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P4

  ..續本文上一頁全斷成佛。

  四住煩惱斷,見思惑斷,煩惱障斷,心得解脫,則出叁界得涅槃。無明住地煩惱斷,名慧解脫,斷所知障則證菩提。佛五住齊斷,則證無上菩提,究竟涅槃。

  此五百比丘諸漏已盡,見思煩惱已斷,心得解脫,已出叁界,已證無漏,已得涅槃。此是四果阿羅漢也。

  八百諸天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初果人于四住煩惱中,見一處住地頓破,見惑頓除。永離叁途惡障,不失人天之報,故曰遠塵離垢。見一切法清淨,故曰法眼淨。此人已證初果,最多七番生死,即可永離欲界。

  七百諸天子,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此是大乘根機,發無上菩提心修無上佛道。論其位次,應在初住,以登初住名發心住。

  【爾時須菩提複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汝頗亦于聲聞乘。而生信解。

  又以此乘法度衆生不。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于一切乘皆生信解。

  大德。我信解聲聞乘。亦信解辟支佛乘。亦信解叁藐叁佛陀乘。】

  須菩提複白文殊菩薩言,汝于聲聞乘亦生信解嗎?亦以聲聞乘法度衆生否?文殊菩薩答言,我于一切乘皆生信解。我信解聲聞乘,亦信解辟支佛乘,亦信解叁藐叁佛陀乘。

  叁藐叁佛陀,亦作叁藐叁菩提。譯作正遍知或等正覺。不過叁藐叁佛陀是約人言,叁藐叁菩提是約法言。叁藐叁佛陀乘者,一佛乘也。

  文殊菩薩是一乘人,何故言信解一切乘呢?因爲一乘者,一切乘皆歸一乘。非是于一切乘外,另有一乘。此法只是一出一入而已。若論其出,則一乘出一切乘。若論其入,則一切乘皆入一乘。一真法界,法爾如是。如果一乘外有一切乘,一切乘外另有一乘,何得謂一真法界?當知于一真法界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法 實相,實相諸法。法本不二,所謂一乘,或一切乘者,唯是心造耳。一即一切,無分別而分別,一生萬法也。一切即一,分別而無分別,萬法歸一也。是故文殊菩薩言,我于一切乘皆生信解。

  【須菩提言。大士。汝爲是聲聞。爲是辟支佛。爲是叁藐叁佛陀耶。文殊

  師利菩薩言。大德。我雖是聲聞。然不從他聞。雖是辟支佛。而不舍大

  悲及無所畏。雖已成正等覺。而于一切所應作事未休息。】

  須菩提問言,汝是聲聞?是辟支佛?抑是佛?

  經雲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此問,即落入定法矣,的是聲聞乘見也。

  我們說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是無分別而分別,無分別而分別是 理不礙事。一切即一是分別而無分別,分別而無分別是事不礙理。如是互攝互入,圓融無礙,重重無盡,則是事事無礙。這種圓融無礙重重無盡,便是一真法界。

  雖是聲聞,然是自性所顯,故曰不從他聞,此是事不礙理也。雖是辟支佛,而不舍大悲度化衆生,入生死而無所畏,是理不礙事也。雖成正等覺,而于一切所應作事,未嘗休息,是事事無礙,互攝互入重重無盡也。

  【須菩提又問言。大士。汝雲何是聲聞。答曰。我恒爲一切衆生說未聞法

  。是故我爲聲聞。】

  須菩提問,汝雲何是聲聞?

  所謂聲聞者,師以音聲說法,弟信受聽聞。師弟緣合,無乖于法,謂之聲聞。故文殊菩薩言,我恒爲一切衆生說未聞法,是故我爲聲聞。

  【又問言。汝雲何是辟支佛。答曰。我能了知一切諸法皆從緣起。是故我

  爲辟支佛。】

  須菩提問,汝雲何是辟支佛?

  辟支佛者,重于義理。一切諸法皆從緣起,其理性皆空。不過辟支佛會理沈空 ,而菩薩行空不證,如此差別而已。以菩薩亦行空理故,所以文殊菩薩言,我爲辟支佛。

  【又問言。汝雲何是叁藐叁佛陀。答曰。我常恒覺一切諸法體相平等。是

  故我爲叁藐叁佛陀。】

  須菩提又問,汝雲何是叁藐叁佛陀?文殊菩薩答言,我常恒覺知一切諸法,體性和事相平等。

  一切諸法,性不礙相,相不礙性,性相圓融,曰性相平等;一切諸法,無決定體相,曰性相平等;一切諸法,無所有不可得,曰性相平等;一切諸法,相即無相 ,如萬波之同一水,曰性相平等;一切諸法,互攝互入無有障礙,曰性相平等;一切諸法,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無爲,曰性相平等;一切諸法,無有高下,曰性相平等;一切諸法,一法界故,無增無減,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 異,不來不去,曰性相平等。如是平等,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文殊菩薩言,我常恒覺知一切諸法,如此體相平等,同佛知見,故我爲叁藐叁佛陀。

  【爾時須菩提又問言。大士。汝決定住于何地。爲住聲聞地。爲住辟支佛

  地爲住佛地耶。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汝應知我決定住于一切諸地。】

  爾時須菩提複問言,汝決定住于何地?文殊菩薩言,我決定住于一切諸地。

  因爲一切法無非佛法,佛地隨緣現一切地,一切地無性同一佛地。佛地是一,衆生以惑業因緣,現有一切地。一切地虛妄現而無自性,故同一佛地。以如是故,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衆生未成佛時本是佛,已成佛後還是佛。既然衆生本來是佛,何故成爲衆生?以惑業因緣,迷失本來,妄爲衆生耳。以如是因緣,文殊菩薩言,我決定住于一切諸地。

