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土,欲留娑婆度众生。」似此辈人,即是无慧方便也。彼不知汝无无生慧未断烦恼,众生亦无无生慧未断烦恼,若汝能度众生,众生当亦能度汝。若具缚众生皆能自度,何须佛度众生?故无慧方便谓之缚也。
有无生慧已断烦恼,此时起大悲度众生,即非爱见大悲,是谓之解也。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
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
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
解。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
是名无慧方便缚。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
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 ,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
诸法实相,随缘而无性,有即是空。实相诸法,无性而随缘,空即是有。菩萨如实知之,行空不证,入有不着,是为大方便。若无此方便,行空即证是为二乘,入有即着是为凡夫,皆是无方便也。二乘人遇空急证,不敢入有度众生,既取涅槃空,复着生死有,虽证无漏慧,但无胜方便,故称无方便慧。
若菩萨以爱见心取空着有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者,修于佛道也。乃至以此爱见心成就众生。这种人以爱见心于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中而自调伏,便生执着,故名无方便慧缚。声闻人亦证三三昧,但于中取着。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若菩萨不以爱见心分别执着,修于佛道度化众生,于三三昧中,以平等心而解脱,度化众生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此是言新学菩萨,未证无生慧,犹具贪瞋痴等诸烦恼,以此爱见心,修于佛道度化众生欲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何名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菩萨已具无生慧,已断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求无上菩提,度一切众生,是名有慧方便解也。
【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
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又复观身身不
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
名方便。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
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观诸法,无性能任缘,随缘现诸法。法既随缘现,便无有自性。
又复观身是因缘假现,所现无常苦空非我,同于幻化,是名为慧。慧者知身如幻性空也。虽身有疾,常在生死救度众生,饶益一切众生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又复观身因缘幻现,假而不实,故是无常苦空无我,无常苦空无我即是病。所以身不离病,病不离身。然而此病此身,皆缘起幻现,无有实体。既无实体,故无始无生,无终无灭。无生则非新,无灭则非故,是名为慧也。
设身有疾,而不舍度众生,不取涅槃永灭,是名方便也。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于调伏之中,若住调伏之中,便是沉空滞寂取证涅槃。亦不住不调伏心,若住不调伏心,便是生死凡夫。落生死凡夫便是愚人,如果沉空滞寂,便是声闻法。
【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污
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
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
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
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乐
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
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
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
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
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
生。是菩萨行。】
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不住凡夫法,不住声闻法,是菩萨行也。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
入生死而不为生死所染,证涅槃而不住于空寂,是菩萨行也。
非凡夫行,非圣人行,是菩萨行。
凡夫行则住生死,圣人行则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菩萨行也。
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菩萨已证实相,于实相中一切法无分别,无垢无净,是菩萨行也。
虽过魔行,而现降众魔,是菩萨行。
菩萨已过魔境,其行不感魔扰。为度众生故,示现有魔而降伏之。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
一切智者佛智也,二乘人求佛智,于中途取证,是非时求,菩萨行志求无上菩提,无中途非时之求。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
不入正位者,为度众生不永取灭度也。虽入无生法忍,而不永取灭度,是菩萨行。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
观十二缘起,破除一切邪见。菩萨虽观十二缘起破除一切邪见,然起大悲心,入诸邪见度众生也。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
虽以四摄法摄一切众生向道,然于诸众生无爱着心,是菩萨行也。
虽乐远离,而不以身心尽,是菩萨行。
虽乐远离生死,然不如声闻乘人灰身灭智,永入无为也。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
虽示现生于三界度众生,但不失无生法性,是菩萨行也。此所谓随缘不失性也
。
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
虽已证入空三昧,而植众德本度众生也。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
虽已证入无相三昧,而度众生。换句话说,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无众生相也。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虽已证无作三昧,而现受三界身,是菩萨行。以上是言菩萨虽证三三昧,但仍不舍众生而广行化度。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起一切善行者,起菩提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
行六波罗蜜者,三轮体空也。虽行三轮体空,而以权智知一切众生心心所法。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
六通中有漏尽通,漏尽通不生三界,取灭尽定。行菩萨行者,不尽于漏,不取灭尽,还生三界也。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又名四梵行。梵世者,色界天与无色界天也。经云,修慈极远生遍净(遍净天系四禅)修悲极远生空处,修喜极远生识处,修舍极远生无所有。若依毗昙则谓,喜无量心在初二禅,余三无量心,均在四禅。菩萨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罗什大师云,禅者四禅也,定者四空定也,解脱者八解脱也,三昧者空无相无作也。菩萨虽行禅定,而不生于上二界。虽行八解脱,而不生于三界外。虽行空无相无作,而不舍度众生。
【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
。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
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
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
行。】
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
声闻人于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于是求离三界
。菩萨不尔,虽观四念处,然为度众生故,不永离身受心法。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声闻乘为取涅槃,而行四正勤,一旦成就,便舍四正勤入于无为。菩萨不尔,为度众生故,不舍身心精进。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菩萨已得自在神通,为示修三十七道品,仍修行四如意足。此言菩萨虽已证深 ,为度众生故,仍示现行浅也。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五根者,信进念定慧也。菩萨虽已具五根,然不舍度众生,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
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
菩萨虽示现行声闻乘法,而实在志求无上佛乘。
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
虽示同声闻,修于七觉分,而实不同声闻,其志在于无上佛慧。
虽行八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
虽示同声闻,修八圣道,然与声闻不同。声闻人修八圣道,证有余涅槃,而菩萨修八圣道,则证无上菩提。
【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
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
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
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轮入于涅槃而不
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
止者止于寂,观者观诸法如幻。若观诸法如幻,乃能…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