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賢善首章▪P4

  ..續本文上一頁無上妙覺,就是清淨心,如果 約淨土法門就是一心,事實上剛才講的奢摩他、叁摩提、禅那,都是一心 的別名,爲什麼?因爲無上妙覺就是圓成實性,能「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 切法」,所以同體平等。「于諸修行實無有二」,可是因爲它方便隨順,衆 生在無性隨緣會到有所不同。譬如在奢摩他,我們這一句佛號是緣起,既然 是緣起,它無自性,所以取靜不起思念,因爲緣起的法無自性。如果是叁摩 提,他知道法是緣起所出,緣起是如幻如化的,這句佛號,或者你可以會 到它是如幻的,這時候你修如幻叁昧,佛號是如幻叁昧,我們起佛號是以如 幻來對治如幻的辦法。如果約禅那,不取幻相,也不取靜相,這句佛號是緣 起的,無自性的,無自性就是幻化的緣起,二邊都不住。二邊都不住,可是 這句佛號是清清楚楚,明明明白白的,生住滅念他很清楚。

  師父:實在說起來,佛說出無數方便,奢摩他、叁摩提、禅那,大家想一想這和 佛所說的,比丘有叁種事業:參禅、誦經、僧衆事,近似吧?所以你們擔任 僧衆事,不可起煩惱,起煩惱那叫留礙。如果你怎麼來,我怎麼順,不起煩 惱,就如器中锽沒有留礙。

  我們是念佛法門,不要聽了圓覺經,就說這不錯,我也學一學,那糟糕了。 聽人家說念佛不錯,就念阿彌陀佛;聽人家說密宗不錯,又想持咒;聽人家 說律宗也不錯,又想搭一搭衣;聽人家修習止觀,又想學止觀,永不得成就 。好象掘井一樣,你本著這個地方掘到底,它一定出水;這裏掘一尺、兩尺 ,到別的地方掘一尺、兩尺,你掘到白毛也掘不到。

  所以大家要費一點精神,把我們修行念佛法門用到圓覺經來,到底應該怎麼 修?不要糊裏胡塗,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那麼修,它有方便。 各人費各人的精力,盡此一報身,同入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

  ■第六十五次修學

  「若諸衆生。遍修叁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 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谄曲求勝上心。叁 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師父:修學經法,我提醒大家,有兩方面,一種是消文,一種是釋義。消文是以義 消文,如果不以義理消文,徇文。古德稱爲鑽紙棺材,就是這樣。消文在解 其教,釋義在解其理,教理二谛;大家如果起修行的話,就漸近行果了。法 寶有四種,教理行果。不以義理銷文,不得正解。誰講這一段? 

  「是名叁觀初首方便」,一開頭的方便,你看看經文,就知道什麼是初首方 便了。長期一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這是一開頭方便。

  這段文太深了,是現量界的事情,現量、非量、比量,大家誰知道現量界是 什麼東西?現量界就是介爾心,介爾心以後生尋求,尋求以後生決定,決定 以後生染淨,染淨以後生等流。如果你第六識不思惟的話──介爾心,沒有 尋求,沒有決定,沒有染淨,稱爲妙觀察智。前五識──眼看色,耳聽聲, 介爾心,沒有尋求,沒有決定,沒有染淨,成所作智。第七識也是介爾心, 沒有尋求,沒有決定,沒有染淨,平等性智。第八識也是介爾心,沒有尋求 ,沒有決定,沒有染淨,沒有異熟果報,稱爲大圓鏡智。所以,現量不假思 惟,不用意識。誰講這一段文?

  觀師:「是名叁觀初首方便」,從上面下來的奢摩他、禅那、叁摩提,照經文來 修,不是經上所說則不可取。「若諸衆生。遍修叁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 于世。」假如衆生能夠以這叁種觀行來修,勤行精進,這樣就是如來出現于 世。這些都是如來所教的,因爲依佛所教,就如佛出世。「若後末世鈍根衆 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假如末世像我們這樣很鈍根的衆生,發心 要求佛道,可是不得成就,只能說是無量劫來的業障,應該怎麼辦呢? 

  「當勤忏悔」,應該很精進地忏悔無始來的業障,「常起希望」,常常希望 要求佛道,要怎麼做呢?「先斷憎愛嫉谄曲求勝上心」,首先要斷除的就 是我們的憎愛二心,憎愛二心前面講得很清楚,就是對逆境起憎心,對順境 起愛著心,這個憎愛心影響我們的修行,是很大的業障,所以要忏悔。還有 嫉使我們不能成就,所以師父常開示我們要有隨喜心。走在前面的人要帶 後面的人,走在後面的人要趕上去,千萬不要有嫉心,假如照這樣去做的 話,我們就能夠和合。尤其我們這裏人才濟濟,所以我們要發一個心──隨 喜,只要隨喜,功德也是一樣,要盡量護持。「谄曲」,就是沒有誠直心, 直心是道場。「求勝上心」,要有上求佛道的心。

