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净诸业障章▪P25

  ..续本文上一页识,未得你认为你得,未断你认为你已断,这种种邪见就会产生。「若于所 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总说就是我相不除,以有所求的心来修行 ,种种的憎爱还是会产生,憎爱不除不能入清净觉,自性清净心没有办法显 现。

  

  师父:这个「求善知识」,大家注意到,经文上交代不清楚,这是翻译经的人简略 。「求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是恶知识?教人开悟的是恶知识,教 人断烦恼的是善知识,教人离四相的是善知识,所以求这种善知识,才不堕 邪见。讲吧!

  

  策师:「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末世众生虽然希望求佛道,不见法性的缘 故,求开悟。法性本来无性,无性的法不可得,而且没有开悟不开悟,有佛 无佛性相常住,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如标月指。「唯益多闻」,取相 的缘故,就与法性相违背,增长我见,增长分别心,这种分别心就是从我见 出的。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师父常跟我们讲,一念不生就是大精进, 所谓一念不生就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妄想、烦恼。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是要 降伏烦恼,因为一切烦恼都是从妄想生的。「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顺 法性的,令顺法性,什么叫顺法性?因为法性里面没有贪瞋痴慢,也没有谄 曲嫉,没有一切邪法。「未断令断」,一切逆法性的法,贪瞋痴慢疑谄曲 嫉,这些都是逆法性的法,令这些法不生,就是顺法性。众生为什么成众 生?就是见境生心,我们平常的时候没有起贪瞋痴,见境的时候就起贪瞋痴 。所以顺法性的,能对境不生,不生贪瞋痴慢疑谄曲嫉这些恶法。

  「彼我恩爱一切寂灭」,实相无相,一切法本来无相,所以彼我恩爱都是因 缘,不可得,都是寂灭相。能够做到这点,就是顺法性,这种顺法性的人, 「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所谓善知识就是没有贪瞋痴慢疑心 谄曲嫉,就是善知识,没有有所得心,「不堕邪见」,不堕贪瞋痴慢疑。 「若于所求别生憎爱」,若于所求,求成就,求无上菩提。若于无上菩提有 所求,「别生憎爱」,因为无上菩提本来离开憎爱二心,如果有憎爱二心, 就产生一切恶法。一切恶法生,就不能与清净觉海相应。

  

  师父:大家注意看经文。这个「贪瞋爱慢谄曲嫉」和下面的「彼我恩爱」,好象 都是我人众寿相吧?你看出来了吧?有我人众寿相,自然有贪瞋爱慢谄曲嫉 ,彼我恩爱,对不对?要深入经文啊!你仔细再深入,「贪瞋爱慢谄曲嫉 对境不生」,这明明说出什么?带质境啊!「彼我恩爱一切寂灭」,这不 是独影境吗?和你们讲过再三,不细心深入经文,还是迷在文字相上。所以 修学经法要如饥如渴,一点也不敢放松,那才能入。谁讲?

  

  观师:「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末世众生希 望成就佛道,师父有提到,就是定道、慧道,和后面的「未得令得未断令断 」有相关。要成就定道、慧道,无令求悟,不可只要求悟,因为求悟是有能 有所,都是有所得心。如果只是一味地求悟,会「唯益多闻增长我见」,多 闻假如不取相,很好!多闻取相,就是障碍,就是增长我见,增长我见就不 成佛道。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这个烦恼其实就是我人众寿相,最根本的 是我相,我相坚固,所以我们要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因为一 切的恶都是从我生的,一切的善都是从无我而生,所以要放下我,就能众善 奉行。「贪瞋爱慢谄曲嫉对境不生」,我们就不会对境起心动念。「彼我 恩爱一切寂灭」,放下我相,彼我恩爱就一切寂灭,独影境就不会取相。「 佛说是人渐次成就」,假如起大勇猛修行,就能得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 见」,善知识给我们很大的恩惠,使我们不堕邪见。善知识是无我,最大的 善知识就是佛。「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假如有我相,有我的心而求,就会 起憎爱,不能入清净觉海。 

