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賢善首章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賢善首章

  ■第六十叁次修學

  師父:我們用二谛批判一切經法,希望大家能夠繼承發揚,因爲什麼?大家莫猶 豫、莫仿徨!二谛是究竟說法,廣說有二谛、叁谛、四谛、無谛,二谛通 用于一切經論。一切聲聞從此地生,一切菩薩從此地生,一切諸佛從此地 生,各宗從此地立,你爲什麼還猶豫、還仿徨,不相信呢?不得二谛,不 得佛法,雖然近似于學佛,不得二谛的話,就形同白衣,不得法。二谛, 怎麼說聲聞也從此地生?聲聞苦集滅道,苦谛、集谛就是世俗谛,滅谛、 道谛就是第一義谛,所以他不藉二谛,不得成就。唉!菩薩也從此地生, 菩薩不變是第一義谛,隨緣是世俗谛,你爲什麼不學呢?佛以二谛,般若 經上說,般若經法出生叁世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般若經講什 麼呢?心經講,色即空,空即色,色是世俗谛,空是第一義谛。以此成佛 ,佛以此說法,因爲法就是二谛出嘛!天臺宗講止觀,止是第一義谛,觀 是世俗谛。 

  唉!大家莫猶豫、莫仿徨!華嚴宗講法界緣起,法界是第一義谛,緣起是 世俗谛,你還不了解嗎?唯識講依他起、圓成實,依他起是世俗谛,圓成 實是第一義谛。淨土宗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是世俗谛,無念是第一 義谛。各宗都是一樣,叁論宗直接用二谛,吉藏大師說過,不知二谛,不 知中論。所以要明白中論,要先明白二谛,所以吉藏大師寫了一部二谛義 ,其它各宗都是一樣。

  希望大家莫猶豫!莫仿徨!這是佛法,除此以外不是。我告訴你,佛爲什 麼以二谛說法呢?法是二谛,佛以法成,以法成佛後,還以二谛說法,所 以佛以二谛說法。入此法者,漸漸入流;不入此法者,唉!海邊釣魚去。 所以大家莫猶豫、莫仿徨,我今天告訴大家,希望大家趕緊接起棒來,莫 猶豫、莫仿徨。你學佛,你學白了毛不入二谛,還是不懂佛法,非佛弟子 。大家精進!精進!如果不入二谛,不過是依佛吃飯,依佛穿衣而已。我 希望大家能夠接棒,這個心很切,所以今天才和大家講這段話。現在看經 文!

  「于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 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 清淨境界。此圓覺中叁種淨觀以何爲首。唯願大悲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 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爲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 得開悟。」開悟二谛啊!「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 清淨境界。」安居,所以我們結夏安居,打七也是安居。打佛七有七天,精 進佛七像靈嚴山四十九天,念佛法門最長的是叁個月──般舟叁昧,將近百 天,打一百天的沒有幾個啊!我們知道見月老人打過兩次般舟叁昧。古德還 有打的,今人少有打一百天的。

  「唯願大悲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 終而複始。」佛回答他: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于如來如是方 便。以大饒益施諸衆生。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 大衆默然而聽。善男子。一切衆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衆 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衆。有緣事故隨分 思察。如我已說。若複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 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 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花。經叁七日。稽首十 方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叁七日一向攝念。」

  這段文很長,因爲這段文很簡單,很微妙,我們先修學到此地。這是世俗谛 說,上面是第一義谛說,這世俗谛有第一義谛在裏面,上面說第一義谛有世 俗谛,你不相信,看一部經文,不外理事兩種。理事兩種,我提供大家,世 俗谛在修,第一義谛在性,不可偏,二谛融通。如果偏于世俗谛叫執修廢性 ,如果偏于第一義谛叫執性廢修,不可偏。如果性修平等,叫二谛融通叁昧 印。

  有誰起來,把經文念一遍,沒有甚深理嘛!就直接說。誰講?這段文大部份 在消文,釋義的部分很少,誰講?因爲你講過以後,我們好再講下面的文。

  觀師:「善男子。一切衆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衆生具大乘性信 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衆生具大乘性,深入大乘,不但信佛秘密大圓 覺心,而且照佛的圓覺心來修行。下面講「若在伽藍安處徒衆」,…… 

  師父:注意句讀,有逗點、句點,「信佛秘密大圓覺心」,這是一句。「欲修行者 。若在伽藍安處徒衆。」他標的這個句讀或者不很清楚,大家注意到。講吧 !

