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P4

  ..续本文上一页全断成佛。

  四住烦恼断,见思惑断,烦恼障断,心得解脱,则出三界得涅槃。无明住地烦恼断,名慧解脱,断所知障则证菩提。佛五住齐断,则证无上菩提,究竟涅槃。

  此五百比丘诸漏已尽,见思烦恼已断,心得解脱,已出三界,已证无漏,已得涅槃。此是四果阿罗汉也。

  八百诸天子,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初果人于四住烦恼中,见一处住地顿破,见惑顿除。永离三途恶障,不失人天之报,故曰远尘离垢。见一切法清净,故曰法眼净。此人已证初果,最多七番生死,即可永离欲界。

  七百诸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是大乘根机,发无上菩提心修无上佛道。论其位次,应在初住,以登初住名发心住。

  【尔时须菩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汝颇亦于声闻乘。而生信解。

  又以此乘法度众生不。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我于一切乘皆生信解。

  大德。我信解声闻乘。亦信解辟支佛乘。亦信解三藐三佛陀乘。】

  须菩提复白文殊菩萨言,汝于声闻乘亦生信解吗?亦以声闻乘法度众生否?文殊菩萨答言,我于一切乘皆生信解。我信解声闻乘,亦信解辟支佛乘,亦信解三藐三佛陀乘。

  三藐三佛陀,亦作三藐三菩提。译作正遍知或等正觉。不过三藐三佛陀是约人言,三藐三菩提是约法言。三藐三佛陀乘者,一佛乘也。

  文殊菩萨是一乘人,何故言信解一切乘呢?因为一乘者,一切乘皆归一乘。非是于一切乘外,另有一乘。此法只是一出一入而已。若论其出,则一乘出一切乘。若论其入,则一切乘皆入一乘。一真法界,法尔如是。如果一乘外有一切乘,一切乘外另有一乘,何得谓一真法界?当知于一真法界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诸法 实相,实相诸法。法本不二,所谓一乘,或一切乘者,唯是心造耳。一即一切,无分别而分别,一生万法也。一切即一,分别而无分别,万法归一也。是故文殊菩萨言,我于一切乘皆生信解。

  【须菩提言。大士。汝为是声闻。为是辟支佛。为是三藐三佛陀耶。文殊

  师利菩萨言。大德。我虽是声闻。然不从他闻。虽是辟支佛。而不舍大

  悲及无所畏。虽已成正等觉。而于一切所应作事未休息。】

  须菩提问言,汝是声闻?是辟支佛?抑是佛?

  经云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此问,即落入定法矣,的是声闻乘见也。

  我们说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是无分别而分别,无分别而分别是 理不碍事。一切即一是分别而无分别,分别而无分别是事不碍理。如是互摄互入,圆融无碍,重重无尽,则是事事无碍。这种圆融无碍重重无尽,便是一真法界。

  虽是声闻,然是自性所显,故曰不从他闻,此是事不碍理也。虽是辟支佛,而不舍大悲度化众生,入生死而无所畏,是理不碍事也。虽成正等觉,而于一切所应作事,未尝休息,是事事无碍,互摄互入重重无尽也。

  【须菩提又问言。大士。汝云何是声闻。答曰。我恒为一切众生说未闻法

  。是故我为声闻。】

  须菩提问,汝云何是声闻?

  所谓声闻者,师以音声说法,弟信受听闻。师弟缘合,无乖于法,谓之声闻。故文殊菩萨言,我恒为一切众生说未闻法,是故我为声闻。

  【又问言。汝云何是辟支佛。答曰。我能了知一切诸法皆从缘起。是故我

  为辟支佛。】

  须菩提问,汝云何是辟支佛?

  辟支佛者,重于义理。一切诸法皆从缘起,其理性皆空。不过辟支佛会理沉空 ,而菩萨行空不证,如此差别而已。以菩萨亦行空理故,所以文殊菩萨言,我为辟支佛。

  【又问言。汝云何是三藐三佛陀。答曰。我常恒觉一切诸法体相平等。是

  故我为三藐三佛陀。】

  须菩提又问,汝云何是三藐三佛陀?文殊菩萨答言,我常恒觉知一切诸法,体性和事相平等。

  一切诸法,性不碍相,相不碍性,性相圆融,曰性相平等;一切诸法,无决定体相,曰性相平等;一切诸法,无所有不可得,曰性相平等;一切诸法,相即无相 ,如万波之同一水,曰性相平等;一切诸法,互摄互入无有障碍,曰性相平等;一切诸法,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曰性相平等;一切诸法,无有高下,曰性相平等;一切诸法,一法界故,无增无减,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 异,不来不去,曰性相平等。如是平等,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文殊菩萨言,我常恒觉知一切诸法,如此体相平等,同佛知见,故我为三藐三佛陀。

  【尔时须菩提又问言。大士。汝决定住于何地。为住声闻地。为住辟支佛

  地为住佛地耶。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汝应知我决定住于一切诸地。】

  尔时须菩提复问言,汝决定住于何地?文殊菩萨言,我决定住于一切诸地。

  因为一切法无非佛法,佛地随缘现一切地,一切地无性同一佛地。佛地是一,众生以惑业因缘,现有一切地。一切地虚妄现而无自性,故同一佛地。以如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众生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既然众生本来是佛,何故成为众生?以惑业因缘,迷失本来,妄为众生耳。以如是因缘,文殊菩萨言,我决定住于一切诸地。

