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外心隨觀心而住。或于心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于心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于心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心』之念,只是爲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于心隨觀心而住。
——心隨觀結束——
法隨觀 蓋部分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于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于此,比庫對五蓋而于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五蓋而于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于此,比庫內[心]存在欲貪,了知:『我內[心]有欲貪。』內[心]不存在欲貪,了知:『我內[心]沒有欲貪。』他了知未生起的欲貪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欲貪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欲貪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心]存在瞋恚,了知:『我內[心]有瞋恚。』內[心]不存在瞋恚,了知:『我內[心]沒有瞋恚。』他了知未生起的瞋恚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瞋恚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瞋恚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心]存在昏沈、睡眠,了知:『我內[心]有昏沈、睡眠。』內[心]不存在昏沈、睡眠,了知:『我內[心]沒有昏沈、睡眠。』他了知未生起的昏沈、睡眠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昏沈、睡眠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昏沈、睡眠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心]存在掉舉、追悔,了知:『我內[心]有掉舉、追悔。』內[心]不存在掉舉、追悔,了知:『我內[心]沒有掉舉、追悔。』他了知未生起的掉舉、追悔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掉舉、追悔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的掉舉、追悔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內[心]存在疑,了知:『我內[心]有疑。』內[心]不存在疑,了知:『我內[心]沒有疑。』他了知未生起之疑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疑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疑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如此,或于內法隨觀法而住,或于外法隨觀法而住,或于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于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于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于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爲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五蓋而于法隨觀法而住。
——蓋部分結束——
法隨觀 蘊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五取蘊而于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五取蘊而于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于此,比庫[瞭知]:『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滅;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滅;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滅;如是諸行,如是諸行之集,如是諸行之滅;如是識,如是識之集,如是識之滅。』
如此,或于內法隨觀法而住,或于外法隨觀法而住,或于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于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于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于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爲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五取蘊而于法隨觀法而住。
——蘊部分結束——
法隨觀 處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六種內、外處而于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六種內、外處而于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于此,比庫了知眼,了知色,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耳,了知聲,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鼻,了知香,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舌,了知味,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身,了知觸,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意,了知法,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舍斷,也了知已舍斷之結于未來如何不再生起。
如此,或于內法隨觀法而住,或于外法隨觀法而住,或于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于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于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于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爲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六種內、外處而于法隨觀法而住。
——處部分結束——
法隨觀 覺支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七覺支而于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七覺支而于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于此,比庫內[心]存在念覺支,了知:『我內[心]有念覺支。』內[心]不存在念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念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念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念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擇法覺支,了知:『我內[心]有擇法覺支。』內[心]不存在擇法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擇法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擇法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擇法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精進覺支,了知:『我內[心]有精進覺支。』內[心]不存在精進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精進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精進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精進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喜覺支,了知:『我內[心]有喜覺支。』內[心]不存在喜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喜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喜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喜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輕安覺支,了知:『我內[心]有輕安覺支。』內[心]不存在輕安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輕安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輕安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輕安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定覺支,了知:『我內[心]有定覺支。』內[心]不存在定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定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定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定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內[心]存在舍覺支,了知:『我內[心]有舍覺支。』內[心]不存在舍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舍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舍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舍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
如此,或于內法隨觀法而住,或于外法隨觀法而住,或于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于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于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于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爲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對七覺支而于法隨觀法而住。
——覺支部分結束——
法隨觀 谛部分
再者,諸比庫,比庫對四聖谛而于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四聖谛而于法隨觀法而住呢?
諸比庫,于此,比庫如實了知:『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實了知:『此是苦之滅。』如實了知:『此是導至苦滅之道。』
——第一誦分結束——
廣說苦谛
諸比庫,何謂苦聖谛?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
諸比庫,什麼是生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類中,誕生、出生、入胎、再生、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諸比庫,這稱爲生。
諸比庫,什麼是老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類中,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發斑白、皮膚變皺、壽命減損、諸根成熟。諸比庫,這稱爲老。
諸比庫,什麼是死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類中,死亡、滅殁、破壞、消失、逝世、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舍棄、命根的斷絕。諸比庫,這稱爲死。
諸比庫,什麼是愁呢?諸比庫,若是由于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愁慮、憂愁、哀愁、內[心]憂愁、內[心]悲哀。諸比庫,這稱爲愁。
諸比庫,什麼是悲呢?諸比庫,若是由于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哭泣、悲歎、悲泣、悲哀、哀號、悲痛。諸比庫,這稱爲悲。
諸比庫,什麼是苦呢?諸比庫,身體的苦,身體的不適,由身觸而生的痛苦、不適感受。諸比庫,這稱爲苦。
諸比庫,什麼是憂呢?諸比庫,心的苦,心的不愉快,由意觸而生的痛苦、不適感受。諸比庫,這稱爲憂。
諸比庫,什麼是惱呢?諸比庫,若是由于具足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郁惱、憂惱、憔悴、絕望。諸比庫,這稱爲惱。
諸比庫,什麼是怨憎會苦呢?于此,凡是那些不可喜的、不可愛的、不可意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那些意圖不利者、意圖無益者、意圖不安樂者、意圖不安穩者,若與他們一起交往、會合、共聚、結合。諸比庫,這稱爲怨憎會苦。
諸比庫,什麼是愛別離苦呢?于…
《大念處經(瑪欣德尊者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