  觀師:「若在伽藍安處徒衆」,舉個例子,師父帶領我們修行,就是在伽藍內安處 徒衆。「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如我已說」,這不曉得在前面 什麼地方。

  「若複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 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它有一個範圍,譬如我們結夏安居有結界。「若佛 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假如是佛在世,要正思惟,假如是佛 滅度後,要施設形像,就像佛在世一樣。「心存目想」,心裏要想佛,眼睛 要觀佛。「生正憶念」,要像佛在世一樣。「懸諸幡花。經叁七日。稽首十 方諸佛名字。」頂禮十方諸佛,第一個先要「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 輕安」,遇到好的境界心得以輕安。「過叁七日一向攝念」,一向攝念就是 一心正念來修行。「若經夏首叁月安居。當爲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 徒衆。」譬如像結夏安居叁個月,應該怎麼樣呢?因爲前面有提到具大乘性 的衆生,他要依照佛的大圓覺心來修行,所以這邊提到「當爲清淨菩薩止住 」,要學清淨菩薩。「心離聲聞不假徒衆」,他所求的不是聲聞,因爲聲聞 是依佛而住。「不假徒衆」是說他志求菩薩,不是只有在聲聞而已。 

  師父:「善男子。一切衆生。」一切衆生有兩種說法,九道衆生、六道衆生,經 上都有說過。「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這好象是六道衆生,凡 夫。「有諸衆生具大乘性」,圓覺經講的五性,第一個是什麼性?(答:凡 夫性。)還有什麼性?(答:聲聞性、緣覺性、菩薩性,還有不定性。)這 大乘性是菩薩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什麼是大圓覺心?圓覺,我們不 是修學過嗎?很多名字,圓成實性也是它,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它,我 和大家講過了,圓覺有叁種名字,衆生迷惑的時候,它不迷,那稱爲本覺; 衆生起修行,接近它的時候,稱爲始覺;經過修行,圓滿證到的時候,稱爲 大圓滿覺。伽藍是什麼?伽藍是寺廟。「安處徒衆」,就是領衆,帶領徒弟 。「如我已說」,不只是「有緣事故隨分思察」這一項,以上都是。有叁寶 事、僧衆事、常住事、有因緣之事,「隨分思察」,按照圓覺經,隨緣、隨 分、隨力思惟。

  現在我們要先確定,這個圓覺修行應該怎麼修行?大家看前文,把重點找出 來,找出來的告訴我。可修行的是世俗谛,離幻即覺是第一義谛,幻是世俗 谛,是假。還有誰發現那一點?

  融師:是不是指奢摩他、叁摩提、禅那? 

  師父:欸!奢摩他、禅那、叁摩提這都是修行,講很多,大家可以考慮。如果你 修行掌握原則,「如我已說」,如我在圓覺經上已經說了。「隨分思察」, 隨分、隨力。「若複無有他事因緣」,如果沒有其它的因緣,叁寶事、僧衆 事、常住事,沒有其它的因緣「即建道場」,建立道場不是蓋廟,譬如我們 打佛一、打佛七是建立道場,星期天講經也稱爲建立道場,凡是度化衆生都 是建立道場。「當立期限」,根據我們看經文的意思,「若複無有他事因緣 。即建道場。當立期限。」應該這樣標。期限多少,我們看下面,長期一百 二十天,修奢摩他、叁摩提、禅那,二十五種中你任取一門,一百二十天 裏你要叁摩提,或是要采取奢摩他,單修奢摩他,止嘛!叁摩提從世俗 谛修,觀;禅那是二谛融通,就這麼修。二十五種方便大家探討,或先修奢 摩他,後修叁摩提,後修禅那,你采取那一種都能修。或單修奢摩他,或 單修禅那,或單修叁摩提。

  「中期百日」,爲什麼立中期呢?有的人一百二十天支持不住,你看我們打 佛七,有很多不敢來打的,先打佛一看看。佛一,精力可以支持得住,佛七 也許支持不住。「下期八十日」,有的衆生一百天精力不夠,不相信我們講 課五十分鍾,你精神集中,我要是講了兩個小時,你聽都沒聽。 

  「安置淨居。若佛現在。」我們建立佛七,也是安置淨居,挂佛像點燈,布 置法器、坐墊,那都是安置淨居。假如佛在的時候「當正思惟」,正思惟是 什麼?心清淨,沒有貪瞋癡。所以娑婆世界的衆生難以修行,因爲他心安于 貪瞋癡。所以說在娑婆世界能修行的話,修行一日勝過在極樂世界修行百年 。「還同如來常住之日」,如佛常住,所以念佛的時候要挂佛像,如同面對 佛,不敢絲毫大意。「懸諸幡花」,懸幡、懸花,布置道場。「經叁七日」 ,經二十一天。「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拜十方佛,忏悔。譬如我們結夏安 居也是前一天拜八十八佛,它這裏說叁七要拜佛,現在有的人拜千佛忏、萬 佛忏。十方佛的名字,大藏經有佛名經,大家可以看一看。「求哀忏悔」, 我們結界以前也先忏悔,應該佛七以前先忏悔,我們佛七前一天是不是拜八 十八佛啊!那表示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心輕安,這個不修得不到 ,心輕安的時候,…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賢善首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藏經描仿卷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