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P8

  ..續本文上一頁 ,故曰永拔一切煩惱根本。

  七者永出一切蓋纏等惑。蓋纏者,是總諸一切煩惱,非止于五蓋十纏。般若智慧,最極明利,猶若金剛,能破四住地煩惱。四住地煩惱,即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簡稱爲見思惑。四住地煩惱,由無明住地生,無明住地最爲有力。如果單說五蓋十纏,五蓋爲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十纏者,無慚,無愧,睡,悔,悭,嫉,掉,眠,忿,覆。此十種法,縛著行人不得出離,故名爲纏。

  八者永離一切諸見所行。諸見者,略說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

  。此五見爲五利使,對境即起故。廣說有六十二見,大般若經開十四難爲六十二見

  。其所開六十二見者,于過去計五蘊爲常、爲無常、爲亦常亦無常、爲非常非無常

  。此四句曆五蘊成二十句。于現在五蘊計爲有邊、爲無邊、爲亦有邊亦無邊、爲非有邊非無邊。此四句曆五蘊成二十句。于未來五蘊計爲如去、爲不如去、爲亦如去 亦不如去、爲非如去非不如去。此四句曆五蘊成二十句。叁世共成六十句,再加身與神我爲一爲異二句,成六十二種邪見。如是一切諸見所行,皆悉永離,于是見惑破執見破,則般若智慧現前。般若智慧現前,則不見一法有,不見一法無,不分別于法,不取著于法,不行于法,是名般若清淨。

  【複次。諸仁者。應知神通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爲八。一者見一切色

  無有障礙。二者聞一切聲無所限隔。叁者遍知衆生心之所行。四者憶念

  前際無礙無著。五者神足遊行遍諸佛國。六者盡一切漏而不非時。七者

  廣集善根而離諸散動。八者如初發誓願恒爲善友廣濟衆生。是名神通八

  種清淨。】

  神通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一者見一切色無有障礙。此天眼通也。

  二者聞一切聲無所限隔。此天耳通也。

  叁者遍知衆生心之所行。此他心通也。

  四者憶念前際無礙無著。此宿命通也。

  五者神足遊行遍諸佛國。此神足通也。

  六者盡一切漏而不非時。此漏盡通也。

  七者廣集善根而離諸散動。此善心一處住不動,定也。

  八者如初發誓願,恒爲善友,廣濟衆生。初發誓願即初發菩提心。菩薩發菩提心,乃爲成佛度衆生也。故菩薩不忘初心,恒爲衆生之善知識而濟度之。以上八法 ,是名神通八種清淨。

  【複次。諸仁者。當知于智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爲八。一者苦智遍知

  五蘊。二者集智永斷諸愛。叁者滅智觀諸緣起畢竟不生。四者道智慧證

  有爲無爲功德。五者因果智知業與事無有相違。六者決定智了知無我無

  衆生等。七者叁世智善能分別叁世輪轉。八者一切智智。謂般若波羅蜜

  于一切處無不證入。是名爲智八種清淨。】

  智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一者苦智,遍知五蘊。苦即五受蘊也,有此五蘊身心乃有諸苦。不過成實宗雲,叁界爲苦谛。那是約依報說,所以出叁界便是離苦。

  一般說來,有二苦叁苦八苦等。二苦者身苦心苦,身即是色,心即是受想行識

  。叁苦者,苦苦壞苦行苦。苦緣逼惱身心爲苦苦,五蘊變壞爲壞苦,五蘊身心念念遷流爲行苦。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五盛蘊苦。綜觀八苦,無一非五受蘊苦。故苦者,五受蘊也。今苦智遍知五蘊者 ,知五蘊皆空也。

  二者集智永斷諸愛。所謂集爲苦因,而集者即十二因緣中無明行愛取有五支。無明爲過去世之煩惱,行爲過去世之業。愛取爲現在世煩惱,有支爲現在世業。故集者,煩惱業是。無明是十二因緣的根本,無明滅則十二因緣次第滅。而現在世愛 ,即過去世無明。故集智者,永斷諸愛。

  叁者滅智,觀諸緣起畢竟不生。緣起無性,無性則無生。如是知者,是爲滅智

  。

  四者道智,能證有爲無爲功德。修道未證滅前,是有爲功德。既證滅後,是無爲功德。

  五者因果智,知業與事無有相違。業者因也,事者果報也。造善業因,必得樂果報,造惡業因,必得苦果報,因果不爽,如是知者,是爲因果智。

  六者決定智,了知無我無衆生等。決定知諸法緣生,性畢竟空也。于畢竟空中 ,我人衆生壽者相,皆如幻化,是爲決定智。

  七者叁世智,善能分別叁世輪轉。善能分別叁世輪轉智者,善能分別十二因緣智也。過去世無明行爲因,有現在世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世愛取有爲因,有未來世生老死,是爲叁世輪轉。若無明行愛取有滅,則余七支滅,是名叁世智。

  八者一切智智,謂般若波羅蜜,于一切處無不證入。般若波羅蜜者,實智也無 分別智也根本智也。故一切智智者,根本智也。根本智出生一切智,所以于一切處無不證入,故名一切智智。以上是名智八種清淨。

