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中▪P7

  ..續本文上一頁天。汝于此沒當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

  生非沒生也。天曰。衆生猶然無沒生也。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

  多羅叁藐叁菩提。天曰。如舍利弗還爲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叁藐叁

  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天曰。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舍利弗言。今諸佛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得當得。如恒河沙。皆謂何乎。天曰。皆以

  世俗文字數故說有叁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

  漢道耶。曰無所得故而得。天曰。諸佛菩薩亦複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舍利弗問,汝于此取滅後,當生何處?天女答言,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當知佛所化生者,非實也,無有生也。一如上來意,生滅者皆如幻化,實無生滅也。故舍利弗言,佛化所生,非爲實有,非沒滅亦無生也。天女言,一切衆生,皆複如此,無沒滅亦無有生。

  舍利弗問言,汝多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我們知道,畢竟空義,是名無上菩提。不可得義,是名無上菩提。無生無滅義 ,是名無上菩提。不增不減義,是名無上菩提。無欠無余義,是名無上菩提。橫遍豎窮義,是名無上菩提。今舍利弗以有所得心問何時證無上菩提,依然是增上慢見地。

  天言,如舍利弗還爲凡夫。凡夫者,緣生無性,故實非凡夫,只是假名凡夫而已。舍利弗既已證聖,不再迷惑,故曰我作凡夫無有是處。天女言,汝既知此道理 ,當知我得無上菩提,亦無有是處。所以者何?無上菩提畢竟空,無有住處,不可得故。

  舍利弗問,若如此者,今諸佛已得當得無上菩提,應作何解釋呢?天女答言,此皆以世間言語文字數,說有去來今,非菩提有去來今也。

  「數」是分別有法之智慧,如稱薩婆多有部爲數人。文中意雲,以世俗人執文字相爲實有,謂有叁世,非菩提有去來今。

  天女欲令舍利弗自悟,故問曰,汝舍利弗,得阿羅漢道嗎?舍利弗言,我得阿羅漢,是即證無所得。因爲證入無所得,方得阿羅漢道。金剛經雲,阿羅漢不應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不名阿羅漢。

  天女曰,如是如是,諸佛菩薩亦複如是,以無所得而謂得也。

  【爾時維摩诘。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佛已。能遊戲菩薩神

  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衆生。】

  維摩诘顯天女實德,令衆敬仰。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佛,深植德本。已能遊戲菩薩神通,菩薩大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已是大菩薩。以本願故,隨意現化世間。

  佛道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菩薩雲何通達佛道。維摩诘言。若菩薩行于

  非道。是爲通達佛道。又問。雲何菩薩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

  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

  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爲勝。】

  天女既雲以無得爲得佛道,所以文殊菩薩問維摩诘,菩薩雲何通達佛道?維摩诘言,菩薩行于非道,是通達佛道。意思是說,于非道中,弘揚佛法,度化非道向于佛道,是爲通達佛道。

  問,雲何行于非道?答,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五無間罪報最重,受苦無間,其罪因在于惱恚。菩薩行五無間,旨在方便度化 ,非以惱恚因,而落五無間。以下分別言,菩薩雖行叁塗,非以業因墮叁塗。

  非是以罪垢至于地獄,而是欲施救拔,而入地獄,如地藏菩薩。非以無明憍慢業因,至于畜生,而是入畜生道施以救拔。非是以無有福報功德至于餓鬼,而是欲現鬼身施以救拔。凡夫生色界無色界,以爲是涅槃勝處。菩薩以因緣行于色無色界 ,無有味著,不以爲勝。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于諸衆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

  伏其心。】 

  方便示行叁毒,非是實有其過。示行貪欲,而實無染者。示行瞋恚,而于衆生無諸惱害。示行愚癡,而實智慧明了。

  【示行悭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

  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

  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雖然示行六蔽,而實是行于六度。

  【示行谄僞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于衆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

  而心常清淨。示入于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雖示隨順世間行諸谄僞,乃方便行,而實隨順經義,不違佛教。