  「叁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這個地方主 要是說真的很精進去學,沒有辦法成就的話,要看自己那一方面比較契機。 「心不放舍漸次求證」,關于這一點,師父上星期有提到,我們是修念佛觀 ,如果不能成就,那是我們無量劫來的妄想、業障,要至誠懇切一句佛號念 到底。若配合這個地方來講就是我們要照念佛法門修下去,心不放舍,漸次 求證。

  師父:「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希望斷除諸惡,行諸善。慧觀發揮得很好!「憎愛 」大家知道,「嫉」大家知道。「谄曲」,所說、所言不正不直,稱爲谄 曲。你看這個「谄」字有「言」字邊,你說的話不正不直,诳騙之言稱爲谄 ;心裏所想的,不正直,稱爲曲,曲是心曲嘛!慧觀發揮斷憎愛、嫉、谄 曲,發揮得很好。我聯想到一點法,告訴大家,大家不要犯。五逆罪,有兩 項在家人犯得多,有叁項在家人犯得少。有叁項出家人犯得多,有兩項出家 人犯得少。所以五逆罪,出家人很容易犯。

  我分析這個法給大家聽,五逆罪是殺父、殺母、殺師僧、出佛身血、破和合 僧也稱爲破羯磨僧,在家人殺父、殺母犯得多,可是他出佛身血犯得少了, 殺師僧更沒有啊!他沒出家嘛!破和合僧,他怎麼破?除非他跑到道場擾亂 。所以他兩種犯得多,叁種犯得少。出家衆殺父、殺母犯得少,出家嘛!可 是出佛身血有機會,當然佛現在不在世了,可是對佛像千萬慎重,除非你有 地方可以供養,不可輕易接受。你如果接受了,不供養,供養不如法也犯罪 。我們現在出佛身血雖然不犯根本罪,方便罪還會犯。

  殺師僧,出家人犯得多,但是我想大家不會犯。有一種,大家不曉得就犯了 ,破和合僧、破羯磨僧,這種犯了的話,五逆。五逆罪是什麼?定墮無間地 獄,不在後生,命終以後就下地獄,不通忏悔,即使你忏悔,只能減輕,不 能消除。破和合僧是什麼?大家要知道,出家人要淡,平直心,你們有的同 參道友特別好,不算和合僧。我不是時常告訴你們嗎?要論道義,不論感情 。和合僧是什麼?四人以上,所以千萬不要結小組織,四人以上就破和合, 如果達到你的目的了,無間地獄生。有這個心了,方便罪。爲什麼四人以上 就破和合呢?四人以上就可作羯磨,你們學過戒律就知道了,幾個人可以作 羯磨?四個,所以稱爲破羯磨僧。千萬留神這條戒,這條戒很容易犯。大家 沒有意見,我們把這段文結束,這都是現量界的東西。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欲行無上道 先當結叁期 忏悔無始業 經于叁七日 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叁摩正憶持 禅那明數門 是名叁淨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忏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銷滅 佛境便現前」

  師父:「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這個佛出世的意義很廣,稱菩薩也可稱佛出 世,因爲他終究成就佛道。 

  「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及末世衆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尊。此大 乘教名字何等。雲何奉持。衆生修習得何功德。雲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 教至于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師父:這邊注意到有幾項,名字何等、雲何奉持、衆生修習得何功德、雲何使我護 持經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五項。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 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賢善首菩薩 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叁 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 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叁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 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師父:今天修學到這裏。你們誰講?消文就是了。

  聞師:前面是賢善首菩薩所問的,這邊佛首先回答說,這部經是百千萬億恒河沙諸 佛所說,爲什麼這部經是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我們知道諸佛所說唯是 一味啊!「大方廣圓覺」,簡單講就是圓覺,圓覺妙性。十方叁世諸佛都是 爲了成就大圓覺大陀羅尼門,因爲我們常常修學,講到諸法法性,約叁性來 講,就是圓成實性,可以圓滿成就一切法。我們衆生因爲迷于諸法,不識圓 覺妙性,十方叁世諸佛都是爲了讓我們衆生了自性圓覺妙性,所以說「百千 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叁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事實上也 是叁藏十二部所共同闡釋的,因爲會到諸佛的妙圓覺性才能成就,所以名爲 修多羅了義。我現在是講爲什麼是十方諸佛所說,下面就沒有辦法講下去了 。

  師父:大家注意到,經上往往出現這些字:「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下 面的「叁世如來」也是佛,是不是重複了?不是的,它有兩種意思,「百千 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是代表過去、現在,「叁世如來」是代表未來。

  秀師:這邊講到大悲世尊廣爲我們末世衆生開悟不思議…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賢善首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藏經描仿卷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