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P5

  ..续本文上一页,一时顿断。二障断,二我空,二死了,法身圆显。再由法起报,由报起化,倒驾慈航,化现十方,普度一切。此是菩萨智慧善巧,二乘所不能也。

  文殊菩萨言,大德当知,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妙智慧观一切,虽入无生正位,然以大悲善巧故,不于涅槃作证。实际者,涅槃也。而示现声闻辟支佛身,誓将化度一切众生成佛也。

  【尔时须菩提。又问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何等菩萨能行此行。文殊师

  利菩萨言。大德。若菩萨。示行于世而不为世法所染。现同世间不于诸

  法起见。虽为断一切众生烦恼。勤行精进而入于法界不见尽相。虽不住

  有为亦不得无为虽处生死如游园观。本愿未满故。不求速证无上涅槃。

  虽深知无我而恒化众生。虽观诸法自性。犹如虚空。而勤修功德净佛国

  土。虽入于法界见法平等。而为庄严佛身口意业故不舍精进。若诸菩萨

  。具如是行乃能行耳。】

  须菩提又问,何等菩萨能行此行?

  当知得无生法忍菩萨方能行此行也,得无生法忍菩萨,智慧圆明,权实无碍。 于一切法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性,虽证寂灭而不住涅槃,虽入生死而不滞生死。

  菩萨示行于世,是无性随缘,示现行于世间也。不为世法所染,是随缘不失性也。

  无性(即无生)随缘现同世间,然不于世间诸法起执着见。此是随缘而不染也

  。

  虽为断一切众生烦恼勤行精进入于法界,而不见尽相。菩萨心无所住度尽一切众生而无众生相也。四无量心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总说即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性也。

  虽不住有为,亦不得无为。无为非是有法,若有无为可得,则此无为应是有为

  。只为对有为法,假立无为名而已。今有为既是虚妄,则无为何有?当知无性能随缘,则离无为,随缘不失性,则离有为。故菩萨不住有为,亦不得无为。

  虽处生死,如游园观。菩萨如实知生死如幻,故虽处生死如游园观。其本愿誓度一切众生,故本愿未满,不求速证无上菩提。当知众生者,佛之法身也。何以故

  ?所谓众生者,五阴也。鸠摩罗什大师,译五阴为五众。心经云五阴皆空,五阴空则不生不灭,故五阴空即佛法身也。

  虽深知无我,是达无性也。而恒化众生,是遍随缘也。菩萨以此起波罗蜜行,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缘不变,深知无我也。不变随缘,恒化众生也。

  虽观诸法自性犹如虚空,而勤修功德净佛国土。诸法自性无性,故犹如虚空。而随缘勤修功德,净佛国土。自不为粗业谓之功,教他不为粗业谓之德。自不为粗业,复令他不为粗业,谓之净佛国土。

  虽入于法界,见法平等,而为庄严佛身口意业故,不舍精进。法界有十,为佛法界,及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鬼、畜生、地狱。除佛法界,大菩萨入九法界度众生,而如实知九法界同是一真法界。虽如实知一真法界,为度众生 故,不舍精进。庄严佛身口意业,即是度众生也。佛以相好光明度众生,是庄严身业。佛说法度众生,是庄严口业。佛以神通变化度众生,是庄严意业。

  若诸菩萨具如是行,乃能行耳。

  【尔时须菩提复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汝今说此菩萨所行。非诸世间

  所能信受。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我今为欲令诸众生永出世间。说诸菩

  萨了达世法出离之行。】

  须菩提言,大士!汝今说菩萨所行,系得无生法忍菩萨所行,非是其余一般世间所能信受者。须菩提的意思是说,一切世间只能信受世间法,无法信受波罗蜜法

  。

  文殊菩萨答言,我本不欲令诸世间,信受世间法。而是令诸世间出离世间,修波罗蜜行。故为说诸菩萨了达世间无常法,而令众生出离虚妄生死,登究竟彼岸也

  。

  【须菩提言。大士。何者是世法。云何名出离。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

  世间法者所谓五蕴。其五者何。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如是诸蕴。

  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

  须菩提问言,何者是世间法?云何为出离?文殊菩萨答言,世间法者,所谓五蕴。文殊菩萨先说明何为五蕴,然后再说云何出离。

  有三种世间,所谓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蕴世间。众生是世间正报相,国土是世间依报相,五蕴是世间依正二报的根本。故说五蕴,即是说一切世间法。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

  蕴是蕴聚义,谓此五法皆系多缘蕴聚所成。质碍名色,领纳称受,取相名想,造作名行,了别名识。此五法既是众缘和合而有,故体即虚妄。以虚妄故,现无常相。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皆无常相也。

