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P5

  ..續本文上一頁,一時頓斷。二障斷,二我空,二死了,法身圓顯。再由法起報,由報起化,倒駕慈航,化現十方,普度一切。此是菩薩智慧善巧,二乘所不能也。

  文殊菩薩言,大德當知,菩薩摩诃薩,以般若波羅蜜妙智慧觀一切,雖入無生正位,然以大悲善巧故,不于涅槃作證。實際者,涅槃也。而示現聲聞辟支佛身,誓將化度一切衆生成佛也。

  【爾時須菩提。又問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何等菩薩能行此行。文殊師

  利菩薩言。大德。若菩薩。示行于世而不爲世法所染。現同世間不于諸

  法起見。雖爲斷一切衆生煩惱。勤行精進而入于法界不見盡相。雖不住

  有爲亦不得無爲雖處生死如遊園觀。本願未滿故。不求速證無上涅槃。

  雖深知無我而恒化衆生。雖觀諸法自性。猶如虛空。而勤修功德淨佛國

  土。雖入于法界見法平等。而爲莊嚴佛身口意業故不舍精進。若諸菩薩

  。具如是行乃能行耳。】

  須菩提又問,何等菩薩能行此行?

  當知得無生法忍菩薩方能行此行也,得無生法忍菩薩,智慧圓明,權實無礙。 于一切法無性能隨緣,隨緣不失性,雖證寂滅而不住涅槃,雖入生死而不滯生死。

  菩薩示行于世,是無性隨緣,示現行于世間也。不爲世法所染,是隨緣不失性也。

  無性(即無生)隨緣現同世間,然不于世間諸法起執著見。此是隨緣而不染也

  。

  雖爲斷一切衆生煩惱勤行精進入于法界,而不見盡相。菩薩心無所住度盡一切衆生而無衆生相也。四無量心雲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總說即無性能隨緣,隨緣不失性也。

  雖不住有爲,亦不得無爲。無爲非是有法,若有無爲可得,則此無爲應是有爲

  。只爲對有爲法,假立無爲名而已。今有爲既是虛妄,則無爲何有?當知無性能隨緣,則離無爲,隨緣不失性,則離有爲。故菩薩不住有爲,亦不得無爲。

  雖處生死,如遊園觀。菩薩如實知生死如幻,故雖處生死如遊園觀。其本願誓度一切衆生,故本願未滿,不求速證無上菩提。當知衆生者,佛之法身也。何以故

  ?所謂衆生者,五陰也。鸠摩羅什大師,譯五陰爲五衆。心經雲五陰皆空,五陰空則不生不滅,故五陰空即佛法身也。

  雖深知無我,是達無性也。而恒化衆生,是遍隨緣也。菩薩以此起波羅蜜行,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緣不變,深知無我也。不變隨緣,恒化衆生也。

  雖觀諸法自性猶如虛空,而勤修功德淨佛國土。諸法自性無性,故猶如虛空。而隨緣勤修功德,淨佛國土。自不爲粗業謂之功,教他不爲粗業謂之德。自不爲粗業,複令他不爲粗業,謂之淨佛國土。

  雖入于法界,見法平等,而爲莊嚴佛身口意業故,不舍精進。法界有十,爲佛法界,及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除佛法界,大菩薩入九法界度衆生,而如實知九法界同是一真法界。雖如實知一真法界,爲度衆生 故,不舍精進。莊嚴佛身口意業,即是度衆生也。佛以相好光明度衆生,是莊嚴身業。佛說法度衆生,是莊嚴口業。佛以神通變化度衆生,是莊嚴意業。

  若諸菩薩具如是行,乃能行耳。

  【爾時須菩提複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汝今說此菩薩所行。非諸世間

  所能信受。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今爲欲令諸衆生永出世間。說諸菩

  薩了達世法出離之行。】

  須菩提言,大士!汝今說菩薩所行,系得無生法忍菩薩所行,非是其余一般世間所能信受者。須菩提的意思是說,一切世間只能信受世間法,無法信受波羅蜜法

  。

  文殊菩薩答言,我本不欲令諸世間,信受世間法。而是令諸世間出離世間,修波羅蜜行。故爲說諸菩薩了達世間無常法,而令衆生出離虛妄生死,登究竟彼岸也

  。

  【須菩提言。大士。何者是世法。雲何名出離。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

  世間法者所謂五蘊。其五者何。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如是諸蘊。

  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化。】

  須菩提問言,何者是世間法?雲何爲出離?文殊菩薩答言,世間法者,所謂五蘊。文殊菩薩先說明何爲五蘊,然後再說雲何出離。

  有叁種世間,所謂衆生世間,國土世間,五蘊世間。衆生是世間正報相,國土是世間依報相,五蘊是世間依正二報的根本。故說五蘊,即是說一切世間法。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

  蘊是蘊聚義,謂此五法皆系多緣蘊聚所成。質礙名色,領納稱受,取相名想,造作名行,了別名識。此五法既是衆緣和合而有,故體即虛妄。以虛妄故,現無常相。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化,皆無常相也。

