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
前言
于大乘菩萨中,文殊师利智慧第一。手持利剑,驾乎师子,用表智慧之威猛。普贤菩萨常侍释迦牟尼佛之右,文殊菩萨常侍释迦牟尼佛之左,为菩萨众之首,德推第一,故经中每每特称文殊菩萨为法王子。
笔者素仰菩萨威德,故闻菩萨圣号,不觉肃然起敬。可说亦是撰释这部经的主要原因。可惜笔者愚痴凡夫,虽有其心而无其力,莫探菩萨圣意于万一。除深感惭愧外,尚冀菩萨垂慈加被。
这部经是菩提流志所译,还有一位菩提流支,与菩提流志不同。菩提流志是南天竺人,菩提流支是北天竺人。菩提流志于唐则天朝来到中国,菩提流支于魏永平之初来到中国,是不同的两个人。特别提出,请读者诸君注意。
释智谕于西莲净苑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奉诏译
释智谕撰释 释经题
【文殊师利所说】
文殊师利,或称满殊尸利,曼殊室利。文殊译为妙,师利有多译,或译为头,或译为德,或译为吉祥。所以有的经译文殊师利为妙德,有的经译为妙首,有的经译为普首,有的经译为濡首,有的经译为敬首,还有的经译为妙吉祥。
文殊师利菩萨表智慧,于菩萨中智慧第一。 此菩萨系龙种上尊王佛倒驾慈航
。文殊菩萨有大威神力,能破大执,斥小乘,降魔外,为世尊之左胁士。
这部不思议佛境界经,系文殊师利菩萨所说。
【不思议佛境界】
在心曰思,在口曰议。不思议者,法离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也。佛境界离一切相,离色相离非色相,离受相离非受相,离想相离非想相,离行相离非行相,离识相离非识相;离十二入相,离非十二入相;离十八界相,离非十八界相;乃至离一切法相,离非一切法相;一切皆离,此离之一念亦离,名不思议。
过尽德圆曰佛,自觉觉他觉满曰佛,十号具足曰佛。十号者,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自觉也。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他也。如此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之曰佛
。以上十号具足者,名之曰世尊。
佛境界者,诸法实相也。法华经云,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 究竟等。「如」者,权智照俗谛也。「是」者,实智照真谛也。权智照俗谛,事也
。实智照真谛,理也。而诸法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 ,理事双含也。理不自明,因事而明。事不自立,因理而立。如是理不碍事,事不碍理,复事事无碍,是佛境界。
余如大乘同性经所示如来十地,即佛境界。唯文繁不及详引,请参阅大乘同性经。
【经】
梵语修多罗,译曰綖(线)。有贯穿义,如以线贯花为鬘。今译契经,简称曰经。经者经线也,取以经贯纬之义。而经者,以理贯文也。契经者,上契佛理,下契生机,通生死于涅槃也。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奉诏译】
菩提流志,南天竺人,净行婆罗门种。十二岁从外道出家,后悟外道之非,始归佛门。
唐高宗时,远慕其名,于永淳二年,遣使迎来中国。武则天更加敬重,令住东洛福先寺,从事译经。译出佛境界经等十一部,连以后总共译经一百二十卷。
玄宗开元十二年,随驾居洛京长寿寺。至开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十一月四日,嘱诫弟子。十一月五日,令侍人散去,右胁安卧而卒。享年一百五十六岁。谥曰开元一切遍知三藏。
菩提流志于唐时来中国,故首曰唐。天竺即印度。三藏者,经律论。遍通经律论,曰三藏法师,简称三藏。奉帝命译经,故曰奉诏译。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
释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一千人菩萨十
千人俱。复有欲界诸天子色界诸天子及净居天子。并其眷属无量百千周
匝围绕。供养恭敬听佛说法。】
佛于双树间将取涅槃,阿难请问于佛,佛灭后结集经典时,经首置何文字?佛言经首应置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人在一起,说此经典。
此所谓证信序,以六种成就,成就此证信序。如是乃信成就,如是之法,信为佛所说。我闻乃闻成就,是阿难自称。意谓佛如是说,我如是闻,无有错误。
佛成道夜,阿难始生,何得闻佛四十九年所说经典?因为阿难因佛得闻持三昧 ,尽忆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如法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云,阿难闻佛授记已,实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亦识本愿。所以阿难能传佛法藏。世尊然灯,阿难传灯。
一时乃时成就,系佛说经之时。
