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覺章▪P5

  ..續本文上一頁而無作,執著在空邊。「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斷十惡業,不斷一切惡。「不求涅槃」,雖然不斷生死,不求涅槃,他知道「涅槃生死無起滅念」,本來沒有生死涅槃,佛出現于世間就是要除衆生的生死和涅槃二見。真如隨緣成萬法,萬法無性歸真如,他執性廢修,所以「任彼一切隨諸法性」,隨生死也不求涅槃,「欲求圓覺」,無有是處。這種病是落偏空邊。 

  師父:這段文講得雖然很明白,意思很深,希望大家深深思惟!現在查注疏。「不斷生死不求涅槃」,你們不要出家了吧?你們出家是爲了斷生死,沒有出家衆就沒有僧寶,沒有僧寶不能成佛,沒有佛寶,沒有佛寶就沒有法寶,叁寶沒有──,任病!現在可以看注疏,早看注疏障你的悟性。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下‧二六一上‧二)「前則驅馳覓佛。此乃故縱身心。」這是說任病,任其自然,前是作病,心馳外境。這一條是故縱身心,身心任其自然,造惡隨它造惡,下地獄隨它下地獄,生天隨它生天,這是外道思想。「設令善惡不拘。即名無記之性。」這落入叁性的無記,叁性大家都知道是什麼吧?善、惡、無記,叁性中最壞的是那一個?無記。爲什麼惡不是很壞,無記更壞?因爲惡它能生惡,也能生善。無記不生惡,它也不生善。惡性它生惡是不是?出地獄,悔改的時候再生善,可以成佛。無記不悔改,不生惡也不生善,斷滅空,永不成佛。「行人至此溺水沈舟。宜自警懷。勿沾斯病。」染了任病。這個人講得很好,所以任病是任其自然,外道有一種自然外道。

  再看看這段文。(太虛大師全集‧圓覺經略釋‧二一九六‧七)「任者任其自然」,首先主題就講出來了。「此任病與前作病適得其反」,和前面的人 講的一樣,作病、任病是一樣的。「大疏雲:前則驅馳覓佛,此乃放縱身心。」可能是太虛大師參照前面的人,因爲那個人是明朝,太虛大師是民國人嘛!「此等人所持理由,謂我等現在不必去斷生死,亦不必去求涅槃。涅槃不忻,生死不厭,故無起滅之念。只是真聽其真,妄聽其妄,饑餐渴飲,各稱其心。所謂:任彼一切,隨諸法性;即以此任其自然之心求于圓覺。此乃誤會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大家知道,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什麼原因?這句話的真正意思,誰知道?無所得故,經上不是說嗎?無所得故。于生死無所得故,不厭生死;于涅槃無所得,不求涅槃。無所得不被法縛,無所得不求法脫,這不是龍樹菩薩所說的一句偈嗎?若人知般若,是人被法縛;若不知般若,是亦被法縛。若人知般若,是人得解脫;若不知般若,是亦得解脫。什麼原因呢?無所得也無所得嘛!如果人以有所得心知般若,被法縛,有所得心不知般若,也被法縛;若人無所得,知般若得解脫,不知般若還是得解脫。

  「及圓覺清淨本無修習等義。夫欲求圓覺而有任其自然之心,不知圓覺淨性實非任其自然之所能有,故雲彼圓覺性非任有故。」主要的,我們認識:任病就是任其自然。 

  ■第五十九次修學

  師父:經上經常講一切法,一切法就是這些。這一切法無量無邊,在佛的智慧,稱之爲權智,知道無量法,因爲這個無量法,它是有爲的,一切有爲法無量。知道一切有爲法無量,它是法數,這有爲法、無量法、緣起法,稱之爲法數。佛法裏有數人、數論,數人是誰呢?譬如薩婆多,它論有爲,稱之爲數人。各位查辭典,都是有爲的,無爲它只能介紹其理,說不出來,沒有名相。無爲法離叁相,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沒辦法介紹出來。在外道裏有二十五冥谛,金七十論,也是數論,都是有爲的。所以你聽般若,可以知道很多法。

  那麼再說一切有爲法無量無邊,所以稱爲數,可是這個數又作智慧解釋,因爲它是分別法,分別一切法。分別一切法是有爲,不作分別想是無爲。我們把一切法約起來說,有兩種法,佛說是色法、非色法,因爲般若介紹乃至十八不共法、空、不可得,是一切法,這一切法都出于五陰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五法有二種分別,有色、非色。小乘人把它分爲色法、心法,其實皆不可得。怎麼知道不可得呢?五陰皆空嘛!那有實有法?無有分別,所以法 有兩種,有爲與無爲,有爲法是色受想行識,如果會入有爲就是無爲,那色受想行識五陰皆空。所以有爲包括一切分別法,都是有爲。無爲呢?就是五陰皆空那個空。其實有爲不離無爲,無爲不離有爲,有爲法隨緣而生,無爲法無自性。隨緣而生,可是它無自性,變成無爲;無爲無自性能夠隨緣起,就是有爲。所以經上說,生死即涅槃,生死是有爲,涅槃是無爲。因爲般若,所以你們可以知道很多法,生死有爲是空,假的嘛!生死是假相,是空。

