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第五十六次修學
普覺章
「于是普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說禅病。令諸大衆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世尊。末世衆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衆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雲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師父:這照文字了解,後面的答才修學。照文字了解就是,求何等人、以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雲何發心?這個要注意到。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谘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令彼衆生得成聖道。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
師父:以上這段文我們不修學。
「善男子。末世衆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師父:修學到這一段。「求一切正知見人」,何謂正見?簡單說八正道就叫正見。你們想一想!講吧!
秀師:「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這正知見人就是心不取于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就是不求二乘,唯求一佛乘,在求一佛乘的道路上稱爲道。菩薩修行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所以「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示現和衆生一樣有諸過,贊歎梵行,修行佛道一定要修清淨梵行,唯有修清淨梵行,才能「不令衆生入不律儀」。所以正知見人就是心不住于相,不求二乘,贊歎梵行,這樣才是正知見的人,依止這樣的人才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就佛道。
師父:我們的佛法綱要八正道有說正見,那不是究竟大乘。這個經講圓覺,正見好象不離圓覺,也可以說是八正道。慧秀他講「心不住相」,不取于相,似乎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這麼解吧!圓覺怎麼叫它不取于相?「不著聲聞緣 覺境界」,聲聞、緣覺怎麼樣?
大膽地盡量發言,什麼原因?因爲第六意識有一種熏習力,能熏,第八識是所熏,所以第八阿賴耶又叫所藏。你要是不用它的話,它永遠不用,好比人愈用愈聰明。
悅師:「末世衆生將發大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求善知識,要修行的人,「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正知見簡單講就是不落遍計所執,他會到諸法都是實相的道理叫正知見。所以他「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聲聞緣覺都是有住相,還不是圓覺經所說的正知見,因爲二乘執著涅槃相而畏生死,逃避生死,要避出塵勞,取著清淨。大乘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他雖然示現塵勞,可是心很清淨,也就是說他能于相離相,于諸法能不取相,于隨緣而能會到無性。
「示有諸過」,一切落入遍計執就是有,不管你落入涅槃,或是生死,都是有爲。「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師父:慧悅提到二谛,一切法不離二谛。「當求一切正知見人」,諸法實相,實相無相,如實知,謂正知,這是究竟一乘。實相諸法,實相無不相,如此見謂之正見。無性隨緣見一切法,是正見;隨緣無性,會入圓成實性,是正知。那麼說起來很多了,見一切法,知是一法,是正知;見一法,知是無量法,是正見。好!你講。
經師:這段是教我們要怎麼辨別善知識。我們可以看出來,善知識是無我的,所以這段文處處顯出善知識無我的境界,善知識本身就是以寂滅相行菩薩道,在這段文很清楚。「善男子。末世衆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我們在末法時期,想要修學佛道,想要求善知識,發心修行,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問題是什麼是正知見人?所謂正知見人在叁十七道品八正道中就是如實知,如實見。在大集經有提到,見一切法悉皆寂滅相,善知識無我的境界很高,所以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這種善知識不會住著在聲聞、緣覺的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雖然處在六道生死之中,可是能照見一切無我的緣故,所以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這裏講到叁聚淨戒。示有諸過就是攝律儀戒,贊歎梵行是指攝善法戒,「不令衆生入不律儀」,就是攝衆生戒。菩薩能依叁聚淨戒行佛道,本身就是很好的善知識,無我的境界。「求如是人」,以無我爲善知識,就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就佛道。
師父:慧經引申涵義到叁聚淨戒,它這裏確實有這意思。不錯!善知識就是以下所說的這些。「一切正知見」,你們聽法華經,法華經說過了吧!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回想回想佛之知見是什麼?
