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觉章▪P6

  ..续本文上一页是相差一大截。所以就如师父所说的,有为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有为。

  师父:止是有所得吧?一定有个法可止,一切法毕竟空,怎么会止呢?讲吧!

  策师:这里讲「永息诸念」,有很多人说,我念佛要把妄想息掉以后再念佛,为什么我在念佛时常常有妄想呢?他不知道念佛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当你在妄想的时候,不用止息你的妄想,只要把佛号提起来,当下就是清净了。不要起心动念:我现在有没有妄想啊?把佛号单提起来,自然就没有妄念,自然寂静平等了,就和圆觉性相应。

  师父:讲吧!

  明师:前面的作病落入有为坑,止病落入无为坑。我们自性好比虚空,它本来清净,无所染着,所以不碍万法繁兴。可是万法无性等同虚空,本来一切法都是 清净平等,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圆觉性本来就是具足的。如果我们有所得心,反而如龟毛兔角,背道而驰,终不可得。

  师父:大家注意到一个名词,刚刚慧明提出来了,无为坑。我刚刚说无为,对不对?和无为坑不同啊!佛所说的无为不离有为,不是有为以外另有无为,如果有为以外另有无为,那个无为是断灭;如果在无为外另有有为,那个有为是定性有。无为坑是什么?二乘人执着定有无为了,他不知道无为不可得,不可得而能无为。大家注意看,他一个矛盾的地方,你们没看出来。「一切性寂然平等」,一切性寂然,是根本不动,还需要止吗?一切性平等再止什么呢?本身他就有矛盾嘛!

  彰师:在缘起法当中,如果没有会入圆成实,落入遍计执,就起心动念,有所造作、取相。不生不灭法,不生则知无所得,起心动念就不会了。法无性才能随缘,佛种从缘起,无性随缘,有是因缘有,灭是因缘灭,所以法是不生不灭。第二种任病是无性法外取有,有是落入常边。第三止病中,法本不生不灭,一切性寂然平等,在缘生缘灭当中起心动念,永息诸念,这样就不对了。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俗谛即真谛,真谛即俗谛。如果再永息诸念,就落入断灭空。

  师父:慧彰提到三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圆成实就是随缘无性,无 为法;依他起是有为法,无性随缘。因为圆成实无性,它能随缘成就一切法性相,称为圆成实。其余的遍计执,那是邪知邪见,不在二谛里头。慧闻提到不可得,圆成实本来毕竟空,胜义无性,依他起;本来无有法生,胜义谛。遍计执出于相分。

  闻师:这里是讲落入有法,事实上,法是无生法,生即无生。众生迷惑的缘故,落入遍计所执,既然知道缘生,随缘本来是无自性,所以虽六道而常法身。众生在毕竟空中见种种法,这是众生的执着见,「打得妄想死,许汝法身活。」本来诸法无生,终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取。在我们自性清净心中,本来万法繁兴,而且一尘不染。如果止而非止,非止而止,在这当中任说一法,都是众生执着。所以禅宗二祖觅心了不可得,这里讲「我今自心永息诸念」,他有心的执着,心生才法生,有心才生法,第一念这种执着是虚幻的,妄上加妄,本来是龟毛兔角不可得的东西,幻化再取幻化,根本是不可得。

  所以心安则道隆,如果你知道心本不可得,下面的诸法都是唯心所变现的。心安则道隆,道隆并不是我们得到什么,而是我们的智慧安住在法上,安住在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这个法上,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言语不可道,心缘不可知,文字所难表达。因为诸佛以权智说法,表甚深微妙的诸法实相而已。如 果心安道隆,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向于无所有中,这无所有不归于断灭,即事是理,理事无碍,一心圆融,这是我们众生本具的圆觉妙性。它能成就一切法,虽成就一切法,本是不增不减。在这无相无不相第一义法当中,本来就是多余的,所以禅宗说一切都是葛藤。如果会到这个法,终能无碍,再没有一点执着、一点有所得。

  师父:刚才慧闻讲,打得妄想死,许你法身活。那是老和尚的大慈大悲方便说,大家千万不要死在老和尚的舌头下。不相信我们看,妄想有没有?如果妄想有的话,那实在,怎么叫妄想?妄想一定是不实在有的,不实在有的东西,怎么能打死它?法身活,法身不生不灭,怎么有死有活?那是老和尚方便,你不相信,打得妄想死,有止。没有止,怎么会打得妄想死;有作,没有作怎么许你法身活?

  悦师:圆觉净性就是我们自性清净心的戒体,因为这个人不会自性清净心,也就是我们本具的戒体,本具有作持、止持的功能。而他只执着他要止息,才能开显自性清净心的戒体,其实这样不够圆满。假如不能起作持,只靠止持来圆显他的自性清净心的戒体,一定有所偏。所以一定要止持、作持,才能知道它的开遮持犯。所以佛说诸恶莫作,就是止持;众善奉行,是作持;自净其意,是会其圆觉净性。

  师父:你想一想,六祖有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必止息? 

