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覺章▪P6

  ..續本文上一頁是相差一大截。所以就如師父所說的,有爲就是無爲,無爲就是有爲。

  師父:止是有所得吧?一定有個法可止,一切法畢竟空,怎麼會止呢?講吧!

  策師:這裏講「永息諸念」,有很多人說,我念佛要把妄想息掉以後再念佛,爲什麼我在念佛時常常有妄想呢?他不知道念佛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當你在妄想的時候,不用止息你的妄想,只要把佛號提起來,當下就是清淨了。不要起心動念:我現在有沒有妄想啊?把佛號單提起來,自然就沒有妄念,自然寂靜平等了,就和圓覺性相應。

  師父:講吧!

  明師:前面的作病落入有爲坑,止病落入無爲坑。我們自性好比虛空,它本來清淨,無所染著,所以不礙萬法繁興。可是萬法無性等同虛空,本來一切法都是 清淨平等,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圓覺性本來就是具足的。如果我們有所得心,反而如龜毛兔角,背道而馳,終不可得。

  師父:大家注意到一個名詞,剛剛慧明提出來了,無爲坑。我剛剛說無爲,對不對?和無爲坑不同啊!佛所說的無爲不離有爲,不是有爲以外另有無爲,如果有爲以外另有無爲,那個無爲是斷滅;如果在無爲外另有有爲,那個有爲是定性有。無爲坑是什麼?二乘人執著定有無爲了,他不知道無爲不可得,不可得而能無爲。大家注意看,他一個矛盾的地方,你們沒看出來。「一切性寂然平等」,一切性寂然,是根本不動,還需要止嗎?一切性平等再止什麼呢?本身他就有矛盾嘛!

  彰師:在緣起法當中,如果沒有會入圓成實,落入遍計執,就起心動念,有所造作、取相。不生不滅法,不生則知無所得,起心動念就不會了。法無性才能隨緣,佛種從緣起,無性隨緣,有是因緣有,滅是因緣滅,所以法是不生不滅。第二種任病是無性法外取有,有是落入常邊。第叁止病中,法本不生不滅,一切性寂然平等,在緣生緣滅當中起心動念,永息諸念,這樣就不對了。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俗谛即真谛,真谛即俗谛。如果再永息諸念,就落入斷滅空。

  師父:慧彰提到叁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執性。圓成實就是隨緣無性,無 爲法;依他起是有爲法,無性隨緣。因爲圓成實無性,它能隨緣成就一切法性相,稱爲圓成實。其余的遍計執,那是邪知邪見,不在二谛裏頭。慧聞提到不可得,圓成實本來畢竟空,勝義無性,依他起;本來無有法生,勝義谛。遍計執出于相分。

  聞師:這裏是講落入有法,事實上,法是無生法,生即無生。衆生迷惑的緣故,落入遍計所執,既然知道緣生,隨緣本來是無自性,所以雖六道而常法身。衆生在畢竟空中見種種法,這是衆生的執著見,「打得妄想死,許汝法身活。」本來諸法無生,終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取。在我們自性清淨心中,本來萬法繁興,而且一塵不染。如果止而非止,非止而止,在這當中任說一法,都是衆生執著。所以禅宗二祖覓心了不可得,這裏講「我今自心永息諸念」,他有心的執著,心生才法生,有心才生法,第一念這種執著是虛幻的,妄上加妄,本來是龜毛兔角不可得的東西,幻化再取幻化,根本是不可得。

  所以心安則道隆,如果你知道心本不可得,下面的諸法都是唯心所變現的。心安則道隆,道隆並不是我們得到什麼,而是我們的智慧安住在法上,安住在生而無生無生而生這個法上,生而無生無生而生,言語不可道,心緣不可知,文字所難表達。因爲諸佛以權智說法,表甚深微妙的諸法實相而已。如 果心安道隆,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向于無所有中,這無所有不歸于斷滅,即事是理,理事無礙,一心圓融,這是我們衆生本具的圓覺妙性。它能成就一切法,雖成就一切法,本是不增不減。在這無相無不相第一義法當中,本來就是多余的,所以禅宗說一切都是葛藤。如果會到這個法,終能無礙,再沒有一點執著、一點有所得。

  師父:剛才慧聞講,打得妄想死,許你法身活。那是老和尚的大慈大悲方便說,大家千萬不要死在老和尚的舌頭下。不相信我們看,妄想有沒有?如果妄想有的話,那實在,怎麼叫妄想?妄想一定是不實在有的,不實在有的東西,怎麼能打死它?法身活,法身不生不滅,怎麼有死有活?那是老和尚方便,你不相信,打得妄想死,有止。沒有止,怎麼會打得妄想死;有作,沒有作怎麼許你法身活?

  悅師:圓覺淨性就是我們自性清淨心的戒體,因爲這個人不會自性清淨心,也就是我們本具的戒體,本具有作持、止持的功能。而他只執著他要止息,才能開顯自性清淨心的戒體,其實這樣不夠圓滿。假如不能起作持,只靠止持來圓顯他的自性清淨心的戒體,一定有所偏。所以一定要止持、作持,才能知道它的開遮持犯。所以佛說諸惡莫作,就是止持;衆善奉行,是作持;自淨其意,是會其圓覺淨性。

  師父:你想一想,六祖有一句「本來無一物」,何必止息? 