  

  师父:「佛说是人渐次成就」,这种修法是渐根人,不是顿根人。顿根人是一悟一 切悟,一解一切解,一证一切证,那是圆教顿根人,圆顿大乘人。这是渐次 成就,渐根人。渐根人是那些人呢?始教、终教,叫渐根人。顿教以上,顿 教、圆教那是顿根人了。「若于所求别生憎爱」,这是总说,别生憎爱就是 生我人众寿四相。现在开始查注疏。

  我把这首偈念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剎 先去贪瞋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我们这一章修学完毕,现在查注疏。他们讲啊!有高有低你们听不出来,感 觉讲的都差不多,是不是?都说话嘛!在我听,层面不同,有的层面高,有 的层面低。你们刚开始的时候,如虫食木,无心讲出来,可是讲对了,无心 !那个没有用,慢慢修学,就深入你的佛性了。智者大师讲,好比虫子吃木 头一样,也吃出字来了,可是它无心啊!

  这个法,你们要是入了以后有好处,有大好处,有什么好处?冥冥中蒙佛菩 萨加被,不知不觉。你入了以后就知道了,有人没有人?没有人,可是就有 力量加被你。云何不求?大愚痴!你们真能久久蒙佛加被,可能你慢慢就脱 凡夫皮了。

  大家应该起大警觉心啊!如果你不蒙佛加被的话,唉呀!人身一失万劫不复 ,像凭我们这种材料,能往生啊?佛不垂手接引,怎么能往生啊?一身罪业 !

  这样久久修学,大家慢慢可以和古德同堂。你们要是真有进步的人,你也可 以看出注疏家层面不同。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三一上‧八)「此深诫防过也」,防过就 是防求悟、求解。「谓上执病为法之人」,就是以上所说我人众寿相之人, 执病为法。所以智者大师说,以病为药,增病而不医病。现在的人都是以病 为药,病有两种:我执、法执。「所以四相未除者。秪是将心待悟一事。为 病根耳。」为什么求悟是病啊?大家知不知道?心外无法,你听说了吧?一 心生万法,心外无法,难道说心外有悟吗?你将心求理求悟,那不是头上安 头吗?那么说起来,怎么修行呢?明心啊!不求悟,明心啊!心就是悟,悟 就是心啊!将心求悟,不等于将心求心,将悟求悟吗?那是法无分别,大德 自生分别。「苟有待悟之心。则必广求经教。」只在断烦恼、明性,大家听 说明心见性了吧?如果有一个待悟之心,等待觉悟,则必广求经教,从经教 文字相求。

  「执相似语」,那都是文字相啊!这「语」是语义啊!佛所说的,有两种语 义,真实语义、方便语义。什么叫语义呢?你们不知道吧?天很热,热是语 义,这热不是我口的音声,如果我口出音声是热,先热我嘴巴,热我舌头, 热我牙齿。也不是黑板写的热,如果它就是那个热的话,那先热粉笔,先热 黑板。它不热,所以这是语义,在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以外。佛有两种 语,真实语、方便语。

  「回为已(己)解故」,以为自己解了。「此但只增益多闻。增长我见。非 真修也。末法志道之士。」志道,求道之士,「可不惧哉」?这个人讲得很 好!末法修道,专求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了,所以你们动不动就讲心路 历程、心态,那完全是心缘相,它不是法啊!你心想火,火不会烧你的心啊 !

