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衆威德畏者,處衆生畏也。
叁有者,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
叁垢者,貪瞋癡。
叁學者,戒定慧。心學即定學也。
叁種清淨者,身語意。
叁種所成福者,施所成福,所謂布施得大富;戒所成福,持戒生好處;修所成福,修行得解脫。
叁種解脫門,空解脫門,諸法緣生無性故;無相解脫門,諸法空故無相;無願解脫門,以諸法空、無相,故不可願求。
令叁種種性不斷,即令佛種性、法種性、僧種性不斷也。
諸仁者!不放逸有如是力,是故汝等應共修行。
【複次。諸仁者。菩薩所行六波羅蜜。一一具有叁所治障。若住不放逸速
能除斷。何等爲叁。謂自不布施。不欲他施。瞋能施者。自不持戒。不
欲他持。瞋能持者。自不忍辱。不欲他忍。瞋能忍者。自不精進。不欲
他精進。瞋能精進者。自不修定。不欲他修。瞋能修者。自無智慧。不
欲他有。瞋能有者。如是名爲菩薩六度一一見有叁障差別。不放逸行之
所除斷。】
六波羅蜜者,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于此六波羅蜜中,一一各有叁種障,即自不行,不欲他行,瞋恚能行者。例如布施度,自不行施,不欲他行施,瞋恚能行施者;于持戒度中,自不持戒,不欲他持戒,瞋恚能持戒者;于忍辱度,自不忍辱,不欲他忍辱,瞋恚能忍辱者;于精進波羅蜜,自不精進,不欲他精進,瞋恚能精進者;于禅定度,自不修禅定,不欲他修禅定,瞋恚能修禅定者;于般若度,自無有智慧,不欲他有智慧,瞋恚有智慧者。于六度中,一一各有此叁種障。修不放逸行,即能除此叁障。
【複次。諸仁者。菩薩所行六波羅蜜。各以叁法而得成滿。此叁皆從不放
逸生。何等爲叁。布施叁者。謂一切能舍不求果報回向菩提。持戒叁者
。謂重心敬授護持不缺回向菩提。忍辱叁者。謂柔和寬恕自護護他回向
菩提。精進叁者。謂不舍善轭無來去想回向菩提。禅定叁者。謂遍入諸
定無所攀緣回向菩提。般若叁者。謂智光明徹。滅諸戲論回向菩提。如
是名爲菩薩六度一一叁種能成滿法。不放逸行之所生長。】
菩薩所行六波羅蜜,各以叁法而得成滿,此叁法皆從不放逸生。布施叁者,謂一切能舍,于一切外財內財,國土城邑妻子,頭目腦髓皆能舍也。不求果報,雖施不望報也。回向菩提,回向無上佛菩提,願度一切衆生也。
持戒叁者,謂重心敬授(似應爲受字),以鄭重心,敬受戒法。護持不缺,既受戒已,應護持不犯。回向菩提,回向無上佛菩提,願度一切衆生。
忍辱叁者,謂柔和寬恕,于己應柔和忍辱,于人應慈悲寬恕。自護護他,自護 戒法,不犯過惡,亦護他人,不犯過惡。回向無上佛菩提,願度一切衆生。
精進叁者,不舍善轭,善法如車轭,限製其行不逾規矩,曰不舍善轭。否則逾于規矩,便成邪精進了。無來去想,于正精進堅定不移,無猶豫也。回向無上菩提 ,願度一切衆生。
禅定叁者,遍入諸定,遍入四禅八定也。無所攀緣,離一切攀緣心,不隨境轉也。回向無上菩提,願度一切衆生。
般若叁者,智光明徹,智慧光明遍照一切,無有暗礙也。滅諸戲論,戲論即不實之論。何爲不實之論?一切法真實性,離言語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言語文字皆是假名。若人執言語文字心緣相爲實,便成遍計所執。依遍計執發而爲論,便是虛妄不實之戲論。若人入般若智慧,便滅一切戲論。回向無上菩提,願度一切衆生。
以上一一等叁種法,即能成滿六度。此一一叁種法,皆由不放逸行所。
【複次諸仁者。一切菩薩以不放逸故。速得成就叁十七種菩提分等所有善
法。證于諸佛無上菩提。】
不放逸行,可速得成就叁十七道品法。叁十七道品,是諸佛無上菩提之因行,故曰證于諸佛無上菩提。以下便分述叁十七道品。
【雲何速成菩提分法。謂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念處不經勤苦疾得圓滿
。雲何修耶。謂觀身處無所有。觀察處無所有。觀心處無所有。觀法處
無所有。于一切法皆無所得。如是名爲修四念處。】
雲何速成叁十七菩提分法?菩薩若能以不放逸修四念處,不須經過多劫勤苦,便能疾得圓滿。何爲不放逸?不放逸者,五根不染五欲,意根不染五蓋。五根不染五欲者,眼根不貪染于色塵,耳根不貪染于聲塵,鼻根不貪染于香塵,舌根不貪染于味塵,身根不貪染于觸塵。意根不染五蓋者,意根于法塵不起貪欲,不起瞋恚, 不起掉悔,不著睡眠,不著于疑。如此便能疾得圓滿四念處。
觀身處無所有,觀察(應爲受字)處無所有,觀心處無所有,觀法處無所有。
身念處,觀身不淨。受念處,觀受是苦。心念處,觀心無常。法念處,觀法無我。小乘人作不淨、苦、無常、無我觀。大乘人如實知一切法無性,畢竟空寂,故一切法不可得。小乘人觀法無我,大乘人則知,不但法中無我,並法亦無,法既然無,雲何得言于法有我、無我?所以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不淨、苦、無常、無我 ,皆無所有不可得也。所以身念處無所有不可得,受念處無所有不可得,心念處無所有不可得,法念處無所有不可得。乃至于一切法皆無所有不可得,如是觀者,名大乘人修四念處。
【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正勤疾得圓滿。雲何修習。謂諸菩薩。雖恒
