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无理之事,亦无无事之理,全理成事,全事在理。理不碍事,事不碍理,进一步乃至事事无碍。故菩萨虽知诸法无所有不可得,而恒随所闻法,如理思惟。是名修习观神足。观神足者 ,修习理事无碍观也。
【又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习五根疾得圆满。云何修习。谓诸菩萨。虽
依自力而有觉悟。不从他闻然教化众生。令其了知发生深信。虽无来想
亦无去想。而勤遍修行一切智行。虽于境界无念无忆。而于其中不忘不
愚。虽以智光开了诸法。而恒正定寂然不动。虽常安住平等法性。而断
众翳障戏论分别。如是名为修习五根。】
次修五根,五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菩萨以不放逸故,修习五根,疾得圆满。
修习信根,菩萨虽以自力而有觉悟,不从他闻。菩萨所得智慧,乃无师智,故不从他闻。本来一切智慧,皆自性具足,非从他得也。然以众生染习深久,不信正法。为教化众生,令其了知正法深信正法故,修习信根。
次修精进根,菩萨虽知法性湛然不动,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然无性随缘,随染缘则生,随净缘则佛。为令众生离染修净故,乃精勤遍修一切智行。
次修念根,菩萨如实知一切境界本空,于中无取相无念想。无取相无念想者, 乃一心清净,清净心即正念。故于其中,不忘失正念,不愚于法,是为念根。
次修定根,菩萨虽以智慧光,开通了解诸法,但如实知诸法缘起性空,故能不随法转。所以能恒常正定,寂然不动,此所谓随缘不变也。
次修慧根,菩萨虽常安住平等法性,法性无性故平等,法性无有分别故平等,法性无有高下故平等,法性空故平等,法性无相故平等,法性无愿故平等,法性无作故平等,法性无生无起无为故平等。虽然如此,众生迷闷不知,妄起遍计所执,执平等无性之法为实有。为断众生此种翳障戏论分别故,如是名为修习五根也。
【又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习五力疾得圆满。云何修习。谓诸菩萨。修
信力时。一切外论不能倾动。修精进力。一切恶魔无能沮坏。以修念力
。不入声闻辟支佛地。修定力故。疾得远离五盖烦恼。以智慧力。永不
取于诸见境界。是则名为修习五力。】
五根增长,能破烦恼,转名五力。信根增长,能破邪信。精进根增长,能破懈怠。念根增长,能破邪念。定根增长,能破乱想。慧根增长,能破诸惑。于是五根转名五力。菩萨若以不放逸,修习五力,便能疾得圆满。
若不放逸,便能信受师教,不近外道恶友,不为一切外道邪论倾动,便能圆满信力。
若不放逸,一切恶魔不得其便,无能沮坏者,便能圆满精进力。
若不放逸修于念力,便能不失度生之初心,不以畏苦厌生之心,而退堕声闻辟支佛地。
若以不放逸修于定力,便能不生贪欲瞋恚掉悔睡眠疑等,于是疾得远离五盖烦恼。
若以不放逸修于慧力,便能无住生心,不取于相,远离一切邪见。是名以不放逸修习五力也。
【又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七觉分疾得圆满。云何修耶。谓诸菩萨。于
一切善法恒不忘失。是修念觉分。于诸缘起常乐观察。是修择法觉分。
行菩提道永不退转。是修精进觉分。知法而足无所希求。是修喜觉分。
远离身心散动之失。是修猗觉分。入空无相无愿解脱。是修定觉分。离
于生起学习之心。是修舍觉分。是名为修七觉分法。】
菩萨以不放逸,修七觉分,疾得圆满。七觉分亦名七菩提分,于三十七道品中 ,属第六科。七觉分者,一择法觉分,二精进觉分,三喜觉分,四猗觉分,五念觉分,六定觉分,七舍觉分。今经中先言念觉分。
菩萨不放逸,于一切善法,不忘失。一切善法者,即无上菩提一切因地法,记忆不忘,是修念觉分。
菩萨不放逸,于一切缘起诸法,常乐观察,善于分别性相正邪,是修择法觉分
。
菩萨不放逸,修行于菩提道,一心清净,意不旁骛,永无退转,是修精进觉分
。
菩萨不放逸,知法而足,无所希求。菩萨知一切法缘生无性,于是不取于相,心无所住,不被法转。此所谓知法不住法,于法得自在,无所希求,是修喜觉分。
菩萨不放逸,远离身心散动之失。身无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意无贪瞋痴
。既无烦恼缠,复无业系苦,是修猗觉分。
菩萨不放逸,不为一切如幻法所动,入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入三解脱门者,深入法性也,是修定觉分。
菩萨不放逸,达于无功用道,任运而进,离于生起加功用行学习之心,是修舍觉分。是名修七觉分法。
【又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八圣道疾得圆满。云何修习。谓永离于断常
见故。名修习正见。离于欲觉恚觉害觉故。名修习正思惟。远离自他不
平等故。名修习正语。离于谄伪不实相故。名修习正命。离于怯弱身心