聞師:「末世衆生將發大心」,大心是指發菩提心,也就是清淨心。約衆生來講,我們知道衆生皆有佛性,要開顯佛性,可是佛性是緣起法,佛性不可謂有,緣起的緣故,緣起就是無性。既然緣起就是無性,無性也就是緣起,所以不得謂無。緣起就是無性,無性就是緣起,也不可說佛性是亦有亦無。既然無性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無性,亦不可說非有非無。所以發大心就是要遣一切的凡情,就是離四句。離四句就是不取于相,也就是下面所講的「心不住相」,心不住相就是「將發大心」。
「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所謂正知見,也就是如實知見。世俗谛當下就是無性,所謂世俗谛就是第一義谛,世俗谛要會入第一義谛必須要知道,世俗谛無性才能會入第一義谛。世俗谛本來沒有遍計執,因爲衆生迷惑的緣故才有,緣起法是依他而有,所以世俗谛無性就是第一義谛。第一義谛就是講畢竟空義,畢竟空就是諸法如實,見一切諸法如實,就是如實見。這種善知識教我們如實知、如實見,也就是開示我們實相諸法,諸法實相的道理,所以我們應該求這種正知見的人。
「心不住相」,聲聞、緣覺,下面應該講菩薩吧?心不著聲聞、緣覺境界,聲聞緣覺偏空,在諸法實相,實相諸法中只會到一半,不究竟,因爲智慧差 別的緣故,會到緣起的諸法是無性的。他知道緣起是苦空無我無常,所以偏空滯寂,取著空相,不會法性義,就是有所得義。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既然知道緣起就是無性,回過頭來知道,無性就是緣起,所以能行空不證。「雖現塵勞」就是菩薩處世間化導衆生,可是他知道隨緣當下就是無性,所以「心恒清淨」,涉有不著。甚至能開示衆生「示有諸過」,開示衆生種種遍計所執的過患,身不犯殺盜淫,口不犯惡口、妄語、绮語、兩舌,心不起貪瞋癡,因爲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正知見的人,心住相的緣故,所以叁業不淨。
「贊歎梵行」,不犯淫欲。「不令衆生入不律儀」,不令衆生淪于不善法。「求如是人」,如果我們要開發我們的自性清淨心,開顯佛性的末世衆生,應該求如是正知見人,心不住相的人,以無所得的緣故,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若人了達空義,就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修菩提行,就要心不住于相,以心不住相的緣故,才能與我們清淨的妙性契合,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師父:圓覺經講出來了,和你們看的叁十七道品,小乘、大乘有層面的不同,最好你們根據法華經的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那我們就知道了,無相即相,相即無相。見相即知是無相,這是正見;知無相就知道是相,所以是正知見人 。見色聲香味觸法知道是空,謂之正見;雖然知道是空,也知道是色聲香味觸法,是正知,引申涵義。
「雖現塵勞」,塵勞是生死,雖現入生死,心恒清淨。誰講?
你這麼看就和下面連貫起來了。「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取于相,他知道相就是無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因爲聲聞緣覺執著空,執無相,他知道無相即相,相即無相,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不是連貫一氣了?你就知道,爲什麼「心不住相」下面說「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因爲上面那句是相即無相,所以心不住相,下面「不著聲聞緣覺境界」是無相即相,所以不著聲聞緣覺。誰還講?盡量講!熏你的第八識,不要把第八識用一些亂七八糟的垃圾填滿。第八識名爲種子識,你熏上什麼東西,它就種什麼東西。熏上正法,將來正法叫你得益處;熏上亂七八糟的,將來受其報。
法遙:「善男子。末世衆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正知見就是指二谛的智慧。「心不住相」,就是不住一切法,即見般若波羅蜜,就是後面「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就是指非聖人行,非凡夫行,前面不著聲聞緣覺境界是非聖人行,後面「雖現塵勞心恒清淨」,是指不著于生死,非凡夫行。「示 有諸過」,諸過是生死,「示有諸過贊歎梵行」,入生死而不染生死。「不令衆生入不律儀」,是指觀生死和涅槃平等。「求如是人」,依止不取于相的善知識,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師父:你們盡量地大膽發揮!如果這個法種下去,從第八識出來,它同等流。
你看這好象是一貫的,「心不住相」,心不著于相,因爲相即無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聲聞緣覺是無相,空。修叁叁昧,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都是空,不著它,因爲無相即相,空就是色。再往下看,「雖現塵勞」,相;「心恒清淨」,無相,好象有這個道理吧?那麼你知道這個道理,再往下看,「示有諸過」,相啊!「贊歎梵行」,無相啊!所以六祖說,出語雙關。講吧!
策師:這段文是告訴末世衆生求善知識的標准。「末世衆生發大心」,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要依止善知識,善知識的標准是「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正知見人是見一切法清淨,一切法平等,一切法無相,所以心不住相。因爲善知識知…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覺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