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未得你認爲你得,未斷你認爲你已斷,這種種邪見就會産生。「若于所 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總說就是我相不除,以有所求的心來修行 ,種種的憎愛還是會産生,憎愛不除不能入清淨覺,自性清淨心沒有辦法顯 現。
師父:這個「求善知識」,大家注意到,經文上交代不清楚,這是翻譯經的人簡略 。「求善知識」,什麼是善知識?什麼是惡知識?教人開悟的是惡知識,教 人斷煩惱的是善知識,教人離四相的是善知識,所以求這種善知識,才不墮 邪見。講吧!
策師:「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末世衆生雖然希望求佛道,不見法性的緣 故,求開悟。法性本來無性,無性的法不可得,而且沒有開悟不開悟,有佛 無佛性相常住,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如標月指。「唯益多聞」,取相 的緣故,就與法性相違背,增長我見,增長分別心,這種分別心就是從我見 出的。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師父常跟我們講,一念不生就是大精進, 所謂一念不生就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妄想、煩惱。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就是要 降伏煩惱,因爲一切煩惱都是從妄想生的。「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順 法性的,令順法性,什麼叫順法性?因爲法性裏面沒有貪瞋癡慢,也沒有谄 曲嫉,沒有一切邪法。「未斷令斷」,一切逆法性的法,貪瞋癡慢疑谄曲 嫉,這些都是逆法性的法,令這些法不生,就是順法性。衆生爲什麼成衆 生?就是見境生心,我們平常的時候沒有起貪瞋癡,見境的時候就起貪瞋癡 。所以順法性的,能對境不生,不生貪瞋癡慢疑谄曲嫉這些惡法。
「彼我恩愛一切寂滅」,實相無相,一切法本來無相,所以彼我恩愛都是因 緣,不可得,都是寂滅相。能夠做到這點,就是順法性,這種順法性的人,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所謂善知識就是沒有貪瞋癡慢疑心 谄曲嫉,就是善知識,沒有有所得心,「不墮邪見」,不墮貪瞋癡慢疑。 「若于所求別生憎愛」,若于所求,求成就,求無上菩提。若于無上菩提有 所求,「別生憎愛」,因爲無上菩提本來離開憎愛二心,如果有憎愛二心, 就産生一切惡法。一切惡法生,就不能與清淨覺海相應。
師父:大家注意看經文。這個「貪瞋愛慢谄曲嫉」和下面的「彼我恩愛」,好象 都是我人衆壽相吧?你看出來了吧?有我人衆壽相,自然有貪瞋愛慢谄曲嫉 ,彼我恩愛,對不對?要深入經文啊!你仔細再深入,「貪瞋愛慢谄曲嫉 對境不生」,這明明說出什麼?帶質境啊!「彼我恩愛一切寂滅」,這不 是獨影境嗎?和你們講過再叁,不細心深入經文,還是迷在文字相上。所以 修學經法要如饑如渴,一點也不敢放松,那才能入。誰講?
