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P2

  ..续本文上一页假名无为

  。诸有为法,缘成无性,如幻如化,故无生无起无为。诸法以无性为性,无性能随缘,随缘成万法,万法缘成皆无性。是以一切有为法皆无性,皆如梦幻泡影,故说一切有为平等。无性即是无上佛菩提,故佛于无生无起无为境界得菩提。

  【时文殊师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无为者是何境界。佛言。童子。无为

  者非思量境界。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何以

  故。非思量境界中无有文字。无文字故。无所辩说。无所辩说故。绝诸

  言论。绝诸言论者。是佛境界也。】

  文殊菩萨问佛,无为是何境界?如果具足说,应是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是何境界?

  佛答言,空乃至无为,是非思量境界。文殊菩萨答言,非思量境界,即是佛境界。

  非思量境界,离心缘相;无有文字,离文字相;无所辩说绝诸言论,则离言语相。离心缘相文字相言语相,即是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境界,这便是佛境界也。

  【尔时世尊问文殊师利菩萨言。童子。诸佛境界当于何求。文殊师利菩萨

  言。世尊。诸佛境界。当于一切众生烦恼中求。所以者何。若正了知众

  生烦恼。即是诸佛境界故。此正了知众生烦恼。是佛境界。非是一切声

  闻辟支佛所行之处。】

  尔时世尊问文殊菩萨言,诸佛境界当于何求?意即空境界、无相境界、无愿境界、无作境界、无生无起无为境界,乃至一真法界,当于何求?

  文殊菩萨答言,当于一切众生烦恼中求。因为一切众生烦恼,是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无有分别,无所有不可得。所以当体即是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当体即是一真法界。所以若正了知一切众生烦恼无性无分别无所有,即是无上菩提,即是诸佛境界也。所谓烦恼无性即菩提,菩提任缘成烦恼。这种境界, 非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所行境界,以一切声闻辟支佛,偏空滞寂有住有着故。声闻辟支佛人,行于无常苦空。而佛境界彻达毕竟空,于毕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性,一切法如如,一切法无碍,一切法平等,一切法究竟寂灭。故非声闻辟支佛所行处。

  【尔时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童子。若佛境界即于一切众生烦恼中求

  者。诸佛境界有去来乎。文殊师利菩萨言。不也世尊。诸佛境界无来无

  去。】

  世尊语文殊菩萨言,一切众生烦恼是生灭法,生灭法有来有去。如果佛境界于一切众生烦恼中求,那么诸佛境界亦有生灭来去吗?

  文殊菩萨答言,诸佛境界无有生灭来去。因为一真法界为诸佛境界,一真法界无有分别,无有分别则不可得,不可得则是无性。若法无性,是无有其法。以法无所有故,所以无有生灭来去。空即无性,故空无生灭来去;无相即无性,故无相无生灭来去;无愿即无性,故无愿无生灭来去;无作即无性,故无作即无生灭来去; 无生无起无为即无性,故无生无起无为无有来去。是知诸佛境界,无有来去。

  【佛言童子。若诸佛境界无来无去者。云何而言若正了知众生烦恼。即是

  诸佛境界耶。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如诸佛境界无来无去。诸烦恼自

  性亦复如是无来无去。】

  世尊问言,若诸佛境界无来无去,如何言正了知众生烦恼,即是诸佛境界呢?众生烦恼,岂非生死来去吗?文殊菩萨答言,若正了知烦恼自性,亦复无来无去呀

  。

  文殊菩萨何故如是答?原来烦恼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如幻如化即无自性。所以一切众生烦恼,即是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是故亦无来无去。所以说烦恼即菩提,因为烦恼无性即菩提故。

  【佛言童子。何者是诸烦恼自性。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佛境界自性。

  即是诸烦恼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异诸烦恼自性者。如来则非平

  等正觉。以不异故。于一切法平等正觉说名如来。】

  佛问文殊言,何为诸烦恼自性?文殊菩萨答言,佛境界自性,即是烦恼自性。

  佛境界自性者,无性也。诸烦恼自性,亦无性也。故佛境界自性,即烦恼自性

  。无性即无分别,无分别则不二不异平等如如。平等如如,即一真法界性。如果佛境界自性异于烦恼自性,则有二有别非平等如如。若非平等如如,则不名佛证平等正觉。佛证平等正觉者,即证诸法如义也。

  【尔时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童子。汝能了知如来所住平等法不。文

  殊师利菩萨言。世尊。我已了知。佛言童子。何者是如来所住平等法。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一切凡夫。起贪瞋痴处。是如来所住平等法。】

  世尊复问文殊菩萨言,汝能了知如来所住平等法吗?文殊菩萨言,我已了知。

  佛所住平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云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定法者,法无自性也。无性能随缘,随缘成万法。万法任缘成,悉归于无性。无性随缘成万法者,一生万法也。一生万法者,实相诸法也。万法任缘悉无性者,万法归一也。万法归一者,诸法实相也。此法甚深,唯佛与佛方能究尽。文殊师利系佛再来,故对于此法已经了知。