事故。名修习正业。离自矜足慢他心故。名修习正勤。离诸惛愚。名修
习正念。息诸分别。名修习正定。是名修习八圣道分。】
诸菩萨以不放逸故,修八圣道疾得圆满。八圣道亦名八正道,此八为圣者修行之道,故名八圣道。其道离于偏邪,故又名八正道。八正道者,一正见,二正思惟 ,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一正见,正见者,八正道之主体也。永离断常见,合乎中道,谓之正见。故菩萨正见者,无所执见也,因为中道者,离边不住中,心无所住方合中道。大乘人修八正道以中道为主体。小乘人修八正道,以无漏慧为主体。
二正思惟,修正思惟者,离于欲觉恚觉害觉。欲觉者,欲贪之心也。恚觉者, 瞋恚之心也。害觉者,害人之心也。此三种心远离,便是修正思惟。
三正语,远离自他不平等,平等者无有高下、强弱之别,名修习正语。
四正命,正命者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五种邪命,故应离谄伪不实相法,是名修习正命。
五正业,正语是清净口业,正业是清净身业,正命是清净身口意三业。离于怯弱身心事者,身心清净,不被事业所役也。是名修习正业。(以上正语正业正命,似乎译者错置其词)
六正勤,即正精进。离于矜足慢他心者,始终保持清净心,平等心,无分别心 ,无住着心。不自矜持满足,自高陵他,是名修习正勤。
七正念,离于散乱妄想,惛沉愚昧,保持正念现前,是名修习正念。
八正定,息诸分别者,息诸分别妄想也,是名修习正定。以上是名修习八圣道 分。
【诸仁者。我以如前所说之义。言诸菩萨住不放逸则得成就三十七种菩提
分等一切善法。证于诸佛无上菩提。诸仁者。此不放逸菩萨。入于如是
菩提分法已。则出一切生死淤泥。出生死已。于一切法。都无所见。无
所见故无所言说。无所言说故则得入于毕竟寂静。云何名为毕竟寂静。
以一切法非所作。非所作故不可取。不可取故无有用。无有用故不可安
立。以之为有不可安立。以为有故。应知即是毕竟寂静。说是法时。会
中有一万二千天子。远尘离垢法眼清净。】
菩萨住不放逸,则得成就三十七菩提分法,证于诸佛无上菩提,成就佛果。诸仁者!此不放逸菩萨,得如是三十七菩提分法已,便出离一切生死淤泥。
知一切法如幻,则出生死。知一切法空,则出生死。知一切法无生,则出生死
。知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则出生死。知一切法本来寂灭,则出生死。知一切法一相所谓无相,则出生死。知一切法性无分别,则出生死。不见一切法,则出生死。不见一切法有,不见一切法无,则出生死。不见一切法常,不见一切法无常,则出生死。不见一切法相应不相应,则出生死……乃至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见般若波罗蜜,则出生死。
故经云,出生死已,于一切法都无所见。无所见则不见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故无所言说。无所言说故,则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于是入于毕竟寂静。
云何名为毕竟寂静?以一切法非所作。一切法毕竟寂静,无生无灭,非佛作亦非余作,方为毕竟寂静不生不灭也。而此一切法本来寂静,有佛无佛常自无生无灭也。
以一切法本来寂静,本来不生不灭非所作故,所以无所有不可取着。以不可取无有体故,无体则无用。以一切法无体无用故,所以一切法不可安立以之为有。何 故一切法无体无用?以一切法体即性空,用即缘起故。性空即不可得,而缘起即是性空,所以亦不可得。体用不可得故,所以无体无用,不可安立以之为有也。
不可安立以为有故,这便是毕竟静了。是故当知,毕竟静者,真如随缘成万法 ,万法无性是真如也。如此无上之法,由三十七道品而得成就,三十七道品由不放逸而得成就。文殊菩萨说是法时,会中一万二千天子,远尘离垢法眼清净。远尘离垢法眼清净者,见道也。
【尔时善胜天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云何名修行菩萨道。文殊师
利菩萨言。天子。若菩萨虽不舍生死。而不为生死诸恶所染。虽不住无
为。而恒修无为功德。虽具修行六波罗蜜。而示现声闻辟支佛行。是名
修行菩萨道。】
修菩萨道者,修菩萨乘也。声闻乘以教为主,辟支佛乘以理为主,此二乘均止于自利。菩萨乘以行为贵,利益一切众生。
文殊菩萨言,行菩萨道者,虽入生死度众生,而不为生死诸恶所染。虽不住无为,无为者涅槃也。菩萨虽不住涅槃,而恒修无为功德。无为功德者,无生无灭,无名无相,无取无舍,无有分别。云何修无为功德?以无住心契无生无灭无名无相无取无舍无有分别法,即是修无为功德。虽具足行六波罗蜜,而示现二乘行。修行六波罗蜜,即行菩萨道也。此是说修菩萨行者,秘大而现小也。所以秘大现小者,为方便度众生故。如是之行,名修菩萨道。
【复次天子。若菩萨虽于空清净。而善示诸境。亦不取…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