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土,欲留娑婆度衆生。」似此輩人,即是無慧方便也。彼不知汝無無生慧未斷煩惱,衆生亦無無生慧未斷煩惱,若汝能度衆生,衆生當亦能度汝。若具縛衆生皆能自度,何須佛度衆生?故無慧方便謂之縛也。
有無生慧已斷煩惱,此時起大悲度衆生,即非愛見大悲,是謂之解也。
【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衆生。于空無相無作
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
佛土成就衆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
解。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衆德本。
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
植衆德本。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衆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 ,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
諸法實相,隨緣而無性,有即是空。實相諸法,無性而隨緣,空即是有。菩薩如實知之,行空不證,入有不著,是爲大方便。若無此方便,行空即證是爲二乘,入有即著是爲凡夫,皆是無方便也。二乘人遇空急證,不敢入有度衆生,既取涅槃空,複著生死有,雖證無漏慧,但無勝方便,故稱無方便慧。
若菩薩以愛見心取空著有莊嚴佛土,莊嚴佛土者,修于佛道也。乃至以此愛見心成就衆生。這種人以愛見心于空無相無作叁叁昧中而自調伏,便生執著,故名無方便慧縛。聲聞人亦證叁叁昧,但于中取著。
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衆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若菩薩不以愛見心分別執著,修于佛道度化衆生,于叁叁昧中,以平等心而解脫,度化衆生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衆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
此是言新學菩薩,未證無生慧,猶具貪瞋癡等諸煩惱,以此愛見心,修于佛道度化衆生欲植衆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
何名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衆德本,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菩薩已具無生慧,已斷諸煩惱,而植衆德本,求無上菩提,度一切衆生,是名有慧方便解也。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複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爲
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複觀身身不
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爲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
名方便。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複不住不調
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觀諸法,無性能任緣,隨緣現諸法。法既隨緣現,便無有自性。
又複觀身是因緣假現,所現無常苦空非我,同于幻化,是名爲慧。慧者知身如幻性空也。雖身有疾,常在生死救度衆生,饒益一切衆生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又複觀身因緣幻現,假而不實,故是無常苦空無我,無常苦空無我即是病。所以身不離病,病不離身。然而此病此身,皆緣起幻現,無有實體。既無實體,故無始無生,無終無滅。無生則非新,無滅則非故,是名爲慧也。
設身有疾,而不舍度衆生,不取涅槃永滅,是名方便也。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于調伏之中,若住調伏之中,便是沈空滯寂取證涅槃。亦不住不調伏心,若住不調伏心,便是生死凡夫。落生死凡夫便是愚人,如果沈空滯寂,便是聲聞法。
【是故菩薩不當住于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在于生死不爲汙
行。住于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
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降衆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
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
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衆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樂
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叁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
于空而植衆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衆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
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
蜜而遍知衆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
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于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禅定解脫叁昧而不隨禅
生。是菩薩行。】
是故菩薩不當住于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
不住凡夫法,不住聲聞法,是菩薩行也。
在于生死不爲汙行,住于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
入生死而不爲生死所染,證涅槃而不住于空寂,是菩薩行也。
非凡夫行,非聖人行,是菩薩行。
凡夫行則住生死,聖人行則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菩薩行也。
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
菩薩已證實相,于實相中一切法無分別,無垢無淨,是菩薩行也。
雖過魔行,而現降衆魔,是菩薩行。
菩薩已過魔境,其行不感魔擾。爲度衆生故,示現有魔而降伏之。
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
一切智者佛智也,二乘人求佛智,于中途取證,是非時求,菩薩行志求無上菩提,無中途非時之求。
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
不入正位者,爲度衆生不永取滅度也。雖入無生法忍,而不永取滅度,是菩薩行。
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
觀十二緣起,破除一切邪見。菩薩雖觀十二緣起破除一切邪見,然起大悲心,入諸邪見度衆生也。
雖攝一切衆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
雖以四攝法攝一切衆生向道,然于諸衆生無愛著心,是菩薩行也。
雖樂遠離,而不以身心盡,是菩薩行。
雖樂遠離生死,然不如聲聞乘人灰身滅智,永入無爲也。
雖行叁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
雖示現生于叁界度衆生,但不失無生法性,是菩薩行也。此所謂隨緣不失性也
。
雖行于空,而植衆德本是菩薩行。
雖已證入空叁昧,而植衆德本度衆生也。
雖行無相,而度衆生,是菩薩行。
雖已證入無相叁昧,而度衆生。換句話說,度盡無量無數無邊衆生,而無衆生相也。
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
雖已證無作叁昧,而現受叁界身,是菩薩行。以上是言菩薩雖證叁叁昧,但仍不舍衆生而廣行化度。
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起一切善行者,起菩提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衆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
行六波羅蜜者,叁輪體空也。雖行叁輪體空,而以權智知一切衆生心心所法。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
六通中有漏盡通,漏盡通不生叁界,取滅盡定。行菩薩行者,不盡于漏,不取滅盡,還生叁界也。
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于梵世,是菩薩行。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又名四梵行。梵世者,色界天與無色界天也。經雲,修慈極遠生遍淨(遍淨天系四禅)修悲極遠生空處,修喜極遠生識處,修舍極遠生無所有。若依毗昙則謂,喜無量心在初二禅,余叁無量心,均在四禅。菩薩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于梵世。
雖行禅定解脫叁昧,而不隨禅生,是菩薩行。
羅什大師雲,禅者四禅也,定者四空定也,解脫者八解脫也,叁昧者空無相無作也。菩薩雖行禅定,而不生于上二界。雖行八解脫,而不生于叁界外。雖行空無相無作,而不舍度衆生。
【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進
。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
衆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
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
行。】
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
聲聞人于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于是求離叁界
。菩薩不爾,雖觀四念處,然爲度衆生故,不永離身受心法。
雖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進,是菩薩行。
聲聞乘爲取涅槃,而行四正勤,一旦成就,便舍四正勤入于無爲。菩薩不爾,爲度衆生故,不舍身心精進。
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
菩薩已得自在神通,爲示修叁十七道品,仍修行四如意足。此言菩薩雖已證深 ,爲度衆生故,仍示現行淺也。
雖行五根,而分別衆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
五根者,信進念定慧也。菩薩雖已具五根,然不舍度衆生,而分別衆生諸根利鈍。
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
菩薩雖示現行聲聞乘法,而實在志求無上佛乘。
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
雖示同聲聞,修于七覺分,而實不同聲聞,其志在于無上佛慧。
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
雖示同聲聞,修八聖道,然與聲聞不同。聲聞人修八聖道,證有余涅槃,而菩薩修八聖道,則證無上菩提。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于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
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舍佛法。是菩薩
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爲現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
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于*輪入于涅槃而不
舍于菩薩之道。是菩薩行。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衆。其中八千天子
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于寂滅,是菩薩行。
止者止于寂,觀者觀諸法如幻。若觀諸法如幻,乃能…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