  【是故此中無有世間亦無諸蘊及以如是言說名字。若得是解心則不散。心

  若不散則不染世法。若不染世法即是出離世間法也。複次大德。五蘊諸

  法。其性本空。性空則無二。無二則無我我所。無我我所則無所取著。

  無所取著者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以下說明雲何出離。既然五蘊虛妄,于虛妄中無有世間,亦無諸蘊,其名字皆假立。若了解世間本空,無所有不可得,則心絕攀緣。心絕攀緣則不散馳,心不散馳,則不染世法。不染世法,名爲出離世法也。

  再者,五蘊本空,性空則無二無分別,無二無分別則無我及我所,無我我所,則不以我取著我所。無所取著,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複次大德。五蘊法者。以因緣有。因緣有故則無有力。無力則無主。無

  主則無我我所。無我我所則無受取。無受取則無執競。無執競則無诤論

  。無诤論者是沙門法。沙門法者知一切法。如空中響。若能了知一切諸

  法如空中響。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再者,五蘊系因緣有,因緣有則無有力──無力者無自性也──無自性則無主 ,無主則無我我所,無我我所則無受者,無受者則無執著爭競,無執競則無诤論,無诤論是沙門法。沙門法者,如空中響。空中響猶登山高呼,則有回響,此響虛妄不實。若知一切法虛妄不實如空中響者,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複次大德。此五蘊法同于法界。法界者則是非界。非界中。無眼界無色

  界無眼識界。無耳界無聲界無耳識界。無鼻界無香界無鼻識界。無舌界

  無味界無舌識界。無身界無觸界無身識界。無意界無法界無意識界。此

  中亦無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亦無欲界色界無色界。亦無有爲

  界無爲界。我人衆生壽者等。如是一切皆無所有。定不可得。若能入是

  平等深義。與無所入而共相應。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五蘊法同于法界,而法界非界。非界者,無界也。大般若經五七四,曼殊師利 分雲,一切法空,說爲法界,即此法界,說爲菩提。法界菩提,俱離性相,由斯故說一切法空。五蘊皆空,空無有界,故曰無界。茲舉例說明,猶東方虛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同一虛空,而虛空無分四方四維上下,故曰法界者則是非界。五蘊性空,亦複如是。

  五蘊法同于法界者,諸法無相也,以法界無界故。猶萬波同于一水。諸法無相者,諸法實相也。以無相法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即是實相。于實相中,諸法無界無分別,猶萬波一水,水無分別也。是故無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無意界無法界無意識界;無地水火風空識界;無欲界無色界無無色界;無有爲界與無爲界;無我人衆生壽者界等。如是一切界皆無所有不可得,是爲平等義。能入是平等義者,即無所入,故曰與無所入而共相應。這便是出離世間法也。

  【說是法時會中比丘二百人。永盡諸漏心得解脫。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

  奉文殊師利菩薩而作是言。若有衆生得聞于此甚深妙法應生信受。若不

  生信欲求證悟終不可得。】

  文殊菩薩說是法時,二百比丘永盡諸漏心得解脫。各脫所著上衣奉上文殊菩薩 ,而作是言,如此甚深妙法,若不信而欲求證無上菩提者,終不可得也。

  【爾時長老須菩提語諸比丘言。汝何所得以何爲證。諸比丘言。大德。無

  得無證是沙門法。所以者何。若有所得心則動亂。若有所證則自矜負。

  動亂矜負墮于魔業。若有自言我得我證。當知則是增上慢人。】

  長老須菩提問此二百比丘言,汝何所得?以何爲證?

  當知于畢竟空中,無有所得,無有所證。于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無爲 ,無有所得無有所證。若謂有得有證,即違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無爲義。便是無得謂得,無證言證,是增上慢人。

  故諸比丘言,無得無證,方真是沙門。若心有所得,其心便隨境動亂。若有所 證,便矜持自負。動亂矜負,便墮魔業。若有自言我得我證者,便是增上慢人。

  【佛言。諸比丘。汝等審知增上慢義不。諸比丘答言。世尊。如我意者。

  若有人言我能知苦。是不知苦相而言我知。我能斷集證滅修道。是不知

  集滅道相。乃至而言我能修道應知此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苦相者即

  無生相。集滅道相。即無生相。無生相者即是非相。平等相是諸聖人。

  于一切法得解脫相。是中無有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如是等相而可得者

  。若有衆生得聞如是一切諸法平等之義。而生驚怖。應知是爲增上慢者

  。】

  佛問諸比丘言,汝等確實知道增上慢義否?諸比丘言,世尊!無苦集滅道,是真實義。因爲苦相集相滅相道相,即是畢竟空,即是無生。以四谛相,緣生無性故

  。若有人言,我能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此人實是不知畢竟空無生義,而妄謂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此者便是增上慢人。

  所以者何?因爲苦集滅道相,即是無生。無生相即是非相,即是平等相,以法若無生,即無分別即無高下故。悟此無生相平等相,便是諸聖人,于一切法獲得解脫相。所以于無生平等中,無分于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如是無生平等相,無有可得者。

  若有衆…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