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无作,执着在空边。「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断十恶业,不断一切恶。「不求涅槃」,虽然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他知道「涅槃生死无起灭念」,本来没有生死涅槃,佛出现于世间就是要除众生的生死和涅槃二见。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归真如,他执性废修,所以「任彼一切随诸法性」,随生死也不求涅槃,「欲求圆觉」,无有是处。这种病是落偏空边。
师父:这段文讲得虽然很明白,意思很深,希望大家深深思惟!现在查注疏。「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你们不要出家了吧?你们出家是为了断生死,没有出家众就没有僧宝,没有僧宝不能成佛,没有佛宝,没有佛宝就没有法宝,三宝没有──,任病!现在可以看注疏,早看注疏障你的悟性。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下‧二六一上‧二)「前则驱驰觅佛。此乃故纵身心。」这是说任病,任其自然,前是作病,心驰外境。这一条是故纵身心,身心任其自然,造恶随它造恶,下地狱随它下地狱,生天随它生天,这是外道思想。「设令善恶不拘。即名无记之性。」这落入三性的无记,三性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吧?善、恶、无记,三性中最坏的是那一个?无记。为什么恶不是很坏,无记更坏?因为恶它能生恶,也能生善。无记不生恶,它也不生善。恶性它生恶是不是?出地狱,悔改的时候再生善,可以成佛。无记不悔改,不生恶也不生善,断灭空,永不成佛。「行人至此溺水沉舟。宜自警怀。勿沾斯病。」染了任病。这个人讲得很好,所以任病是任其自然,外道有一种自然外道。
再看看这段文。(太虚大师全集‧圆觉经略释‧二一九六‧七)「任者任其自然」,首先主题就讲出来了。「此任病与前作病适得其反」,和前面的人 讲的一样,作病、任病是一样的。「大疏云:前则驱驰觅佛,此乃放纵身心。」可能是太虚大师参照前面的人,因为那个人是明朝,太虚大师是民国人嘛!「此等人所持理由,谓我等现在不必去断生死,亦不必去求涅槃。涅槃不忻,生死不厌,故无起灭之念。只是真听其真,妄听其妄,饥餐渴饮,各称其心。所谓:任彼一切,随诸法性;即以此任其自然之心求于圆觉。此乃误会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大家知道,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什么原因?这句话的真正意思,谁知道?无所得故,经上不是说吗?无所得故。于生死无所得故,不厌生死;于涅槃无所得,不求涅槃。无所得不被法缚,无所得不求法脱,这不是龙树菩萨所说的一句偈吗?若人知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不知般若,是亦被法缚。若人知般若,是人得解脱;若不知般若,是亦得解脱。什么原因呢?无所得也无所得嘛!如果人以有所得心知般若,被法缚,有所得心不知般若,也被法缚;若人无所得,知般若得解脱,不知般若还是得解脱。
「及圆觉清净本无修习等义。夫欲求圆觉而有任其自然之心,不知圆觉净性实非任其自然之所能有,故云彼圆觉性非任有故。」主要的,我们认识:任病就是任其自然。
■第五十九次修学
师父:经上经常讲一切法,一切法就是这些。这一切法无量无边,在佛的智慧,称之为权智,知道无量法,因为这个无量法,它是有为的,一切有为法无量。知道一切有为法无量,它是法数,这有为法、无量法、缘起法,称之为法数。佛法里有数人、数论,数人是谁呢?譬如萨婆多,它论有为,称之为数人。各位查辞典,都是有为的,无为它只能介绍其理,说不出来,没有名相。无为法离三相,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没办法介绍出来。在外道里有二十五冥谛,金七十论,也是数论,都是有为的。所以你听般若,可以知道很多法。
那么再说一切有为法无量无边,所以称为数,可是这个数又作智慧解释,因为它是分别法,分别一切法。分别一切法是有为,不作分别想是无为。我们把一切法约起来说,有两种法,佛说是色法、非色法,因为般若介绍乃至十八不共法、空、不可得,是一切法,这一切法都出于五阴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五法有二种分别,有色、非色。小乘人把它分为色法、心法,其实皆不可得。怎么知道不可得呢?五阴皆空嘛!那有实有法?无有分别,所以法 有两种,有为与无为,有为法是色受想行识,如果会入有为就是无为,那色受想行识五阴皆空。所以有为包括一切分别法,都是有为。无为呢?就是五阴皆空那个空。其实有为不离无为,无为不离有为,有为法随缘而生,无为法无自性。随缘而生,可是它无自性,变成无为;无为无自性能够随缘起,就是有为。所以经上说,生死即涅槃,生死是有为,涅槃是无为。因为般若,所以你们可以知道很多法,生死有为是空,假的嘛!生死是假相,是空。
这就出来如来藏,空、不空,二空如来藏,所以般若说起来,无量无边,希望大家看,能够深得法义,不要执取名相。要是执取名相,不是般若。般若经说得很明白,世间一切众生为执取名相,不会法。佛还说一句最要紧的话,大家记住!我的弟子要入般若法,要精进,急急而入,不可懈怠!因为你将入未入之间,魔波旬杀掉你的慧命,所以有很多人死在将入未入之间,如果你入了以后,魔波旬没有办法,不得其便了。所以希望大家修学般若法的时候,精进!不怕一切困难,你修学的时候一定起魔障,不一定什么魔障你,那时你要知道,魔波旬要杀掉你了。杀掉你的,不是你的色身,是你的慧命。大家要想发心学般若,般若经要多少部,常住花钱去买,你们精进啊!这个经很好的。
闲言已过,现在入正文。在四病当中仅仅修学第三种病,修学之前任何人不 准看注疏,障住你的悟性,不入佛法,一障无量劫。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师父:止病,什么是止病呢?大家注意,「我今永息诸念」,就是止病。谁讲?一切浪是一水,水本不动,波浪万变;波浪万变,水本不动,动就是止,止就是动。所以心经说,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大家想一想,「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心在那里?谁讲?