  這就出來如來藏,空、不空,二空如來藏,所以般若說起來,無量無邊,希望大家看,能夠深得法義,不要執取名相。要是執取名相,不是般若。般若經說得很明白,世間一切衆生爲執取名相,不會法。佛還說一句最要緊的話,大家記住!我的弟子要入般若法,要精進,急急而入,不可懈怠!因爲你將入未入之間,魔波旬殺掉你的慧命,所以有很多人死在將入未入之間,如果你入了以後,魔波旬沒有辦法,不得其便了。所以希望大家修學般若法的時候,精進!不怕一切困難,你修學的時候一定起魔障,不一定什麼魔障你,那時你要知道,魔波旬要殺掉你了。殺掉你的,不是你的色身,是你的慧命。大家要想發心學般若,般若經要多少部,常住花錢去買,你們精進啊!這個經很好的。

  閑言已過,現在入正文。在四病當中僅僅修學第叁種病,修學之前任何人不 准看注疏,障住你的悟性,不入佛法,一障無量劫。

  「叁者止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病。」

  師父:止病,什麼是止病呢?大家注意,「我今永息諸念」,就是止病。誰講?一切浪是一水,水本不動,波浪萬變;波浪萬變,水本不動,動就是止,止就是動。所以心經說,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大家想一想,「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心在那裏?誰講?

  聞師:剛剛師父跟我們講,有因緣可以看大般若經。般若講智慧,記得經上講,有智自解,如果一個人有智慧,能夠得到解脫;無智不解,沒有智慧就不得解。整部般若經開示要以無所得心才能會其般若法,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無界,爲什麼無界?因爲諸法都是因緣所生,緣生所以有而非有,既然緣生就是無性而有,緣生所以無而非無。前面講任病,任其自然,你可以不必修行,任其自然隨業流轉,輪回生死,這是撥無因果,錯誤的。

  「叁者止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緣起所現 是森羅萬象,用大海譬喻,一水所現,隨緣所成,有萬重的波浪。事實上不離一水所現,不離無性所成。「我今自心永息諸念」,這是有所得心的緣故,他以有所得心要會無相法,是不可能的。「永息諸念」,以大海來講,水不能離波,不需要止波求水。「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病。」圓覺性等同虛空,橫遍豎窮,不是用止息的。有能止息的,有所止息的,這都是有所得心,要會無上妙圓覺性,是不可能的,說名爲病。這段文簡單講就是有所得心、執著心。如果用般若貫穿,因爲般若有二用,一者緣生而無性,不落有;第二無性即緣生,不落于無,所以不會落有所得心。

  師父:慧聞也發揮這個道理,你知道波就是水,水是無爲,波是有爲。有爲法無量,無爲法無分別,無分別它空。在佛的智慧,空即無量謂之智,無量即空謂之慧,佛的智慧,也稱爲佛的知見。空即無量,又說佛的權智;無量即空,又說佛的實智。爲什麼說佛的權智、實智呢?兩種中道嘛!空即無量,沒有空;無量即空,沒有無量,非空非無量,名之爲真谛中道。空即無量,不能說沒有無量;無量即空,不能說沒有空。亦空亦無量,名之爲俗谛中道。

  你們盡量發揮!我不是提醒你們了嗎?心可得嗎?有所得的是戲論,戲論皆 有所得。你的心在那裏啊?阿難七處征心皆找不著,你能找得到嗎?心要是找不到,「永息諸念」,念怎麼可得?念在心以外呢?還是在心以內?如果在心以內,沒有心怎麼會念?如果在心以外另有一個念,那個念是誰的念?誰講?

  悅師:其實這個人不會我們的心性,我們的心性本來沒有自性,雖然沒有自性,它能常隨緣;雖然能常隨緣,還是無自性。可是他不曉得這個道理,要令自己的心念,永息諸念,想要得到寂然平等,這要想求圓覺淨性,根本是背道而馳的,愈來愈遠。要知道我們的心性本來無性,無性常隨緣,隨緣無性。

  師父:慧悅講無性隨緣,隨緣無性,無性是心體,隨緣是念用,心爲體,念爲用,由體起用,用全歸體。念,你們說是不是因緣生的?剛才慧悅提出無自性,念有自性沒有自性啊?如果念有自性,你怎麼會息掉?如果念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空怎麼會息掉?大家善思惟!

  庶師:我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佛陀爲比丘說法,說無爲法,有一個比丘一定要找一個有爲法出來。有一次他生病,有很多比丘去看他,有一比丘慰問他,你應該觀無爲法,因爲這個身體是無爲法,這種病痛你要安忍。他說,我很痛啊!我不能安忍,因爲我一定要找出一個有爲法出來。當時他就舉出一個例子 ,花香如果在花瓣中,不成道理,如果在花枝也不成道理,只能說這枝花很香,才成道理。同樣的,我們這個色身,我現在很痛,這個痛如果離開眼耳鼻舌身意以外,才有痛,這樣也不成道理。他的意思是說,有爲之中才是無爲,無爲之中才是有爲。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如果你起一個心念,認爲你的心已經永息了,那還是有一個念,這樣要求圓覺佛道,還…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覺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