  「此劝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将心待悟。亦不必广求多闻。只当降伏烦恼 。为第一行。」这是佛所教嘛!这个人讲得很对。「亦不可得少为足」,前 面讲凡夫,不必广求多闻;这是讲二乘,小乘得少为足,不究竟。「其未得 涅槃必志得之」,涅槃本不可得,他还想得涅槃。「其于未断烦恼决欲断之 。但历境验心。若贪瞋爱慢一切烦恼对境果然不生否。」这是对境考验自己 ,是不是对境不起这些烦恼?「至若彼我恩爱果然一切寂灭否。如此自验其 心」,以这个讲,我们恳切一点讲,是带质境、独影境验心,自己考验自己 。「即如古德云。学道不必将心求悟。但于一切烦恼境界上透得过。便是悟 处。」这个法讲得好啊!

  透不过就是生死,佛说过了嘛!佛在大法鼓经说过,众生有「有」,则有苦 乐,无「有」则是涅槃,众生皆落有法嘛!「故佛说此人渐次可以成就。虽 然如是。更要求善知识。决择邪正分明。」所以修禅的人如果悟到这个境界 ,对不对,自己也不知道,求善知识决择,说我悟出这个法来,善知识认可 ,那才对。「亦不堕于邪见。如此修行。方有少分相应耳。」这样才少分相 应,不是顿得究竟果位,「学者可不勉哉」?

  「此重勉真修。诫令离过也。谓必如上所说。乃是真修。若舍此外。别起欣 厌取舍憎爱之心。」根据经文上直接讲出来。 

  (卍续一六‧圆觉经集注卷下‧六八上‧一二)「此诫以心待悟也」,心本 是悟嘛!心外无法,你那不是心外求法了吗?不对。有人说,六祖说本来无 一物,何处惹尘埃?对的!不可有物。他错了,本来无一物,有没有本来无 一物啊?本来无一物也无一物,那才究竟啊!「凡言悟者。初无实法心路绝 处强名悟耳。」心言是心思、言议,不思议叫路绝。入不思议法,强名叫悟 。「若将心求悟则愈盛于迷」,将心求悟?头上安头嘛!「故诫云无令」, 不可使众生这样求悟,那是害众生嘛!「又缘以心求悟遂于经论言句上解会 」,解会不是实在东西,所以六祖骂神会,不过是个知解之徒,就是这个道 理。神会大师境界也很高,六祖大师说他是知解之徒,没有实在的实学嘛! 「故云唯益多闻」,多闻取相的话,是智障啊!多闻不取相是智母,大家记 住!「殊不知解会分明底正是我人情识」,「分明」就是的的确确的意思。 「故云增长我见。……」

  「但当之言与上无令相应」,上面有「无令求悟」,这一正一反,不要叫他 求悟,但当断烦恼,它是相对的。「得未得者决彻大法断未断者直截知见」 ,得未得就是未得令得。这个未得不是有所得,未得令得是圆满未得,究竟 处──得无所得,无所得为得。「决彻大法」,大法是佛法,彻底觉悟大法 。「断未断者直截知见」,断未断者就是未断令断,烦恼没有断的,令断。 断尽烦恼,直接就是正知见。「贪瞋等者对境忘情也」,大家知道,如果以 唯识论的话,忘情有两种,带质境、独影境,前五识同时起的是带质境,第 六意识独起叫独影境。「如此操履岂可便认为道」,操履就是如此修行。贪 瞋等对境一起的话,那怎么就认为是佛道了?「如来方与其进故云渐次成就 。……」「求善知识者商人入海须假导师。学者修行必资善友。」这是举譬 喻说。

  「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反显不生憎爱则入觉也」,如果不生憎爱,就是 如来大圆觉海。如果生憎爱,就不入清净觉。若于所求以下,反显如果不生 憎爱,就是如来大圆觉海。我们今天到此地!

  我很恳切告诉大家,佛菩萨就在我们左右,我们心所念,身所行,他都知道 ,很可怕!你们不假修行,不会感觉到,很可怜!我告诉大家,如果你修正 法,心行皆正,佛菩萨会护念你,在不知不觉中护念你。要不然的话,你可 想而知,阎罗王也会护念你。不蒙弥陀接引,怎么往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净诸业障章》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