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P8

  ..续本文上一页 ,故曰永拔一切烦恼根本。

  七者永出一切盖缠等惑。盖缠者,是总诸一切烦恼,非止于五盖十缠。般若智慧,最极明利,犹若金刚,能破四住地烦恼。四住地烦恼,即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简称为见思惑。四住地烦恼,由无明住地生,无明住地最为有力。如果单说五盖十缠,五盖为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十缠者,无惭,无愧,睡,悔,悭,嫉,掉,眠,忿,覆。此十种法,缚着行人不得出离,故名为缠。

  八者永离一切诸见所行。诸见者,略说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

  。此五见为五利使,对境即起故。广说有六十二见,大般若经开十四难为六十二见

  。其所开六十二见者,于过去计五蕴为常、为无常、为亦常亦无常、为非常非无常

  。此四句历五蕴成二十句。于现在五蕴计为有边、为无边、为亦有边亦无边、为非有边非无边。此四句历五蕴成二十句。于未来五蕴计为如去、为不如去、为亦如去 亦不如去、为非如去非不如去。此四句历五蕴成二十句。三世共成六十句,再加身与神我为一为异二句,成六十二种邪见。如是一切诸见所行,皆悉永离,于是见惑破执见破,则般若智慧现前。般若智慧现前,则不见一法有,不见一法无,不分别于法,不取着于法,不行于法,是名般若清净。

  【复次。诸仁者。应知神通亦以八法而得清净。何等为八。一者见一切色

  无有障碍。二者闻一切声无所限隔。三者遍知众生心之所行。四者忆念

  前际无碍无着。五者神足游行遍诸佛国。六者尽一切漏而不非时。七者

  广集善根而离诸散动。八者如初发誓愿恒为善友广济众生。是名神通八

  种清净。】

  神通亦以八法而得清净。一者见一切色无有障碍。此天眼通也。

  二者闻一切声无所限隔。此天耳通也。

  三者遍知众生心之所行。此他心通也。

  四者忆念前际无碍无着。此宿命通也。

  五者神足游行遍诸佛国。此神足通也。

  六者尽一切漏而不非时。此漏尽通也。

  七者广集善根而离诸散动。此善心一处住不动,定也。

  八者如初发誓愿,恒为善友,广济众生。初发誓愿即初发菩提心。菩萨发菩提心,乃为成佛度众生也。故菩萨不忘初心,恒为众生之善知识而济度之。以上八法 ,是名神通八种清净。

  【复次。诸仁者。当知于智亦以八法而得清净。何等为八。一者苦智遍知

  五蕴。二者集智永断诸爱。三者灭智观诸缘起毕竟不生。四者道智慧证

  有为无为功德。五者因果智知业与事无有相违。六者决定智了知无我无

  众生等。七者三世智善能分别三世轮转。八者一切智智。谓般若波罗蜜

  于一切处无不证入。是名为智八种清净。】

  智亦以八法而得清净。一者苦智,遍知五蕴。苦即五受蕴也,有此五蕴身心乃有诸苦。不过成实宗云,三界为苦谛。那是约依报说,所以出三界便是离苦。

  一般说来,有二苦三苦八苦等。二苦者身苦心苦,身即是色,心即是受想行识

  。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苦缘逼恼身心为苦苦,五蕴变坏为坏苦,五蕴身心念念迁流为行苦。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五盛蕴苦。综观八苦,无一非五受蕴苦。故苦者,五受蕴也。今苦智遍知五蕴者 ,知五蕴皆空也。

  二者集智永断诸爱。所谓集为苦因,而集者即十二因缘中无明行爱取有五支。无明为过去世之烦恼,行为过去世之业。爱取为现在世烦恼,有支为现在世业。故集者,烦恼业是。无明是十二因缘的根本,无明灭则十二因缘次第灭。而现在世爱 ,即过去世无明。故集智者,永断诸爱。

  三者灭智,观诸缘起毕竟不生。缘起无性,无性则无生。如是知者,是为灭智

  。

  四者道智,能证有为无为功德。修道未证灭前,是有为功德。既证灭后,是无为功德。

  五者因果智,知业与事无有相违。业者因也,事者果报也。造善业因,必得乐果报,造恶业因,必得苦果报,因果不爽,如是知者,是为因果智。

  六者决定智,了知无我无众生等。决定知诸法缘生,性毕竟空也。于毕竟空中 ,我人众生寿者相,皆如幻化,是为决定智。

  七者三世智,善能分别三世轮转。善能分别三世轮转智者,善能分别十二因缘智也。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有现在世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世爱取有为因,有未来世生老死,是为三世轮转。若无明行爱取有灭,则余七支灭,是名三世智。

  八者一切智智,谓般若波罗蜜,于一切处无不证入。般若波罗蜜者,实智也无 分别智也根本智也。故一切智智者,根本智也。根本智出生一切智,所以于一切处无不证入,故名一切智智。以上是名智八种清净。