觀察一切諸法本來無生無得無起無有作者。猶如虛空。而爲未生諸惡不
善法令不生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雖觀一切法無業無果。而爲諸衆生
已生諸惡不善法欲令斷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雖信解一切法空無所有
。而爲未生諸善法欲令生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雖知諸法本來寂靜。而
爲已生諸善法欲令住故。不退失故更增長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是諸
菩薩。雖恒觀察一切諸法。無有所作無能作者。體相平等。是中無有少
法可得若生若滅。而常精進修習不舍。是則名爲修正勤耳。】
叁十七道品分爲七科,第二科爲四正勤。四正勤者,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惡令斷,未生之善令生,已生之善令增長。
菩薩以不放逸故,雖知一切法無性無生,無得無起無有作者,然無性能隨緣,隨緣成萬法。若隨淨緣便成佛,若隨染緣便成衆生。故善緣應修行,惡緣應遮止。乃于未生惡法令不生,攝心正住,勤行精進,謂之正勤。
雖觀一切法無性無生無業無果,然以無性隨緣,衆生隨于染緣,造諸惡業不善法,此惡業不善法應斷。爲欲令衆生斷諸惡業不善法故,菩薩攝心正住,勤行精進 ,謂之正勤。
雖信解一切法空無所有,然以無性隨緣,隨于善緣,成就善法,是故善法應生
。爲欲令衆生善法生故,菩薩攝心正住,勤行精進,謂之正勤。
雖知諸法本來寂靜,然以無性隨緣,隨于善緣,成就善法,善法增長,成就佛道,是故已生善法,應令增長。菩薩攝心正住,勤行精進,謂之正勤。
因爲這種原因,菩薩雖恒觀察一切法無有所作,亦無能作,無能無所體相平等 ,于中無有少法可得,無有少法若生若滅。但是以無性隨緣故,于是常行精進,修習不舍,是則名爲修四正勤也。
【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神足疾得圓滿。雲何修習謂諸菩薩雖永斷欲
貪。而恒不舍諸善法。欲若身若心常修善行。雖觀諸法空無所得。而爲
化衆生勤行精進。雖了知心識如幻如化。而恒不舍具諸佛法成正覺心。
雖知諸法無依無作不可取著。而恒隨所聞如理思惟。如是名爲修習神足
。】
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此四種行,修于禅定,用以攝心。定能生靈妙之德,故名四神足。四神足者,一、欲神足,二、勤神足,叁、心神足,四、觀神足。
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神足疾得圓滿。雲何修習?菩薩修欲神足時,永斷欲貪 ,于一切法不生欲貪。一切欲貪,以淫欲爲本,若能斷淫欲,一切欲貪便能得斷。雖于一切染法欲貪,恒修斷除,但恒不舍諸善法欲。因爲法性無性,無性隨緣,隨染緣便入生死,故一切染法欲貪應斷。無性隨緣,隨善法緣可上成佛道,故應不舍諸善法欲。善法欲者,成就佛道之本也。所以若身若心,常修善行。身善行者,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惡口、不绮語、不兩舌。心善行者,不貪、不瞋、不 癡。是名修欲神足。
次修勤神足,菩薩雖觀諸法空無所得,然諸衆生以無智慧隨染緣故,以致落入生死不得出離。菩薩憐愍衆生愚癡,乃起大悲,欲度衆出離生死。爲度化衆生故,所以勤行精進,上求下化無有休息。是爲勤神足。
次修心神足,菩薩雖了知心識如幻如化,而恒不舍具足一切佛法,成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因爲所謂心如幻,法如幻,非是說心、法皆歸斷滅。若斷滅者,即非無上菩提。而是說若心若法,皆依他緣成。既然依他緣成,便無自性,無性故空。無性空故,緣成所現之相如幻。如幻之相,即是無性之空。無性之空,即是如幻之相
。此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所謂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 ,一切法皆歸畢竟空。空非斷滅,而是真空,有非定性,而是妙有。若謂有外空,此空便是斷滅空。若謂空外有,此有便是定性有。斷滅空,定性有,皆乖無上菩提
。今心不孤起,因法而起。法不自生,因心而生。無法則無心,故心無自性,心識 如幻如化。無心則無法,故法無自性,諸法如幻如化。如幻之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無性之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心識之空,即是幻有,幻有即是性空。如此之法,名諸佛無上菩提。故雖了知心識如幻如化,而恒不舍具諸佛法成正覺心。是爲心精進。
次說觀神足,前心神足,是約智說。今觀神足,是約理說。無性之理,雖然無依無作不可取著,然不歸斷滅,卻能圓滿成就一切諸法事相。…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