闻师:刚刚师父跟我们讲,有因缘可以看大般若经。般若讲智慧,记得经上讲,有智自解,如果一个人有智慧,能够得到解脱;无智不解,没有智慧就不得解。整部般若经开示要以无所得心才能会其般若法,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无界,为什么无界?因为诸法都是因缘所生,缘生所以有而非有,既然缘生就是无性而有,缘生所以无而非无。前面讲任病,任其自然,你可以不必修行,任其自然随业流转,轮回生死,这是拨无因果,错误的。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缘起所现 是森罗万象,用大海譬喻,一水所现,随缘所成,有万重的波浪。事实上不离一水所现,不离无性所成。「我今自心永息诸念」,这是有所得心的缘故,他以有所得心要会无相法,是不可能的。「永息诸念」,以大海来讲,水不能离波,不需要止波求水。「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圆觉性等同虚空,横遍竖穷,不是用止息的。有能止息的,有所止息的,这都是有所得心,要会无上妙圆觉性,是不可能的,说名为病。这段文简单讲就是有所得心、执着心。如果用般若贯穿,因为般若有二用,一者缘生而无性,不落有;第二无性即缘生,不落于无,所以不会落有所得心。
师父:慧闻也发挥这个道理,你知道波就是水,水是无为,波是有为。有为法无量,无为法无分别,无分别它空。在佛的智慧,空即无量谓之智,无量即空谓之慧,佛的智慧,也称为佛的知见。空即无量,又说佛的权智;无量即空,又说佛的实智。为什么说佛的权智、实智呢?两种中道嘛!空即无量,没有空;无量即空,没有无量,非空非无量,名之为真谛中道。空即无量,不能说没有无量;无量即空,不能说没有空。亦空亦无量,名之为俗谛中道。
你们尽量发挥!我不是提醒你们了吗?心可得吗?有所得的是戏论,戏论皆 有所得。你的心在那里啊?阿难七处征心皆找不着,你能找得到吗?心要是找不到,「永息诸念」,念怎么可得?念在心以外呢?还是在心以内?如果在心以内,没有心怎么会念?如果在心以外另有一个念,那个念是谁的念?谁讲?
悦师:其实这个人不会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心性本来没有自性,虽然没有自性,它能常随缘;虽然能常随缘,还是无自性。可是他不晓得这个道理,要令自己的心念,永息诸念,想要得到寂然平等,这要想求圆觉净性,根本是背道而驰的,愈来愈远。要知道我们的心性本来无性,无性常随缘,随缘无性。
师父:慧悦讲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无性是心体,随缘是念用,心为体,念为用,由体起用,用全归体。念,你们说是不是因缘生的?刚才慧悦提出无自性,念有自性没有自性啊?如果念有自性,你怎么会息掉?如果念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空怎么会息掉?大家善思惟!
庶师: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佛陀为比丘说法,说无为法,有一个比丘一定要找一个有为法出来。有一次他生病,有很多比丘去看他,有一比丘慰问他,你应该观无为法,因为这个身体是无为法,这种病痛你要安忍。他说,我很痛啊!我不能安忍,因为我一定要找出一个有为法出来。当时他就举出一个例子 ,花香如果在花瓣中,不成道理,如果在花枝也不成道理,只能说这枝花很香,才成道理。同样的,我们这个色身,我现在很痛,这个痛如果离开眼耳鼻舌身意以外,才有痛,这样也不成道理。他的意思是说,有为之中才是无为,无为之中才是有为。
「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如果你起一个心念,认为你的心已经永息了,那还是有一个念,这样要求圆觉佛道,还…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觉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