  大般若经有十智,兹录出供读者参考。大般若经五十三云: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五蕴等差别相转,是为法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蕴界处及诸缘起,若总若别,是无常等,是为类智

  。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一切法假设名字,是为世俗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他有情心心所法及修行证灭,是为他心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苦应不生,是为苦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集应永断,是为集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灭应作证,是为灭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道应修习,是为道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贪瞋痴尽,是为尽智。

  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有趣不复生,是为无生智。

  以上十智,出大般若经,可与此八法参考了解。

  【复次。诸仁者。应知调伏亦以八法而得清净。何等为八。一者内恒寂静

  。二者外护所行。三者不舍三界。四者随顺缘起。五者观察诸法其性无

  生。六者观察诸法无有作者。七者观察诸法本来无我。八者毕竟不起一

  切烦恼。是名调伏八种清净。】

  调伏亦以八法而得清净。一者内恒寂静。内恒寂静者,意无贪瞋痴。此所谓防心。

  二者外护所行。外护所行者,身离杀盗淫,口离妄语恶口绮语两舌。此所谓离诸过恶。以上二项,即调伏身心,防心离过也。

  三者不舍三界。不舍众生,入三界度众生也。

  四者随顺缘起。法不孤起,因缘而起。凡事遇顺缘不生贪着,遇逆缘不生瞋恚 ,谓之随顺缘起。

  五者观察诸法其性无生。一切法无性,无性故无生,无生是无其法。故无我受人恭敬,无我受人迫害。无人恭敬于我,无人迫害于我。无恭敬之法,无迫害之法

  。如是观察诸法三轮体空,是知诸法其性无生。

  六者观察诸法无有作者。身口二业造作,谓之作者。然五蕴皆空,故观察诸法无有作者。

  七者观察诸法本来无我。诸法无性为性,以无性故,所以无我。无性能随缘,随缘生诸法。诸法随缘生,故无有自性。若能知诸法无我,则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调伏其心也。

  八者毕竟不起一切烦恼。若知诸法随缘起,缘起无自性,则不起一切烦恼矣。何以故?菩提即无性,烦恼随缘起。无性随缘起烦恼,烦恼无性即菩提。此所谓烦恼即菩提也。以上八法,是名调伏清净。

  【复次。诸仁者。应知不放逸亦以八法而得清净。何等为八。一者不污尸

  罗。二者恒净多闻。三者成就诸定。四者修行般若。五者具足神通。六

  者不自贡高。七者灭诸诤论。八者不退善法。是名不放逸八种清净。】

  不放逸亦以八法而得清净。一者不污尸罗。尸罗即戒也,此有四义,曰清凉,能令心离热恼故。曰安隐,能为他世乐因故。曰安静,尸罗能建立止观,能致定慧故。曰寂灭,尸罗为得涅槃乐之因。

  二者恒净多闻。净多闻者,多闻而不取相也。多闻不取相是为智母,成就于智慧。 

  三者成就诸定。以戒能生定故。

  四者修行般若。般若者智慧也,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曰修行般若。

  五者具足神通。戒能生定,定能发通也。

  六者不自贡高。持戒之人,无自举陵他之行,离于八慢,故不自贡高。八慢者 ,一慢,二大慢,三慢慢,四不如慢,五憍慢,六我慢,七增上慢,八邪慢。慢者 ,于下自高,于等计等。大慢者,于等自大。慢慢者,于胜己者反计己胜。不如慢者,他实胜己多多,仅谓己少劣。憍慢者,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我慢者,于五蕴计我,执我自高。增上慢者,未证言证,未得谓得。邪慢者,无德自高,恃恶陵人。

  七者灭诸诤论。以持戒和合故。

  八者不退善法。持戒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故。是名不放逸八种清净。

  【诸仁者。若诸菩萨住不放逸。则不失三种乐。何者为三。所谓诸天乐禅

  定乐涅槃乐。又则解脱三恶道。何者为三。所谓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

  又则不为三种苦之所逼迫。何者为三。所谓生苦老苦死苦。又则永离三

  种畏。何者为三。所谓不活畏恶名畏大众威德畏。又则超出三种有。何

  者为三。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又则涤除三种垢。何者为三。所谓贪欲

  垢瞋恚垢愚痴垢。又则圆满三种学。何者为三。所谓戒学心学慧学。又

  则得三种清净。何者为三。所谓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又则具足三种所

  成福。何者为三。所谓施所成福戒所成福修所成福。又则能修三种解脱

  门。何者为三。所谓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又则令三种种

  性永不断绝。何者为三。所谓佛种性法种性僧种性。诸仁者。不放逸行

  有如是力。是故汝等应共修行。】

  三乐之天乐,住不放逸可生天受欲乐也。禅定乐者,入定之禅悦乐也。涅槃乐者,离生死苦,得究竟安隐也。

  三恶道即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

  三种苦即生苦老苦死苦。诸苦皆由生苦而有,故生苦最苦。老苦即含病苦。五蕴熟坏谓之死苦。

  三种畏者,不活畏,恶名畏,大众威德畏。…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