  【須菩提言。大士。汝可亦決定住凡夫地耶。答曰如是。何以故。一切諸

  法及以衆生。其性即是決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決定住于凡

  夫地也。】

  須菩提問言,汝既住于一切諸地,難道汝亦住于凡夫地嗎?文殊菩薩答言如是

  !因爲凡夫地其性即是決定正位故。

  一切法及以衆生,皆是緣起無性,體本虛妄。虛妄無性,即是決定正性。何以故?因爲無性即是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無爲,而空無相無願等,即是諸法正性

  。故文殊菩薩言,一切諸法及以衆生,其性即是決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住于凡夫地也。

  【須菩提。又問言。若一切法及以衆生。即是決定正位者。雲何建立諸地

  差別。而言此是凡夫地。此是聲聞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佛地耶。文

  殊師利菩薩言。大德。譬如世間以言說故。于虛空中建立十方。所謂此

  是東方。此是南方。乃至此是上方。此是下方。雖虛空無差別。而諸方

  有如是。如是種種差別。此亦如是。如來于一切決定正位中。以善方便

  立于諸地。所謂此是凡夫地。此是聲聞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菩薩地

  。此是佛地。雖正位無差別。而諸地有別耳。】

  須菩提複問言,若一切法及以衆生,即是決定正位,于此決定正位中,雲何建立諸地差別呢?

  當知諸法無性即是正位,而無性能隨緣,隨緣而有諸地差別也。譬如虛空是一而無分別,然世間人以心量言說,建立十方虛空。謂此是東方虛空,此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方虛空。雖立十方虛空,而不礙虛空是一。雖然虛空是一,而不礙立十方虛空。一不礙多,是理借事顯。多不礙一,是事因理成。理事圓融,一切無礙。佛以無礙智,于一說無量,于無量說一。于一說無量,是實智出方便智。于無量說一 ,是方便智合于實智。所以佛于一切法決定正位中,以善權方便故,立諸地差別。謂此凡夫地,聲聞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乃至佛地。這種道理,即是性空緣起, 緣起性空,無分別而分別,分別而無分別也。

  【爾時須菩提。複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汝已入正位耶。文殊師利菩

  薩言。大德。我雖已入亦複非入。】

  須菩提複白文殊菩薩言,大士!汝已入正位了嗎?文殊菩薩答言,我雖已入正位,亦複非入。

  菩薩與聲聞不同,聲聞乘人,既入無漏,急取涅槃,不敢再入生死。菩薩行空不證,雖入無漏,而不取涅槃。大悲心切,爲度衆生故,還入生死。猶如船師,雖登彼岸,爲渡人故,還來此岸,往返不停,無有休息。

  【須菩提言。大士。雲何已入而非入乎。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應知。此

  是菩薩智慧善巧。我今爲汝說一譬喻。諸有智人以譬喻得解。大德。如

  有射師其藝超絕。惟有一子特鍾心愛。其人複有極重怨雠。耳不欲聞眼

  不欲。或時其子出外遊行。在于遠處路側而立。父遙見之。謂是其怨

  執弓持箭控弦而射。箭既發已方知是子。其人巧捷疾走追箭。箭未至間

  還複收得。言射師者喻菩薩也。一子者喻衆生也。怨家者喻煩惱也。言

  箭者。此則喻于聖智慧也。大德當知。菩薩摩诃薩。以般若波羅蜜觀一

  切法。無生正位大悲善巧故。故不于實際作證。而住聲聞辟支佛地。誓

  將化度一切衆生至佛地矣。】

  須菩提言,大士!雲何已入而非入呢?文殊菩薩言,此是菩薩智慧善巧,非是聲聞人所能知者。

  接著舉譬喻說明。譬如射師,射師者,譬如菩薩。唯有一子,一子者衆生也。菩薩視衆生,愛如獨子,悲心至切。複有極重怨仇,菩薩視煩惱賊如怨家也。耳不欲聞,目不欲見者,六根遠離煩惱不染煩惱也。或時其子出外遊行,在于遠處路側而立者,六道生死爲佛法邊外,故曰出外。生死路遙曰遠處。不行八正道曰路側。身心不得安隱,譬如立而無座。其父遙見謂是怨仇者,衆生染于煩惱,以染煩惱故 ,名爲衆生。聲聞乘人,畏于生死煩惱,而舍衆生。菩薩不爾,愍念衆生而欲救拔之。執弓持箭控弦而射者,譬喻菩薩具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猶若金剛,能破煩惱賊也。箭既發已,是譬喻煩惱障已破。方知是子,譬喻愍念衆生,大悲心切,欲救衆生而不舍也。箭未至間,還複收得者,菩薩爲愍念衆生故,不斷煩惱障也。入生死救拔也。

  此是菩薩與聲聞乘不同之處,聲聞乘人,斷煩惱障後,厭苦情深,舍衆生而不顧,急取涅槃。不來叁界,不入生死,此是小乘。菩薩不爾,菩薩大悲心切愍念衆生,思欲度脫。故不斷煩惱障,所謂留惑潤生。留惑潤生者,于煩惱中,留愛之一念,潤生叁界。若不如此,菩薩當與二乘無異也。待至金剛喻定以後,所知障與煩惱障…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