  經師:慧悅師用律宗講,我用禅宗來講。彌勒菩薩有一首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爲道,退後原來是向前。」六根清淨方爲道,在我們的六根門頭,乃至十二入、十八界,我們都是以清淨心來會一切法,我們所見的一切,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無非法身,所見的一切無非是法身。所以第四句話「退後原來是向前」,因爲農夫在插稻苗的時候,如果沒有退後,就沒有辦法把秧插滿整個田地,所以農夫插秧一定有進有退。這個法也是一樣,都是緣起法,它不是定有,不是遍計執,是性空法。如果能會到緣起法、性空法,我們就不再墮落常邊,或斷邊,就像經上所講的,不會落入止病。

  師父:他剛才講彌勒菩薩那首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爲道,退後原來是向前。」清淨心才是道,清淨心本來清淨,這個清淨心不是你修佛法才清淨,不修佛法就染汙了,在世間它不染汙,在佛法它不清淨,那才是自性清淨心。

  甫師:我剛才想到一句話,和這邊講的有點相似。有一首偈:「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那位祖師他就是會到不是要除妄想,而是要你會到一切法因緣,本來就沒有什麼法可想。我們凡夫落入遍計執,才會起心動念,其實即一切法就能自在,並不是要息妄想,因爲妄想本不可得。修念佛叁昧可 以用這段文來配合,念佛叁昧最高,因爲它不是離一切緣務來修念佛叁昧。而是在一切緣務上修叁昧,因爲他會到隨緣無性,無性隨緣的道理。

  師父:無事可思量,本來涅槃,何必再止而求涅槃呢?慧觀講!

  觀師:我想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個止如果是無念,應該要會入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譬如說,要止念,這只是說要沒有雜念,但還是要持佛念,所以佛起心,心念佛。譬如說,我很愛講話,所以發心要少說一句話,可是不是只停在少說一句話而已,應該多念一聲佛才對啊!所以佛說,聖默然、聖說法。止應該有方便,就像般若一定要有漚和,沒有方便就沒有功德,所以要起方便。

  師父:剛才慧觀講,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大家還不了解它的意思,無念而念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無量光;念而無念是圓成實,圓成實就是無量壽。最後一個人講!

  策師:我想到六祖講一句話,不思善、不思惡,是仁者自性,不是這裏所說的止病,後面還有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裏是住在無念,得一切性平等,有所得,得一個平等,得一個寂滅,就像師父講的落入無爲。所以若知道諸念無性,無性就是法性,就是圓覺,不用再起諸念,求一個寂滅,求一個清淨。

  師父:他提出一個不思善、不思惡,重點在思,思是思求,不可思求善,思求惡。 思求善是叁善道,思求惡是叁惡道,皆不對,不在善惡。文殊師利菩薩說,不善不生,善法不滅,怎麼會有思呢?不在那個地方,在思。現在查注疏!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叁四上‧五)「此示止爲病也。然圓覺普照。大用無方。」好比虛空,虛空沒有方所啊!隨緣而現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雖現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沒有方所。沒有方所怎麼會有息?這個息是滅法,止病是滅法,法身本來不生不滅,無作無止。「豈可以永息諸念耽著枯寂之行以求之耶」,耽著枯寂之行,聲聞乘嘛!所以「以圓覺妙性非止可合。故說爲病耳。」這句話講得很明白。「耽著枯寂」,本來涅槃,不需要更求涅槃,本來不生不滅,大家知道,你們是不是都是法身啊?何必再求一個法身活呢?妄想執著皆是空的,空如來藏嘛!法身是空如來藏。此法不動,圓覺性不動嘛!前面不是講,諸法滅盡,覺性不動,它本不動的嘛!怎麼有止有作呢?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下‧二六一上‧八)「止息世緣。厭喧求靜者。不能以性奪修。並屬偏邪。」隨緣是有啊!無性是無啊!「止息世緣」,不可斷有,因爲什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滅了有,滅了色,也就是滅空。「厭喧求靜」就是對待法,「厭喧求靜」,喧是喧鬧,求靜,「你不要吵我 ,我要念佛!」「不能以性奪修」,性是本性,修是要功夫,修有兩種作用,一種見地,一種功勳,這是禅宗所說的。「並屬偏邪」,以性奪修,不對的。「若行或得諸法無性之性」,一切法以無性爲性,爲什麼一切法以無性爲性?無性是圓成實,圓成實隨緣成就一切法,所以一切法皆圓成實性,「非即覺性。非止合故者。前雲于諸妄心亦不息滅。」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六‧二○叁上‧一)「止病者是服奢摩他藥所成也。彼意自謂永息安心猶如木石。」所以這一點大家知道念佛叁昧可貴,這個止病,「我要打坐了」,坐得像木頭一樣,木木然入定,這是止病。念佛定是什麼?我說話,在念佛定中;我做事,在念佛定中;吃飯,還在念佛定中,雖在念佛定中不妨礙吃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覺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