  佛复问言,何者是如来所住平等法?文殊菩萨言,一切凡夫起贪瞋痴处,是如来所住平等法。

  我们已经知道,如来所住平等法,是无上菩提。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何以说一切凡夫起贪瞋痴处,是如来所住平等法昵?因为一切凡夫所起贪瞋痴,皆因缘所生法。因缘生法,便无自性。凡夫三毒烦恼既由无性随缘起,故凡夫起贪瞋痴处,即是如来所住平等法界。

  【佛言童子。云何一切凡夫起贪瞋痴处。是如来所住平等法。文殊师利菩

  萨言。世尊。一切凡夫于空无相无愿法中起贪瞋痴。是故一切凡夫起贪

  瞋痴处。即是如来所住平等法。】

  佛问言,何故一切凡夫起贪瞋痴处,是如来所住平等法?文殊菩萨答言,佛所住平等法,系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而一切凡夫即于空无相无愿法中,起贪瞋痴也。因为空无相无愿等,即是无自性。无性能随缘,故于其中起贪瞋痴也。

  【佛言童子。空岂是有法而言于中有贪瞋痴。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空

  是有。是故贪瞋痴亦是有。】

  佛言如此说来,空岂不是有法了吗?因为空是有法,于中方有贪瞋痴故。若空是无,于无中焉有贪瞋痴?文殊菩萨言,世尊!空是有法,贪瞋痴亦是有法。

  文殊菩萨为何如此作答?因为无性是谓空,而空非是断灭。如果有外为空,那便是断灭空。今无性为空,空无性故,则不碍有。有无性故,则不碍空。空不碍有 ,全空为有,有不碍空,全有即空。全空即有,非有外空,是谓真空。如果有外空 ,便是断灭空,是谓邪空。全有即空,非空外有,是谓妙有。如果空外有,便是定性有,是谓常边有。有是缘起,空是性空。缘起无性,当体即是性空。性空随缘,当体便是缘起。故性空不异缘起,缘起不异性空,性空即是缘起,缘起即是性空。是故空不异有,有不异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全空之有,有是幻有。幻有非实 ,非实即空,故空即全有之空。所以文殊菩萨言,空即是有,贪瞋痴亦是有。

  【佛言童子。空云何有。贪瞋痴复云何有。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空以

  言说故有。贪瞋痴。亦以言说故有。如佛说比丘。有无生无起无作无为

  。非诸行法。此无生无起无作无为。非诸行法。非不有。若不有者。则

  于生起作为诸行之法。应无出离。以有故言出离耳。此亦如是。若无有

  空。则于贪瞋痴无有出离。以有空故说离贪等诸烦恼耳。】

  佛问文殊菩萨,空为何是有?贪瞋痴为何是有?文殊菩萨答言,空以言语相文 字相故有,贪瞋痴以言语相文字相故有。

  一切法性,本来空寂,不可知不可见不可分别。以言语相文字相故,始可知可见可分别,言语相文字相即是有,故空以言语相文字相而有。然言语文字相是幻有 ,幻有者其性本空。故性空无以见,以幻有而见。幻有不自立,以性空而立。此即理不自见,以事而见其理。事不自成,因理而成其事。

  如佛说比丘下,是举例作证。例如佛曾语诸比丘言,凡是一切行法,皆是无常 ,故佛说诸行无常。而佛告诸比丘,无生无起无作无为,非常非无常,故无生无起无作无为不是行法。换句话说,生、起、作、为,皆当远离。如此说来,无生无起无作无为,岂非有法吗?因为有无生,佛始教比丘离乎生法,而证无生法;因为有无起无作无为,佛始教比丘离乎有起有作有为,证无起无作无为。若无有无生无起无作无为,则于生起作为诸法,不应出离。以有无生无起无作无为,乃言出离生起作为,证无生无起无作无为也。是知无生无起无作无为,以名字而有。若不借假名 ,佛何以教化比丘?

  此空与贪瞋痴亦复如是,空贪瞋痴,名出离诸烦恼也。故以有空故,说出离贪瞋痴诸烦恼。

  【佛言童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莫不皆住于空之

  中。】

  佛即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贪瞋痴等乃至一切法,莫不皆住于空中。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者,诸法也。一切法皆归毕竟空者,诸法实相也。

  【文殊师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修行者。离贪瞋等而求于空。当知是

  人未善修行不得名为修行之者。何以故。贪瞋痴等一切烦恼即空故。】

  文殊菩萨进一步白佛言,虽然如此,若修行者,离乎贪瞋痴而求于空,是人则 是有所得心,未名善修行者。何以故?因为贪瞋痴一切烦恼,体皆虚妄,如幻非实即是空寂。无法缠缚,亦无法可离。既云性空,即是不可得,既不可得,云何可求

  ?故起心离贪瞋痴,是有所得心,起心求空,亦是有所得心。以有所得心而求,决定不得佛法。故古德云,无人缚汝,不用求解。

  【尔时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童子汝于…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