也。八者恒不忘失菩提之心。菩提心者,成佛心也,成佛心者,度一切众生心也。以上八种,是名持戒八种清净。
【复次诸仁者。应知多闻亦以八法而得清净。何等为八。一者敬顺师长。
二者摧伏憍慢。三者精勤记持。四者正念不错。五者说释无倦。六者不
自矜伐。七者如理观察。八者依教修行。是名多闻八种清净。】
多闻亦有八法而得清净,一者敬顺师长。敬顺师长,应对师长至诚恭敬,对师长无有违戾之语,应不习近恶知识,不可求师长之短。
二者摧伏憍慢。憍慢者,不孝顺父母,不恭敬师长,我慢贡高,以致如此。如是之人,邪恶熏心,多闻不增智慧,反生自举陵他之过。
三者精进记持。多闻者应精进于记忆与行持。随闻随忘,多闻何益?虽多闻而无益于行持,空闻何用?
四者正念不错。正念不错者,不失正念也。正念不失,则有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如是正念现前矣。此言多闻者,有助于正道也。
五者说释无倦。多闻非止于自我行持,应为人解说释义,无有疲倦。
六者不自矜伐。矜伐者,自夸多闻,以陵他人也。若自夸陵他,多闻反成其恶
。
七者如理观察。如理观察者,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以无住心,契无相法也。
八者依教修行。多闻之旨,在于修行也。
以上八种,是名多闻八种清净。
【复次诸仁者。应知禅定亦以八法而得清净。何等为八。一者常居兰若宴
寂思惟。二者不共众人群聚谈说。三者于外境界无所贪着。四者若身若
心舍诸荣好。五者饮食少欲。六者无攀缘处。七者不乐修饰音声文字。
八者转教他人令得圣乐。】
禅定亦以八法而得清净。一者常居兰若宴静思惟。兰若即阿兰若,寺院之总名
。译为无诤声,空寂处。宴静者,安静思惟,修习禅定也。
二者不共众人群聚谈说。远离愦闹也。佛言比丘相处,行于二事,一者圣说法 ,二者圣默然。圣默然即修禅定也。
三者于外境界无所贪着。心不随境转,善心一处住不动也。
四者若身若心,舍诸荣好。身贪荣好成五欲,心贪荣好成五盖。修习禅定,应弃五欲诃五盖,所以若身若心舍诸荣好。
五者饮食少欲。修习禅定,应知量节食,少欲知足。
六者无攀缘处。修习禅定,须无攀缘心,多攀缘多烦恼,害诸禅定。
七者不乐修饰音声文字。不乐修饰音声文字者,不取相也。
八者转教他人,令得圣乐。圣乐者,禅乐也。以此禅乐,自利利人。
以上八法,是名多闻八种清净。
【复次。诸仁者。应知般若亦以八法而得清净。何等为八。一者善知诸蕴
。二者善知诸界。三者善知诸处。四者善知诸根。五者善知三解脱门。
六者永拔一切烦恼根本。七者永出一切盖缠等惑。八者永离一切诸见所
行。是名般若八种清净。】
般若亦以八法而得清净。一者善知诸蕴。诸蕴者,色受想行识五蕴也。善知五蕴如幻,其性皆空。
二者善知诸界。诸界者,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善知诸法空相,无十八界之分别。
三者善知诸处。六根六尘是生识之处,名十二处。善知诸法空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四者善知诸根。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善知诸法空相,无眼耳鼻舌身意。
五者善知诸解脱门。以上蕴界处是世间法,三解脱门是出世间法。诸解脱门者 ,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以般若无生智观照,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等一切法,乃至诸佛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皆无性不可得。故善知诸解脱门者,善知诸解脱门无性不可得也。
六者永拔一切烦恼根本。一切烦恼根本者,无明也。般若智慧,能破住地无明…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