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假名無爲
。諸有爲法,緣成無性,如幻如化,故無生無起無爲。諸法以無性爲性,無性能隨緣,隨緣成萬法,萬法緣成皆無性。是以一切有爲法皆無性,皆如夢幻泡影,故說一切有爲平等。無性即是無上佛菩提,故佛于無生無起無爲境界得菩提。
【時文殊師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無爲者是何境界。佛言。童子。無爲
者非思量境界。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何以
故。非思量境界中無有文字。無文字故。無所辯說。無所辯說故。絕諸
言論。絕諸言論者。是佛境界也。】
文殊菩薩問佛,無爲是何境界?如果具足說,應是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無爲是何境界?
佛答言,空乃至無爲,是非思量境界。文殊菩薩答言,非思量境界,即是佛境界。
非思量境界,離心緣相;無有文字,離文字相;無所辯說絕諸言論,則離言語相。離心緣相文字相言語相,即是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無爲境界,這便是佛境界也。
【爾時世尊問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諸佛境界當于何求。文殊師利菩薩
言。世尊。諸佛境界。當于一切衆生煩惱中求。所以者何。若正了知衆
生煩惱。即是諸佛境界故。此正了知衆生煩惱。是佛境界。非是一切聲
聞辟支佛所行之處。】
爾時世尊問文殊菩薩言,諸佛境界當于何求?意即空境界、無相境界、無願境界、無作境界、無生無起無爲境界,乃至一真法界,當于何求?
文殊菩薩答言,當于一切衆生煩惱中求。因爲一切衆生煩惱,是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無有分別,無所有不可得。所以當體即是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無爲,當體即是一真法界。所以若正了知一切衆生煩惱無性無分別無所有,即是無上菩提,即是諸佛境界也。所謂煩惱無性即菩提,菩提任緣成煩惱。這種境界, 非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所行境界,以一切聲聞辟支佛,偏空滯寂有住有著故。聲聞辟支佛人,行于無常苦空。而佛境界徹達畢竟空,于畢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無性,一切法如如,一切法無礙,一切法平等,一切法究竟寂滅。故非聲聞辟支佛所行處。
【爾時世尊複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若佛境界即于一切衆生煩惱中求
者。諸佛境界有去來乎。文殊師利菩薩言。不也世尊。諸佛境界無來無
去。】
世尊語文殊菩薩言,一切衆生煩惱是生滅法,生滅法有來有去。如果佛境界于一切衆生煩惱中求,那麼諸佛境界亦有生滅來去嗎?
文殊菩薩答言,諸佛境界無有生滅來去。因爲一真法界爲諸佛境界,一真法界無有分別,無有分別則不可得,不可得則是無性。若法無性,是無有其法。以法無所有故,所以無有生滅來去。空即無性,故空無生滅來去;無相即無性,故無相無生滅來去;無願即無性,故無願無生滅來去;無作即無性,故無作即無生滅來去; 無生無起無爲即無性,故無生無起無爲無有來去。是知諸佛境界,無有來去。
【佛言童子。若諸佛境界無來無去者。雲何而言若正了知衆生煩惱。即是
諸佛境界耶。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如諸佛境界無來無去。諸煩惱自
性亦複如是無來無去。】
世尊問言,若諸佛境界無來無去,如何言正了知衆生煩惱,即是諸佛境界呢?衆生煩惱,豈非生死來去嗎?文殊菩薩答言,若正了知煩惱自性,亦複無來無去呀
。
文殊菩薩何故如是答?原來煩惱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如幻如化即無自性。所以一切衆生煩惱,即是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無爲,是故亦無來無去。所以說煩惱即菩提,因爲煩惱無性即菩提故。
【佛言童子。何者是諸煩惱自性。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境界自性。
即是諸煩惱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異諸煩惱自性者。如來則非平
等正覺。以不異故。于一切法平等正覺說名如來。】
佛問文殊言,何爲諸煩惱自性?文殊菩薩答言,佛境界自性,即是煩惱自性。
佛境界自性者,無性也。諸煩惱自性,亦無性也。故佛境界自性,即煩惱自性
。無性即無分別,無分別則不二不異平等如如。平等如如,即一真法界性。如果佛境界自性異于煩惱自性,則有二有別非平等如如。若非平等如如,則不名佛證平等正覺。佛證平等正覺者,即證諸法如義也。
【爾時世尊複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不。文
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已了知。佛言童子。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世尊複問文殊菩薩言,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嗎?文殊菩薩言,我已了知。
佛所住平等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經雲無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定法者,法無自性也。無性能隨緣,隨緣成萬法。萬法任緣成,悉歸于無性。無性隨緣成萬法者,一生萬法也。一生萬法者,實相諸法也。萬法任緣悉無性者,萬法歸一也。萬法歸一者,諸法實相也。此法甚深,唯佛與佛方能究盡。文殊師利系佛再來,故對于此法已經了知。