  【须菩提言。大士。汝可亦决定住凡夫地耶。答曰如是。何以故。一切诸

  法及以众生。其性即是决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决定住于凡

  夫地也。】

  须菩提问言,汝既住于一切诸地,难道汝亦住于凡夫地吗?文殊菩萨答言如是

  !因为凡夫地其性即是决定正位故。

  一切法及以众生,皆是缘起无性,体本虚妄。虚妄无性,即是决定正性。何以故?因为无性即是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而空无相无愿等,即是诸法正性

  。故文殊菩萨言,一切诸法及以众生,其性即是决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住于凡夫地也。

  【须菩提。又问言。若一切法及以众生。即是决定正位者。云何建立诸地

  差别。而言此是凡夫地。此是声闻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佛地耶。文

  殊师利菩萨言。大德。譬如世间以言说故。于虚空中建立十方。所谓此

  是东方。此是南方。乃至此是上方。此是下方。虽虚空无差别。而诸方

  有如是。如是种种差别。此亦如是。如来于一切决定正位中。以善方便

  立于诸地。所谓此是凡夫地。此是声闻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菩萨地

  。此是佛地。虽正位无差别。而诸地有别耳。】

  须菩提复问言,若一切法及以众生,即是决定正位,于此决定正位中,云何建立诸地差别呢?

  当知诸法无性即是正位,而无性能随缘,随缘而有诸地差别也。譬如虚空是一而无分别,然世间人以心量言说,建立十方虚空。谓此是东方虚空,此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方虚空。虽立十方虚空,而不碍虚空是一。虽然虚空是一,而不碍立十方虚空。一不碍多,是理借事显。多不碍一,是事因理成。理事圆融,一切无碍。佛以无碍智,于一说无量,于无量说一。于一说无量,是实智出方便智。于无量说一 ,是方便智合于实智。所以佛于一切法决定正位中,以善权方便故,立诸地差别。谓此凡夫地,声闻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乃至佛地。这种道理,即是性空缘起, 缘起性空,无分别而分别,分别而无分别也。

  【尔时须菩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汝已入正位耶。文殊师利菩

  萨言。大德。我虽已入亦复非入。】

  须菩提复白文殊菩萨言,大士!汝已入正位了吗?文殊菩萨答言,我虽已入正位,亦复非入。

  菩萨与声闻不同,声闻乘人,既入无漏,急取涅槃,不敢再入生死。菩萨行空不证,虽入无漏,而不取涅槃。大悲心切,为度众生故,还入生死。犹如船师,虽登彼岸,为渡人故,还来此岸,往返不停,无有休息。

  【须菩提言。大士。云何已入而非入乎。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应知。此

  是菩萨智慧善巧。我今为汝说一譬喻。诸有智人以譬喻得解。大德。如

  有射师其艺超绝。惟有一子特钟心爱。其人复有极重怨雠。耳不欲闻眼

  不欲。或时其子出外游行。在于远处路侧而立。父遥见之。谓是其怨

  执弓持箭控弦而射。箭既发已方知是子。其人巧捷疾走追箭。箭未至间

  还复收得。言射师者喻菩萨也。一子者喻众生也。怨家者喻烦恼也。言

  箭者。此则喻于圣智慧也。大德当知。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观一

  切法。无生正位大悲善巧故。故不于实际作证。而住声闻辟支佛地。誓

  将化度一切众生至佛地矣。】

  须菩提言,大士!云何已入而非入呢?文殊菩萨言,此是菩萨智慧善巧,非是声闻人所能知者。

  接着举譬喻说明。譬如射师,射师者,譬如菩萨。唯有一子,一子者众生也。菩萨视众生,爱如独子,悲心至切。复有极重怨仇,菩萨视烦恼贼如怨家也。耳不欲闻,目不欲见者,六根远离烦恼不染烦恼也。或时其子出外游行,在于远处路侧而立者,六道生死为佛法边外,故曰出外。生死路遥曰远处。不行八正道曰路侧。身心不得安隐,譬如立而无座。其父遥见谓是怨仇者,众生染于烦恼,以染烦恼故 ,名为众生。声闻乘人,畏于生死烦恼,而舍众生。菩萨不尔,愍念众生而欲救拔之。执弓持箭控弦而射者,譬喻菩萨具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犹若金刚,能破烦恼贼也。箭既发已,是譬喻烦恼障已破。方知是子,譬喻愍念众生,大悲心切,欲救众生而不舍也。箭未至间,还复收得者,菩萨为愍念众生故,不断烦恼障也。入生死救拔也。

  此是菩萨与声闻乘不同之处,声闻乘人,断烦恼障后,厌苦情深,舍众生而不顾,急取涅槃。不来三界,不入生死,此是小乘。菩萨不尔,菩萨大悲心切愍念众生,思欲度脱。故不断烦恼障,所谓留惑润生。留惑润生者,于烦恼中,留爱之一念,润生三界。若不如此,菩萨当与二乘无异也。待至金刚喻定以后,所知障与烦恼障…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