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P9

  ..续本文上一页大众威德畏者,处众生畏也。

  三有者,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

  三垢者,贪瞋痴。

  三学者,戒定慧。心学即定学也。

  三种清净者,身语意。

  三种所成福者,施所成福,所谓布施得大富;戒所成福,持戒生好处;修所成福,修行得解脱。

  三种解脱门,空解脱门,诸法缘生无性故;无相解脱门,诸法空故无相;无愿解脱门,以诸法空、无相,故不可愿求。

  令三种种性不断,即令佛种性、法种性、僧种性不断也。

  诸仁者!不放逸有如是力,是故汝等应共修行。

  【复次。诸仁者。菩萨所行六波罗蜜。一一具有三所治障。若住不放逸速

  能除断。何等为三。谓自不布施。不欲他施。瞋能施者。自不持戒。不

  欲他持。瞋能持者。自不忍辱。不欲他忍。瞋能忍者。自不精进。不欲

  他精进。瞋能精进者。自不修定。不欲他修。瞋能修者。自无智慧。不

  欲他有。瞋能有者。如是名为菩萨六度一一见有三障差别。不放逸行之

  所除断。】

  六波罗蜜者,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于此六波罗蜜中,一一各有三种障,即自不行,不欲他行,瞋恚能行者。例如布施度,自不行施,不欲他行施,瞋恚能行施者;于持戒度中,自不持戒,不欲他持戒,瞋恚能持戒者;于忍辱度,自不忍辱,不欲他忍辱,瞋恚能忍辱者;于精进波罗蜜,自不精进,不欲他精进,瞋恚能精进者;于禅定度,自不修禅定,不欲他修禅定,瞋恚能修禅定者;于般若度,自无有智慧,不欲他有智慧,瞋恚有智慧者。于六度中,一一各有此三种障。修不放逸行,即能除此三障。

  【复次。诸仁者。菩萨所行六波罗蜜。各以三法而得成满。此三皆从不放

  逸生。何等为三。布施三者。谓一切能舍不求果报回向菩提。持戒三者

  。谓重心敬授护持不缺回向菩提。忍辱三者。谓柔和宽恕自护护他回向

  菩提。精进三者。谓不舍善轭无来去想回向菩提。禅定三者。谓遍入诸

  定无所攀缘回向菩提。般若三者。谓智光明彻。灭诸戏论回向菩提。如

  是名为菩萨六度一一三种能成满法。不放逸行之所生长。】

  菩萨所行六波罗蜜,各以三法而得成满,此三法皆从不放逸生。布施三者,谓一切能舍,于一切外财内财,国土城邑妻子,头目脑髓皆能舍也。不求果报,虽施不望报也。回向菩提,回向无上佛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也。

  持戒三者,谓重心敬授(似应为受字),以郑重心,敬受戒法。护持不缺,既受戒已,应护持不犯。回向菩提,回向无上佛菩提,愿度一切众生。

  忍辱三者,谓柔和宽恕,于己应柔和忍辱,于人应慈悲宽恕。自护护他,自护 戒法,不犯过恶,亦护他人,不犯过恶。回向无上佛菩提,愿度一切众生。

  精进三者,不舍善轭,善法如车轭,限制其行不逾规矩,曰不舍善轭。否则逾于规矩,便成邪精进了。无来去想,于正精进坚定不移,无犹豫也。回向无上菩提 ,愿度一切众生。

  禅定三者,遍入诸定,遍入四禅八定也。无所攀缘,离一切攀缘心,不随境转也。回向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

  般若三者,智光明彻,智慧光明遍照一切,无有暗碍也。灭诸戏论,戏论即不实之论。何为不实之论?一切法真实性,离言语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言语文字皆是假名。若人执言语文字心缘相为实,便成遍计所执。依遍计执发而为论,便是虚妄不实之戏论。若人入般若智慧,便灭一切戏论。回向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

  以上一一等三种法,即能成满六度。此一一三种法,皆由不放逸行所。

  【复次诸仁者。一切菩萨以不放逸故。速得成就三十七种菩提分等所有善

  法。证于诸佛无上菩提。】

  不放逸行,可速得成就三十七道品法。三十七道品,是诸佛无上菩提之因行,故曰证于诸佛无上菩提。以下便分述三十七道品。

  【云何速成菩提分法。谓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四念处不经勤苦疾得圆满

  。云何修耶。谓观身处无所有。观察处无所有。观心处无所有。观法处

  无所有。于一切法皆无所得。如是名为修四念处。】

  云何速成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萨若能以不放逸修四念处,不须经过多劫勤苦,便能疾得圆满。何为不放逸?不放逸者,五根不染五欲,意根不染五盖。五根不染五欲者,眼根不贪染于色尘,耳根不贪染于声尘,鼻根不贪染于香尘,舌根不贪染于味尘,身根不贪染于触尘。意根不染五盖者,意根于法尘不起贪欲,不起瞋恚, 不起掉悔,不着睡眠,不着于疑。如此便能疾得圆满四念处。