佛複問言,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菩薩言,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我們已經知道,如來所住平等法,是無上菩提。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何以說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昵?因爲一切凡夫所起貪瞋癡,皆因緣所生法。因緣生法,便無自性。凡夫叁毒煩惱既由無性隨緣起,故凡夫起貪瞋癡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界。
【佛言童子。雲何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師利菩
薩言。世尊。一切凡夫于空無相無願法中起貪瞋癡。是故一切凡夫起貪
瞋癡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佛問言,何故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菩薩答言,佛所住平等法,系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無爲。而一切凡夫即于空無相無願法中,起貪瞋癡也。因爲空無相無願等,即是無自性。無性能隨緣,故于其中起貪瞋癡也。
【佛言童子。空豈是有法而言于中有貪瞋癡。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
是有。是故貪瞋癡亦是有。】
佛言如此說來,空豈不是有法了嗎?因爲空是有法,于中方有貪瞋癡故。若空是無,于無中焉有貪瞋癡?文殊菩薩言,世尊!空是有法,貪瞋癡亦是有法。
文殊菩薩爲何如此作答?因爲無性是謂空,而空非是斷滅。如果有外爲空,那便是斷滅空。今無性爲空,空無性故,則不礙有。有無性故,則不礙空。空不礙有 ,全空爲有,有不礙空,全有即空。全空即有,非有外空,是謂真空。如果有外空 ,便是斷滅空,是謂邪空。全有即空,非空外有,是謂妙有。如果空外有,便是定性有,是謂常邊有。有是緣起,空是性空。緣起無性,當體即是性空。性空隨緣,當體便是緣起。故性空不異緣起,緣起不異性空,性空即是緣起,緣起即是性空。是故空不異有,有不異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全空之有,有是幻有。幻有非實 ,非實即空,故空即全有之空。所以文殊菩薩言,空即是有,貪瞋癡亦是有。
【佛言童子。空雲何有。貪瞋癡複雲何有。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以
言說故有。貪瞋癡。亦以言說故有。如佛說比丘。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爲
。非諸行法。此無生無起無作無爲。非諸行法。非不有。若不有者。則
于生起作爲諸行之法。應無出離。以有故言出離耳。此亦如是。若無有
空。則于貪瞋癡無有出離。以有空故說離貪等諸煩惱耳。】
佛問文殊菩薩,空爲何是有?貪瞋癡爲何是有?文殊菩薩答言,空以言語相文 字相故有,貪瞋癡以言語相文字相故有。
一切法性,本來空寂,不可知不可見不可分別。以言語相文字相故,始可知可見可分別,言語相文字相即是有,故空以言語相文字相而有。然言語文字相是幻有 ,幻有者其性本空。故性空無以見,以幻有而見。幻有不自立,以性空而立。此即理不自見,以事而見其理。事不自成,因理而成其事。
如佛說比丘下,是舉例作證。例如佛曾語諸比丘言,凡是一切行法,皆是無常 ,故佛說諸行無常。而佛告諸比丘,無生無起無作無爲,非常非無常,故無生無起無作無爲不是行法。換句話說,生、起、作、爲,皆當遠離。如此說來,無生無起無作無爲,豈非有法嗎?因爲有無生,佛始教比丘離乎生法,而證無生法;因爲有無起無作無爲,佛始教比丘離乎有起有作有爲,證無起無作無爲。若無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爲,則于生起作爲諸法,不應出離。以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爲,乃言出離生起作爲,證無生無起無作無爲也。是知無生無起無作無爲,以名字而有。若不借假名 ,佛何以教化比丘?
此空與貪瞋癡亦複如是,空貪瞋癡,名出離諸煩惱也。故以有空故,說出離貪瞋癡諸煩惱。
【佛言童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莫不皆住于空之
中。】
佛即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貪瞋癡等乃至一切法,莫不皆住于空中。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者,諸法也。一切法皆歸畢竟空者,諸法實相也。
【文殊師利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若修行者。離貪瞋等而求于空。當知是
人未善修行不得名爲修行之者。何以故。貪瞋癡等一切煩惱即空故。】
文殊菩薩進一步白佛言,雖然如此,若修行者,離乎貪瞋癡而求于空,是人則 是有所得心,未名善修行者。何以故?因爲貪瞋癡一切煩惱,體皆虛妄,如幻非實即是空寂。無法纏縛,亦無法可離。既雲性空,即是不可得,既不可得,雲何可求
?故起心離貪瞋癡,是有所得心,起心求空,亦是有所得心。以有所得心而求,決定不得佛法。故古德雲,無人縛汝,不用求解。
【爾時世尊複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于…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