佛乃说法之主,是主成就。或者有人疑云,此经乃文殊师利所说,何得称佛为说法之主?此有二意,一、法因佛弘,佛是法王法主。二、佛以二谛说法,无论菩萨说,弟子说,天说,化人说,只要不违二谛,都是佛说。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乃说法之处,六成就中是处成就。其国本名憍萨罗,为别于南方之憍萨罗国,故以舍卫城名其国。新译作室罗伐城,译为丰德。佛世时波斯匿王居此。给孤独长者,购园建精舍供佛。其园原为祇陀太子所有,给孤独长者以黄金布地买之。然园中之树无法以金布之,仍属祇陀太子所有。于是太子随喜功德,以树供佛,故名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一千人菩萨十千人俱,乃众成就。比丘有三义,即乞士、破恶、怖魔。乞士有二义,一、既出妻儿家,不事蓄积,理应乞食清净自活。二、为令众生舍悭贪,种福田行布施,故行乞食。破恶者,比丘出家,破杀盗淫恶口妄语绮语两舌等七支恶。怖魔亦有二义,一、比丘舍身命乞食清净自活,破七支恶自了生死,故令魔恐怖。二、比丘出家,佛眷属增盛,魔眷属损减,故令魔恐怖。「众」是僧众,亦名僧伽、僧祇、僧团。
菩提萨陲,简称曰菩萨。菩提译觉,萨陲译有情,所以菩萨译为觉有情。自既 觉悟,复觉悟众生,名觉有情。自觉者上求佛道,觉悟其它有情者,是下化众生,故上求下化之人,名为菩萨。
欲界有六天,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故称欲界诸天子。色界有十八天,梵众、梵辅、大梵、少光、无量光、光音、少净、无量净、遍净、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其中无想天系外道天,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五天,为净居天。如是等诸天子,皆来供养恭敬听佛说法。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童子。汝有辩才善能开演。汝今应为菩萨大
众宣扬妙法。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佛今令我说何等法。佛言
童子。汝今应说诸佛境界。】
称菩萨曰童子,因菩萨处佛因地,是法王之子,故称童子。佛令文殊宣说诸佛不思议境界。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佛境界者。非眼境界。非色境界。非耳境界。
非声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
触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无如是等差别境界。是乃名为诸佛境界
。】
世人所谓境界者,不外六根六尘。而佛境界者,非六根六尘。何以故?因为根尘是生灭法,变坏法。而佛境界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故六根六尘非佛境界。
同时眼鼻耳舌身意,各有差别相。色声香味触法,各有差别相。凡有差别相者 ,皆是虚妄法。何以故?以差别相者,依他起故。凡依他起者,皆虚妄法。而佛境界,是一真法界,于一真法界中,诸法性相常住,无如是等差别。故无如是等差别境界,乃名诸佛境界。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有欲入于佛境界者。以无所入而为方便乃能悟入
。】
何故以无所入为方便,乃能悟入佛境界?因为一真法界,犹若虚空。若谓其有 ,却无形无相。若有形相,何名虚空?若谓其无,却是横遍竖穷。若谓其无,请问何处不是虚空。在此种情形下,虚空无所入,亦无所出。若谓入虚空者,当是以虚空入虚空也。佛境界亦复如是,以无差别故,以无能所故,一真法界不入一真法界 ,佛境界不入佛境界。故以无所入为方便,而悟入佛境界。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于何等境界而得菩提。佛言童子
。我于空境界得菩提。诸见平等故。无相境界得菩提。诸相平等故。无
愿境界得菩提。三界平等故。无作境界得菩提。诸行平等故。童子。我
于无生无起无为境界得菩提。一切有为平等故。】
尔时文殊菩萨请问佛言,如来于何等境界而得菩提?换句话说,如来于何等境界成正等正觉?
佛言我于空境界得菩提,诸见平等故。因为一真法界无有分别,无能见所见。 于一真法界中,虽有知见,而心无所住,以心无所住故,所以是空境界,诸见平等
。如此诸法空性,即名菩提,是以佛于空境界得菩提。
于无相境界得菩提,诸相平等故。一真法界无有分别,无形无相。既无形相,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是佛境界。诸相平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即名菩提。以无住心契无相法,即证菩提。故佛于无相境界证菩提。
无愿境界得菩提,三界平等故。愿者愿求也,取着也,无愿则无愿求无取着。何以故?三界平等故。三界平等者,三界无界,等同空花。于中不可愿求,不可取着。三界无界,即是一真法界,即是菩提性,故佛于无愿境界得菩提。
无作境界得菩提,诸行平等故。一真法界无有分别,清净寂静平等不动,无有造作行。清净寂静平等不动,即是菩提,故佛于无作境界得菩提。
我于无生无起无为境界得菩提,一切有为平等故。无起即是无生,无生法忍亦 名无起法忍。无为即无生,所谓有为,有生住灭三相,无有生住灭三相,…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