  大般若經有十智,茲錄出供讀者參考。大般若經五十叁雲: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五蘊等差別相轉,是爲法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蘊界處及諸緣起,若總若別,是無常等,是爲類智

  。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一切法假設名字,是爲世俗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他有情心心所法及修行證滅,是爲他心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苦應不生,是爲苦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集應永斷,是爲集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滅應作證,是爲滅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道應修習,是爲道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貪瞋癡盡,是爲盡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有趣不複生,是爲無生智。

  以上十智,出大般若經,可與此八法參考了解。

  【複次。諸仁者。應知調伏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爲八。一者內恒寂靜

  。二者外護所行。叁者不舍叁界。四者隨順緣起。五者觀察諸法其性無

  生。六者觀察諸法無有作者。七者觀察諸法本來無我。八者畢竟不起一

  切煩惱。是名調伏八種清淨。】

  調伏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一者內恒寂靜。內恒寂靜者,意無貪瞋癡。此所謂防心。

  二者外護所行。外護所行者,身離殺盜淫,口離妄語惡口绮語兩舌。此所謂離諸過惡。以上二項,即調伏身心,防心離過也。

  叁者不舍叁界。不舍衆生,入叁界度衆生也。

  四者隨順緣起。法不孤起,因緣而起。凡事遇順緣不生貪著,遇逆緣不生瞋恚 ,謂之隨順緣起。

  五者觀察諸法其性無生。一切法無性,無性故無生,無生是無其法。故無我受人恭敬,無我受人迫害。無人恭敬于我,無人迫害于我。無恭敬之法,無迫害之法

  。如是觀察諸法叁輪體空,是知諸法其性無生。

  六者觀察諸法無有作者。身口二業造作,謂之作者。然五蘊皆空,故觀察諸法無有作者。

  七者觀察諸法本來無我。諸法無性爲性,以無性故,所以無我。無性能隨緣,隨緣生諸法。諸法隨緣生,故無有自性。若能知諸法無我,則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而調伏其心也。

  八者畢竟不起一切煩惱。若知諸法隨緣起,緣起無自性,則不起一切煩惱矣。何以故?菩提即無性,煩惱隨緣起。無性隨緣起煩惱,煩惱無性即菩提。此所謂煩惱即菩提也。以上八法,是名調伏清淨。

  【複次。諸仁者。應知不放逸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爲八。一者不汙屍

  羅。二者恒淨多聞。叁者成就諸定。四者修行般若。五者具足神通。六

  者不自貢高。七者滅諸诤論。八者不退善法。是名不放逸八種清淨。】

  不放逸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一者不汙屍羅。屍羅即戒也,此有四義,曰清涼,能令心離熱惱故。曰安隱,能爲他世樂因故。曰安靜,屍羅能建立止觀,能致定慧故。曰寂滅,屍羅爲得涅槃樂之因。

  二者恒淨多聞。淨多聞者,多聞而不取相也。多聞不取相是爲智母,成就于智慧。 

  叁者成就諸定。以戒能生定故。

  四者修行般若。般若者智慧也,戒能生定,定能發慧,故曰修行般若。

  五者具足神通。戒能生定,定能發通也。

  六者不自貢高。持戒之人,無自舉陵他之行,離于八慢,故不自貢高。八慢者 ,一慢,二大慢,叁慢慢,四不如慢,五憍慢,六我慢,七增上慢,八邪慢。慢者 ,于下自高,于等計等。大慢者,于等自大。慢慢者,于勝己者反計己勝。不如慢者,他實勝己多多,僅謂己少劣。憍慢者,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我慢者,于五蘊計我,執我自高。增上慢者,未證言證,未得謂得。邪慢者,無德自高,恃惡陵人。

  七者滅諸诤論。以持戒和合故。

  八者不退善法。持戒者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故。是名不放逸八種清淨。

  【諸仁者。若諸菩薩住不放逸。則不失叁種樂。何者爲叁。所謂諸天樂禅

  定樂涅槃樂。又則解脫叁惡道。何者爲叁。所謂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

  又則不爲叁種苦之所逼迫。何者爲叁。所謂生苦老苦死苦。又則永離叁

  種畏。何者爲叁。所謂不活畏惡名畏大衆威德畏。又則超出叁種有。何

  者爲叁。所謂欲有色有無色有。又則滌除叁種垢。何者爲叁。所謂貪欲

  垢瞋恚垢愚癡垢。又則圓滿叁種學。何者爲叁。所謂戒學心學慧學。又

  則得叁種清淨。何者爲叁。所謂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又則具足叁種所

  成福。何者爲叁。所謂施所成福戒所成福修所成福。又則能修叁種解脫

  門。何者爲叁。所謂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又則令叁種種

  性永不斷絕。何者爲叁。所謂佛種性法種性僧種性。諸仁者。不放逸行

  有如是力。是故汝等應共修行。】

  叁樂之天樂,住不放逸可生天受欲樂也。禅定樂者,入定之禅悅樂也。涅槃樂者,離生死苦,得究竟安隱也。

  叁惡道即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

  叁種苦即生苦老苦死苦。諸苦皆由生苦而有,故生苦最苦。老苦即含病苦。五蘊熟壞謂之死苦。

  叁種畏者,不活畏,惡名畏,大衆威德畏。…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