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中▪P4

  ..續本文上一頁止于寂也。止是其體,觀是其用,由體方能起用,故止于寂方能觀法如幻也。菩薩雖證法性寂滅,雖觀衆生如幻,然興大悲心度如幻衆生,而不畢竟墮于寂滅也。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

  菩薩雖以證入無生法忍,然猶上求佛法下化衆生,修因致果,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此言菩薩雖證無上佛道,然猶往來生死普度群迷,無量劫來無有休息也。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舍佛法,是菩薩行。

  菩薩爲度衆生,雖權現小乘身,而實不舍佛法,趣于無上菩提。

  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爲現其身,是菩薩行。

  諸法究竟淨相者,法身也。隨所應現身者,化身也。菩薩雖證法身,然以大悲爲懷,化現世間。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

  雖已入常寂光土,而猶現清淨報土度化有緣,是菩薩行也。

  雖得佛道轉于*輪,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得佛道者,菩提樹下成正覺也。轉*輪者,說法度衆生也。入涅槃者,化緣既畢取滅也。不舍菩薩道者,不舍度衆生也。例如世尊,菩提樹下成道,鹿野苑轉*輪,雙樹間取滅。雖然示現滅度,其化度十方無有休息。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衆中,八千天子皆發無上菩提心。

  不思議品第六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衆當于何坐

  。長者維摩诘知其意。語舍利弗言。雲何仁者。爲法來耶求床座耶。舍

  利弗言。我爲法來非爲床座。】

  舍利弗忽作是念,室無床座,大衆當于何坐?維摩诘即知其意問言,汝爲法來耶?抑爲求床座來?舍利弗答言,我爲法來。

  【維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夫求法者。非有

  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

  法者空無相,故求法者貪軀命。軀命者業報身,業報身有疲倦,聲聞人未證法身,故有疲倦需要床座,法身大士何需床座?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及叁界身,皆業報身非法身。故求法者,不依陰界入叁界而求也。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夫求法者。無見苦

  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

  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

  無相之法,須以無住心契合。叁寶者,法性也,心無所住方能契合,故應不著佛法僧衆而求也。

  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苦由集生,無集則無苦,故苦無自性。集者因緣有,因緣有則無自性,故集亦無自性。苦無自性體即是滅,故不須更滅。是故修道亦是假設。如海意菩薩所問經雲,諸法不生是苦智,諸法平等是集智,諸法盡意是滅智,諸法無爲是道智。然聲聞乘人著四谛求,故受譏呵。

  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一切法因緣而有,若無因緣則無有法。既然法屬因緣,則無自性,法無自性則空,無所有不可得。故衆生分別法,只是分別名字而無實義。若執文字言說有實義者,純系顛倒妄執,有名無實便成戲論。

  四谛者,緣起性空,僅是假名而無實義。聲聞人執實而求,故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于

  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于法是則行處非求法

  也。法無取舍。若取舍法是則取舍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

  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

  若住于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

  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爲。若行有爲是求有爲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

  。若求法者。于一切法應無所求。說是語時。五百天子于諸法中得法眼

  淨。】

  此下正顯法性,一切法以無性爲性,以無性故,所以本來寂滅、無染、無行處

  、無取舍、無處所、無相、不可住、不可見聞覺知、名無爲。故法性如,此不可以有所得心求,若以有所得心求,便成戲論非求法也。

  若以生滅心求,是求生滅,非求法也。若以染著心求,是則染著,非求法也。若著行處求,是則行處,非求法也。若著取舍求,是則取舍,非求法也。若著處所求,是求處所,非求法也。若取相求,是則取相,非求法也。若心有所住求,是則住法,非求法也。見聞覺知,是例六根而分,在眼曰見,在耳曰聞,鼻舌身名覺, 意根屬知。此皆六根取著六塵,非求法也。法性空,無所有不可得,故非有爲,以性空法,無生住滅叁相故。若求有爲,非求法也。

  所以舍利弗,求法者,應于一切法無所求。雲何于一切法無所求?以無住心契不可得法也。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于諸法中得法眼淨。

  尋經義可知,五百天子所得法眼淨,系大乘法眼淨,非小乘法眼淨。大乘法眼淨見中道,小乘法眼淨見無漏。大乘法眼淨在初地,小乘法眼淨在初果。

  【爾時長者維摩诘問文殊師利。仁者。遊于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

  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叁十六恒河

  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

  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于是長者維摩诘。現神通力

  。實時彼佛遣叁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诘室。諸菩薩大弟子

  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叁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

  。于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爾時維摩诘問文殊菩薩,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師子座?當知非是維摩诘不知,其所以問文殊菩薩者,欲令大衆生敬信心耳。

  由旬裏數名,有雲叁十裏四十裏六十裏不等。可能古印度非以丈量而得,系因事約算而得之裏數,故其數不能一致也。

  維摩诘向須彌燈王佛處,借叁萬二千師子座。每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維摩诘之室,悉皆包容,無所妨礙。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窄)。

  

  【爾時維摩诘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

  座像。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爲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

  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爾時諸大菩薩,各以神通力升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爾時維摩诘語舍利弗。就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

  。維摩诘言。唯舍利弗。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于是新發意菩

  薩及大弟子。即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此非維摩诘有意窘迫舍利弗,菩薩已無慢心,焉得窘迫于人?此乃維摩诘示大小乘優劣之勢,欲令舍利弗棄小向大也。

  爲須彌燈王佛作禮,乃可得坐者,爲示向于佛乘,乃可得坐也。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于毗耶離城無

  所妨礙。又于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維摩诘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

  。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

  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

  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魚鼋鼍水性之屬。而彼大海

  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于此衆生亦無所娆。】

  因舍利弗之贊歎,維摩诘宣說不思議解脫功德相。

  菩薩已證諸法實相,實相無相,故各不相礙。須彌山無相,故不礙入于芥子。芥子無相,無相則遍十方,故不礙納須彌。若菩薩住如是解脫,便能現此神通變化

  。何故入于芥子後,而山相高廣如故呢?以一切諸相,皆如幻不實故。

  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應度者乃具波羅蜜菩薩也。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叁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

  中。擲過恒河沙世界之外。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複還置本處

  。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擲此世界入彼世界,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具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即有此神通之力。

  【又舍利弗。或有衆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爲一劫。令彼

  衆生謂之一劫。或有衆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爲七日。

  令彼衆生謂之七日。】

  諸法以無性爲性,一念無性,不礙無量劫。無量劫無性,不礙一念,此理事無礙也。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于

  衆生。又菩薩以一佛土衆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

  。】

  此示事相如幻,覺性不動也。

  【又舍利弗十方衆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于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

  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見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

  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

  以一切火內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爲害。又于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恒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娆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

  。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王身

  。又十方世界所有衆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

  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聞。舍利弗。我…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