  雖示尊嚴似是憍慢,而實于諸衆生猶如橋梁。猶如橋梁者,有二意義,一者能度衆生名曰橋梁,負荷衆生名曰橋梁。二者處下義,雖示尊嚴,而實處下也。

  雖教化衆生時似有煩惱,而心常清淨。

  雖示入于魔,順諸外道,而實順于佛智慧,不隨外道之教。

  【示入聲聞而爲衆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衆生。】

  示入聲聞,卻爲衆生說大乘未曾聞法。聲聞法循乎名相,故有說有聞。所以弟子衆等,因佛言教而得聞道,名曰聲聞。大乘法甚深不可思議,雖說名相,旨在借名相以顯理。雖理以名顯,而名卻非理。故大乘法,無說無示,無聽無聞,是未曾聞法也。

  示入辟支佛,辟支佛者,無大悲心,猶如鹿母,遇難時自顧逃命,雖頻顧其子 ,卻無救子之意。菩薩不爾,如地藏菩薩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故菩薩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衆生。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

  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衆生之所樂

  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

  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于讷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

  濟而以正濟度諸衆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于涅槃而不斷生死。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示入貧窮,而福德無盡,以供布施。

  示入形殘(刑字爲形之誤)而實具諸相好。

  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得無生忍,必得作佛,故名入佛種姓中。

  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那羅延身力士身也,端嚴堅固,衆生樂見。

  示入老病,而實已斷老病死苦。

  示有飲食衣服床臥湯藥等資生之具,而恒觀無常不生貪著。

  示有妻妾采(婇)女而實已離五欲。

  示現讷鈍,而實成就辯才。總持即陀羅尼也。

  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衆生。外道度人爲邪濟,佛道度人爲正濟。

  現遍入諸外道,而實斷其因緣,令衆生入于佛道。

  現于涅槃,而不畢竟入滅,再入于生死而度衆生。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于是維摩诘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無明

  有愛爲種。貪恚礙爲種。四顛倒爲種。五蓋爲種。六入爲種。七識處爲

  種。八邪法爲種。九惱處爲種。十不善道爲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

  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維摩诘問文殊師利菩薩,何等爲如來種?種有能生義,衆生發心,是成佛之始 ,由因至果,稱如來種。文殊菩薩言,有身爲種。有身者,五受陰受叁有身也。

  無明愛爲種,愛實即無明也。十二因緣謂過去世曰無明,現在世無明曰愛。

  貪恚礙爲種,謂衆生于貪恚中,發心修道得成佛果也。

  四顛倒爲種。衆生于無常苦無我不淨中,發心成就佛道。

  五蓋爲種。衆生于貪欲瞋恚掉悔睡眠疑等五蓋中,發心成就佛道。

  六入爲種。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

  七識處爲種。衆生叁界中,識所愛著而安住之,有其七種,名七識住。第一識住,有色身之有情,身想俱異之處,包括人道,欲界六天,色界初禅叁天(但除劫初之初禅天)此等有情,身形勝劣各異,思想亦各異,故名身想俱異。第二識住,劫初唯有梵王未有諸小梵。梵王起念,欲有余梵,余梵爾時遇會來生。梵王謂余梵是我生,余梵亦謂我等是梵王生。此等有情,色身各異而思想爲一,故第二識住,是身異想一有情。第叁識住,此等有情,身一想異。二禅叁天,身無優劣,而想有若幹,名身一想異。第四識住,此等有情,身一想一。謂第叁禅,彼等有情,身無優劣,同一樂想,曰身一想一。第五識住,即空無邊處天。第六識住,即識無邊處天。第七識住,即無所有處天。

  八邪法爲種,八邪法者,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 ,邪定。

  九惱處爲種,即九結也。九結者,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悭。

  十不善道爲種,十不善者,殺盜邪淫,妄語惡口绮語兩舌,貪瞋癡。

  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六十二見,已如前釋。

  【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爲入正位者。不能複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爲法入正位者。

  終不複能生于佛法。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于空終不得

  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爲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見如須彌

  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爲如

  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

  切智寶。】

  維摩诘問言,何謂也?文殊菩薩答曰,若取相見無爲,入于正位者,不能發無上菩提心。此意在責小乘,小乘人見于無爲,急入無漏正位,不發菩提心,不度衆生。

  譬如高原陸地下,舉譬喻言,觀文自解。總之,覺非自覺而覺,翻迷而成覺。聖非自聖而聖,轉凡而成聖。是故一切煩惱爲如來種,譬如不下大海,不能得無價寶珠。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爲

  …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