  观身处无所有,观察(应为受字)处无所有,观心处无所有,观法处无所有。

  身念处,观身不净。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法念处,观法无我。小乘人作不净、苦、无常、无我观。大乘人如实知一切法无性,毕竟空寂,故一切法不可得。小乘人观法无我,大乘人则知,不但法中无我,并法亦无,法既然无,云何得言于法有我、无我?所以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不净、苦、无常、无我 ,皆无所有不可得也。所以身念处无所有不可得,受念处无所有不可得,心念处无所有不可得,法念处无所有不可得。乃至于一切法皆无所有不可得,如是观者,名大乘人修四念处。

  【又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四正勤疾得圆满。云何修习。谓诸菩萨。虽恒

  观察一切诸法本来无生无得无起无有作者。犹如虚空。而为未生诸恶不

  善法令不生故。摄心正住勤行精进。虽观一切法无业无果。而为诸众生

  已生诸恶不善法欲令断故。摄心正住勤行精进。虽信解一切法空无所有

  。而为未生诸善法欲令生故。摄心正住勤行精进虽知诸法本来寂静。而

  为已生诸善法欲令住故。不退失故更增长故。摄心正住勤行精进。是诸

  菩萨。虽恒观察一切诸法。无有所作无能作者。体相平等。是中无有少

  法可得若生若灭。而常精进修习不舍。是则名为修正勤耳。】

  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第二科为四正勤。四正勤者,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恶令断,未生之善令生,已生之善令增长。

  菩萨以不放逸故,虽知一切法无性无生,无得无起无有作者,然无性能随缘,随缘成万法。若随净缘便成佛,若随染缘便成众生。故善缘应修行,恶缘应遮止。乃于未生恶法令不生,摄心正住,勤行精进,谓之正勤。

  虽观一切法无性无生无业无果,然以无性随缘,众生随于染缘,造诸恶业不善法,此恶业不善法应断。为欲令众生断诸恶业不善法故,菩萨摄心正住,勤行精进 ,谓之正勤。

  虽信解一切法空无所有,然以无性随缘,随于善缘,成就善法,是故善法应生

  。为欲令众生善法生故,菩萨摄心正住,勤行精进,谓之正勤。

  虽知诸法本来寂静,然以无性随缘,随于善缘,成就善法,善法增长,成就佛道,是故已生善法,应令增长。菩萨摄心正住,勤行精进,谓之正勤。

  因为这种原因,菩萨虽恒观察一切法无有所作,亦无能作,无能无所体相平等 ,于中无有少法可得,无有少法若生若灭。但是以无性随缘故,于是常行精进,修习不舍,是则名为修四正勤也。

  【又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四神足疾得圆满。云何修习谓诸菩萨虽永断欲

  贪。而恒不舍诸善法。欲若身若心常修善行。虽观诸法空无所得。而为

  化众生勤行精进。虽了知心识如幻如化。而恒不舍具诸佛法成正觉心。

  虽知诸法无依无作不可取着。而恒随所闻如理思惟。如是名为修习神足

  。】

  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此四种行,修于禅定,用以摄心。定能生灵妙之德,故名四神足。四神足者,一、欲神足,二、勤神足,三、心神足,四、观神足。

  菩萨以不放逸故,修四神足疾得圆满。云何修习?菩萨修欲神足时,永断欲贪 ,于一切法不生欲贪。一切欲贪,以淫欲为本,若能断淫欲,一切欲贪便能得断。虽于一切染法欲贪,恒修断除,但恒不舍诸善法欲。因为法性无性,无性随缘,随染缘便入生死,故一切染法欲贪应断。无性随缘,随善法缘可上成佛道,故应不舍诸善法欲。善法欲者,成就佛道之本也。所以若身若心,常修善行。身善行者,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心善行者,不贪、不瞋、不 痴。是名修欲神足。

  次修勤神足,菩萨虽观诸法空无所得,然诸众生以无智慧随染缘故,以致落入生死不得出离。菩萨怜愍众生愚痴,乃起大悲,欲度众出离生死。为度化众生故,所以勤行精进,上求下化无有休息。是为勤神足。

  次修心神足,菩萨虽了知心识如幻如化,而恒不舍具足一切佛法,成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因为所谓心如幻,法如幻,非是说心、法皆归断灭。若断灭者,即非无上菩提。而是说若心若法,皆依他缘成。既然依他缘成,便无自性,无性故空。无性空故,缘成所现之相如幻。如幻之相,即是无性之空。无性之空,即是如幻之相

  。此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所谓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 ,一切法皆归毕竟空。空非断灭,而是真空,有非定性,而是妙有。若谓有外空,此空便是断灭空。若谓空外有,此有便是定性有。断灭空,定性有,皆乖无上菩提

  。今心不孤起,因法而起。法不自生,因心而生。无法则无心,故心无自性,心识 如幻如化。无心则无法,故法无自性,诸法如幻如化。如幻之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无性之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心识之空,即是幻有,幻有即是性空。如此之法,名诸佛无上菩提。故虽了知心识如幻如化,而恒不舍具诸佛法成正觉心。是为心精进。

  次说观神足,前心神足,是约智说。今观神足,是约理说。无性之理,虽然无依无作不可取着,然不归断灭,却能圆满成就一切诸法事相。…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