  【是故此中无有世间亦无诸蕴及以如是言说名字。若得是解心则不散。心

  若不散则不染世法。若不染世法即是出离世间法也。复次大德。五蕴诸

  法。其性本空。性空则无二。无二则无我我所。无我我所则无所取着。

  无所取著者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以下说明云何出离。既然五蕴虚妄,于虚妄中无有世间,亦无诸蕴,其名字皆假立。若了解世间本空,无所有不可得,则心绝攀缘。心绝攀缘则不散驰,心不散驰,则不染世法。不染世法,名为出离世法也。

  再者,五蕴本空,性空则无二无分别,无二无分别则无我及我所,无我我所,则不以我取着我所。无所取着,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复次大德。五蕴法者。以因缘有。因缘有故则无有力。无力则无主。无

  主则无我我所。无我我所则无受取。无受取则无执竞。无执竞则无诤论

  。无诤论者是沙门法。沙门法者知一切法。如空中响。若能了知一切诸

  法如空中响。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再者,五蕴系因缘有,因缘有则无有力──无力者无自性也──无自性则无主 ,无主则无我我所,无我我所则无受者,无受者则无执着争竞,无执竞则无诤论,无诤论是沙门法。沙门法者,如空中响。空中响犹登山高呼,则有回响,此响虚妄不实。若知一切法虚妄不实如空中响者,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复次大德。此五蕴法同于法界。法界者则是非界。非界中。无眼界无色

  界无眼识界。无耳界无声界无耳识界。无鼻界无香界无鼻识界。无舌界

  无味界无舌识界。无身界无触界无身识界。无意界无法界无意识界。此

  中亦无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虚空界识界。亦无欲界色界无色界。亦无有为

  界无为界。我人众生寿者等。如是一切皆无所有。定不可得。若能入是

  平等深义。与无所入而共相应。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五蕴法同于法界,而法界非界。非界者,无界也。大般若经五七四,曼殊师利 分云,一切法空,说为法界,即此法界,说为菩提。法界菩提,俱离性相,由斯故说一切法空。五蕴皆空,空无有界,故曰无界。兹举例说明,犹东方虚空,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同一虚空,而虚空无分四方四维上下,故曰法界者则是非界。五蕴性空,亦复如是。

  五蕴法同于法界者,诸法无相也,以法界无界故。犹万波同于一水。诸法无相者,诸法实相也。以无相法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是实相。于实相中,诸法无界无分别,犹万波一水,水无分别也。是故无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无意界无法界无意识界;无地水火风空识界;无欲界无色界无无色界;无有为界与无为界;无我人众生寿者界等。如是一切界皆无所有不可得,是为平等义。能入是平等义者,即无所入,故曰与无所入而共相应。这便是出离世间法也。

  【说是法时会中比丘二百人。永尽诸漏心得解脱。各各脱身所着上衣。以

  奉文殊师利菩萨而作是言。若有众生得闻于此甚深妙法应生信受。若不

  生信欲求证悟终不可得。】

  文殊菩萨说是法时,二百比丘永尽诸漏心得解脱。各脱所着上衣奉上文殊菩萨 ,而作是言,如此甚深妙法,若不信而欲求证无上菩提者,终不可得也。

  【尔时长老须菩提语诸比丘言。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诸比丘言。大德。无

  得无证是沙门法。所以者何。若有所得心则动乱。若有所证则自矜负。

  动乱矜负堕于魔业。若有自言我得我证。当知则是增上慢人。】

  长老须菩提问此二百比丘言,汝何所得?以何为证?

  当知于毕竟空中,无有所得,无有所证。于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 ,无有所得无有所证。若谓有得有证,即违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起无为义。便是无得谓得,无证言证,是增上慢人。

  故诸比丘言,无得无证,方真是沙门。若心有所得,其心便随境动乱。若有所 证,便矜持自负。动乱矜负,便堕魔业。若有自言我得我证者,便是增上慢人。

  【佛言。诸比丘。汝等审知增上慢义不。诸比丘答言。世尊。如我意者。

  若有人言我能知苦。是不知苦相而言我知。我能断集证灭修道。是不知

  集灭道相。乃至而言我能修道应知此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苦相者即

  无生相。集灭道相。即无生相。无生相者即是非相。平等相是诸圣人。

  于一切法得解脱相。是中无有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如是等相而可得者

  。若有众生得闻如是一切诸法平等之义。而生惊怖。应知是为增上慢者

  。】

  佛问诸比丘言,汝等确实知道增上慢义否?诸比丘言,世尊!无苦集灭道,是真实义。因为苦相集相灭相道相,即是毕竟空,即是无生。以四谛相,缘生无性故

  。若有人言,我能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此人实是不知毕竟空无生义,而妄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此者便是增上慢人。

  所以者何?因为苦集灭道相,即是无生。无生相即是非相,即是平等相,以法若无生,即无分别即无高下故。悟此无生相平等相,便是诸圣人,于一切法获得解脱相。所以于无生平等中,无分于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如是无生平等相,无有可得者。

  若有众…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