觀師:「善男子。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末世衆生希 望成就佛道,師父有提到,就是定道、慧道,和後面的「未得令得未斷令斷 」有相關。要成就定道、慧道,無令求悟,不可只要求悟,因爲求悟是有能 有所,都是有所得心。如果只是一味地求悟,會「唯益多聞增長我見」,多 聞假如不取相,很好!多聞取相,就是障礙,就是增長我見,增長我見就不 成佛道。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這個煩惱其實就是我人衆壽相,最根本的 是我相,我相堅固,所以我們要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因爲一 切的惡都是從我生的,一切的善都是從無我而生,所以要放下我,就能衆善 奉行。「貪瞋愛慢谄曲嫉對境不生」,我們就不會對境起心動念。「彼我 恩愛一切寂滅」,放下我相,彼我恩愛就一切寂滅,獨影境就不會取相。「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假如起大勇猛修行,就能得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 見」,善知識給我們很大的恩惠,使我們不墮邪見。善知識是無我,最大的 善知識就是佛。「若于所求別生憎愛」,假如有我相,有我的心而求,就會 起憎愛,不能入清淨覺海。
師父:「佛說是人漸次成就」,這種修法是漸根人,不是頓根人。頓根人是一悟一 切悟,一解一切解,一證一切證,那是圓教頓根人,圓頓大乘人。這是漸次 成就,漸根人。漸根人是那些人呢?始教、終教,叫漸根人。頓教以上,頓 教、圓教那是頓根人了。「若于所求別生憎愛」,這是總說,別生憎愛就是 生我人衆壽四相。現在開始查注疏。
我把這首偈念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于心 谄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剎 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我們這一章修學完畢,現在查注疏。他們講啊!有高有低你們聽不出來,感 覺講的都差不多,是不是?都說話嘛!在我聽,層面不同,有的層面高,有 的層面低。你們剛開始的時候,如蟲食木,無心講出來,可是講對了,無心 !那個沒有用,慢慢修學,就深入你的佛性了。智者大師講,好比蟲子吃木 頭一樣,也吃出字來了,可是它無心啊!
這個法,你們要是入了以後有好處,有大好處,有什麼好處?冥冥中蒙佛菩 薩加被,不知不覺。你入了以後就知道了,有人沒有人?沒有人,可是就有 力量加被你。雲何不求?大愚癡!你們真能久久蒙佛加被,可能你慢慢就脫 凡夫皮了。
大家應該起大警覺心啊!如果你不蒙佛加被的話,唉呀!人身一失萬劫不複 ,像憑我們這種材料,能往生啊?佛不垂手接引,怎麼能往生啊?一身罪業 !
這樣久久修學,大家慢慢可以和古德同堂。你們要是真有進步的人,你也可 以看出注疏家層面不同。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叁一上‧八)「此深誡防過也」,防過就 是防求悟、求解。「謂上執病爲法之人」,就是以上所說我人衆壽相之人, 執病爲法。所以智者大師說,以病爲藥,增病而不醫病。現在的人都是以病 爲藥,病有兩種:我執、法執。「所以四相未除者。秪是將心待悟一事。爲 病根耳。」爲什麼求悟是病啊?大家知不知道?心外無法,你聽說了吧?一 心生萬法,心外無法,難道說心外有悟嗎?你將心求理求悟,那不是頭上安 頭嗎?那麼說起來,怎麼修行呢?明心啊!不求悟,明心啊!心就是悟,悟 就是心啊!將心求悟,不等于將心求心,將悟求悟嗎?那是法無分別,大德 自生分別。「苟有待悟之心。則必廣求經教。」只在斷煩惱、明性,大家聽 說明心見性了吧?如果有一個待悟之心,等待覺悟,則必廣求經教,從經教 文字相求。
「執相似語」,那都是文字相啊!這「語」是語義啊!佛所說的,有兩種語 義,真實語義、方便語義。什麼叫語義呢?你們不知道吧?天很熱,熱是語 義,這熱不是我口的音聲,如果我口出音聲是熱,先熱我嘴巴,熱我舌頭, 熱我牙齒。也不是黑板寫的熱,如果它就是那個熱的話,那先熱粉筆,先熱 黑板。它不熱,所以這是語義,在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以外。佛有兩種 語,真實語、方便語。
「回爲已(己)解故」,以爲自己解了。「此但只增益多聞。增長我見。非 真修也。末法志道之士。」志道,求道之士,「可不懼哉」?這個人講得很 好!末法修道,專求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了,所以你們動不動就講心路 曆程、心態,那完全是心緣相,它不是法啊!你心想火,火不會燒你的心啊 !