  经师:慧悦师用律宗讲,我用禅宗来讲。弥勒菩萨有一首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六根清净方为道,在我们的六根门头,乃至十二入、十八界,我们都是以清净心来会一切法,我们所见的一切,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无非法身,所见的一切无非是法身。所以第四句话「退后原来是向前」,因为农夫在插稻苗的时候,如果没有退后,就没有办法把秧插满整个田地,所以农夫插秧一定有进有退。这个法也是一样,都是缘起法,它不是定有,不是遍计执,是性空法。如果能会到缘起法、性空法,我们就不再堕落常边,或断边,就像经上所讲的,不会落入止病。

  师父:他刚才讲弥勒菩萨那首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清净心才是道,清净心本来清净,这个清净心不是你修佛法才清净,不修佛法就染污了,在世间它不染污,在佛法它不清净,那才是自性清净心。

  甫师:我刚才想到一句话,和这边讲的有点相似。有一首偈:「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那位祖师他就是会到不是要除妄想,而是要你会到一切法因缘,本来就没有什么法可想。我们凡夫落入遍计执,才会起心动念,其实即一切法就能自在,并不是要息妄想,因为妄想本不可得。修念佛三昧可 以用这段文来配合,念佛三昧最高,因为它不是离一切缘务来修念佛三昧。而是在一切缘务上修三昧,因为他会到随缘无性,无性随缘的道理。

  师父:无事可思量,本来涅槃,何必再止而求涅槃呢?慧观讲!

  观师:我想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个止如果是无念,应该要会入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譬如说,要止念,这只是说要没有杂念,但还是要持佛念,所以佛起心,心念佛。譬如说,我很爱讲话,所以发心要少说一句话,可是不是只停在少说一句话而已,应该多念一声佛才对啊!所以佛说,圣默然、圣说法。止应该有方便,就像般若一定要有沤和,没有方便就没有功德,所以要起方便。

  师父:刚才慧观讲,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大家还不了解它的意思,无念而念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无量光;念而无念是圆成实,圆成实就是无量寿。最后一个人讲!

  策师:我想到六祖讲一句话,不思善、不思恶,是仁者自性,不是这里所说的止病,后面还有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是住在无念,得一切性平等,有所得,得一个平等,得一个寂灭,就像师父讲的落入无为。所以若知道诸念无性,无性就是法性,就是圆觉,不用再起诸念,求一个寂灭,求一个清净。

  师父:他提出一个不思善、不思恶,重点在思,思是思求,不可思求善,思求恶。 思求善是三善道,思求恶是三恶道,皆不对,不在善恶。文殊师利菩萨说,不善不生,善法不灭,怎么会有思呢?不在那个地方,在思。现在查注疏!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三四上‧五)「此示止为病也。然圆觉普照。大用无方。」好比虚空,虚空没有方所啊!随缘而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虽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没有方所。没有方所怎么会有息?这个息是灭法,止病是灭法,法身本来不生不灭,无作无止。「岂可以永息诸念耽着枯寂之行以求之耶」,耽着枯寂之行,声闻乘嘛!所以「以圆觉妙性非止可合。故说为病耳。」这句话讲得很明白。「耽着枯寂」,本来涅槃,不需要更求涅槃,本来不生不灭,大家知道,你们是不是都是法身啊?何必再求一个法身活呢?妄想执着皆是空的,空如来藏嘛!法身是空如来藏。此法不动,圆觉性不动嘛!前面不是讲,诸法灭尽,觉性不动,它本不动的嘛!怎么有止有作呢?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下‧二六一上‧八)「止息世缘。厌喧求静者。不能以性夺修。并属偏邪。」随缘是有啊!无性是无啊!「止息世缘」,不可断有,因为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灭了有,灭了色,也就是灭空。「厌喧求静」就是对待法,「厌喧求静」,喧是喧闹,求静,「你不要吵我 ,我要念佛!」「不能以性夺修」,性是本性,修是要功夫,修有两种作用,一种见地,一种功勋,这是禅宗所说的。「并属偏邪」,以性夺修,不对的。「若行或得诸法无性之性」,一切法以无性为性,为什么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无性是圆成实,圆成实随缘成就一切法,所以一切法皆圆成实性,「非即觉性。非止合故者。前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六‧二○三上‧一)「止病者是服奢摩他药所成也。彼意自谓永息安心犹如木石。」所以这一点大家知道念佛三昧可贵,这个止病,「我要打坐了」,坐得像木头一样,木木然入定,这是止病。念佛定是什么?我说话,在念佛定中;我做事,在念佛定中;吃饭,还在念佛定中,虽在念佛定中不妨碍吃饭…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觉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