「此勸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將心待悟。亦不必廣求多聞。只當降伏煩惱 。爲第一行。」這是佛所教嘛!這個人講得很對。「亦不可得少爲足」,前 面講凡夫,不必廣求多聞;這是講二乘,小乘得少爲足,不究竟。「其未得 涅槃必志得之」,涅槃本不可得,他還想得涅槃。「其于未斷煩惱決欲斷之 。但曆境驗心。若貪瞋愛慢一切煩惱對境果然不生否。」這是對境考驗自己 ,是不是對境不起這些煩惱?「至若彼我恩愛果然一切寂滅否。如此自驗其 心」,以這個講,我們懇切一點講,是帶質境、獨影境驗心,自己考驗自己 。「即如古德雲。學道不必將心求悟。但于一切煩惱境界上透得過。便是悟 處。」這個法講得好啊!
透不過就是生死,佛說過了嘛!佛在大法鼓經說過,衆生有「有」,則有苦 樂,無「有」則是涅槃,衆生皆落有法嘛!「故佛說此人漸次可以成就。雖 然如是。更要求善知識。決擇邪正分明。」所以修禅的人如果悟到這個境界 ,對不對,自己也不知道,求善知識決擇,說我悟出這個法來,善知識認可 ,那才對。「亦不墮于邪見。如此修行。方有少分相應耳。」這樣才少分相 應,不是頓得究竟果位,「學者可不勉哉」?
「此重勉真修。誡令離過也。謂必如上所說。乃是真修。若舍此外。別起欣 厭取舍憎愛之心。」根據經文上直接講出來。
(卍續一六‧圓覺經集注卷下‧六八上‧一二)「此誡以心待悟也」,心本 是悟嘛!心外無法,你那不是心外求法了嗎?不對。有人說,六祖說本來無 一物,何處惹塵埃?對的!不可有物。他錯了,本來無一物,有沒有本來無 一物啊?本來無一物也無一物,那才究竟啊!「凡言悟者。初無實法心路絕 處強名悟耳。」心言是心思、言議,不思議叫路絕。入不思議法,強名叫悟 。「若將心求悟則愈盛于迷」,將心求悟?頭上安頭嘛!「故誡雲無令」, 不可使衆生這樣求悟,那是害衆生嘛!「又緣以心求悟遂于經論言句上解會 」,解會不是實在東西,所以六祖罵神會,不過是個知解之徒,就是這個道 理。神會大師境界也很高,六祖大師說他是知解之徒,沒有實在的實學嘛! 「故雲唯益多聞」,多聞取相的話,是智障啊!多聞不取相是智母,大家記 住!「殊不知解會分明底正是我人情識」,「分明」就是的的確確的意思。 「故雲增長我見。……」
「但當之言與上無令相應」,上面有「無令求悟」,這一正一反,不要叫他 求悟,但當斷煩惱,它是相對的。「得未得者決徹大法斷未斷者直截知見」 ,得未得就是未得令得。這個未得不是有所得,未得令得是圓滿未得,究竟 處──得無所得,無所得爲得。「決徹大法」,大法是佛法,徹底覺悟大法 。「斷未斷者直截知見」,斷未斷者就是未斷令斷,煩惱沒有斷的,令斷。 斷盡煩惱,直接就是正知見。「貪瞋等者對境忘情也」,大家知道,如果以 唯識論的話,忘情有兩種,帶質境、獨影境,前五識同時起的是帶質境,第 六意識獨起叫獨影境。「如此操履豈可便認爲道」,操履就是如此修行。貪 瞋等對境一起的話,那怎麼就認爲是佛道了?「如來方與其進故雲漸次成就 。……」「求善知識者商人入海須假導師。學者修行必資善友。」這是舉譬 喻說。
「若于所求別生憎愛」,「反顯不生憎愛則入覺也」,如果不生憎愛,就是 如來大圓覺海。如果生憎愛,就不入清淨覺。若于所求以下,反顯如果不生 憎愛,就是如來大圓覺海。我們今天到此地!
我很懇切告訴大家,佛菩薩就在我們左右,我們心所念,身所行,他都知道 ,很可怕!你們不假修行,不會感覺到,很可憐!我告訴大家,如果你修正 法,心行皆正,佛菩薩會護念你,在不知不覺中護念你。要不然的話,你可 想而知,閻羅王也會護念你。不蒙彌陀接引,怎麼往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淨諸業障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