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藏經描仿卷上

  佛藏經描仿

  描仿

  若幹年前,與住衆講過佛藏經。其實不敢說講經,只是與大衆誦經而已。

  當時講此經的因緣,是因爲經中曾說,無所有名爲念佛,念無分別名爲念佛,畢竟空名爲念佛,無念名爲念佛……爲恐住衆誤解經義墮入偏空,于是決定講這部經。但以心余力拙,雖然經過一番講解,依然未將經義發揮出來。

  若幹年後,偶爾再閱此經,覺得實有重新撰述的必要。倒不是說以前講不好,現在能寫好,而是小學生學毛筆字,喜歡描而已。

  記得小學時代,初學寫毛筆字,買張仿格,放在紙下面照著寫。字不成形,愈看愈難看。于是下功夫再重描一番。不描實實難看,描過以後,更加難看。結果春溪草初生,滿紙螃蟹爬。

  現在人老了,然習氣猶在,喜歡描仿。所以將這本書,取名爲「佛藏經描仿」。

  釋智谕于西蓮淨苑 

  

  佛藏經描仿卷上 姚秦龜茲叁藏鸠摩羅什譯

  釋智谕撰

  釋經題

  【佛藏】

  佛藏經亦名選擇諸法經,以實相爲體。實相者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一切諸法無非實相,故一切諸法,皆悉無生無滅無相無爲。

  此經內容闡述佛法僧戒,體皆實相。所以佛法僧戒,皆悉無生無滅無相無爲。實相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實相含藏一切法,故名之爲佛藏。

  以此經以實相爲體,故所說者,大乘律藏攝。

  【經】

  梵語修多羅,譯爲契經,簡稱曰經。修多羅正譯爲綖(線),有貫穿義,猶綖能貫花爲鬘,亦猶經能貫緯然。 p-1

  【姚秦龜茲叁藏鸠摩羅什譯】

  史有前後二秦,前秦苻姓所建,後秦姚姓所建。鸠摩羅什于姚秦時來華,故首曰姚秦。

  龜茲古西域國名,址在今新疆。

  叁藏者,經、律、論。通達經律論者,稱叁藏法師,簡稱曰叁藏。

  鸠摩羅什,譯曰童壽。父鸠摩炎,遷居龜茲國。羅什七歲,隨母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

  姚秦弘始叁年十二月二十日,姚興迎鸠摩羅什至長安。興待以國師之禮。

  羅什大師,譯經論叁百余卷。羅什發願言,若所傳譯無謬者,當令我荼毗時,舌不焦爛。于姚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長安。荼毗時,舌果不灰。

  然羅什入寂年月,諸記不同。曆史唯憑記載,所記是否失實,時隔久遠,無從論其正誤矣。 p-2

  

  釋經文

  諸法實相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僧俱。皆是衆所知識

  。及無邊大菩薩摩诃薩衆。無量無數。】

  此是證信序,有六種成就。如是者,信成就。我聞者,聞成就。一時者,時成就。佛者,說法主成就。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者,處成就。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摩诃薩衆者,衆成就。這六種成就,皆結集經人語。如是我聞一句,先以親從佛聞證信。然後舉出時間、說法主、地點、聽衆等以爲左證。

  如是者,謂佛如是說也。我聞者,謂我親從佛聞也。一時者,謂說法時間,以一時代表之。佛者,自覺覺他覺滿之果人也。

  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國。王舍城周圍有五山,耆阇崛山,譯爲靈鹫山,即五山之一。

  大比丘僧。比丘有叁義,即乞士、破惡、怖魔。此等比丘皆德臘俱高、多聞廣識、知見殊勝之大比丘。四人以上乃至百千衆,皆名爲僧。 p-3

  皆是衆所知識,皆是衆人所認識者。

  大菩薩摩诃薩。菩薩譯爲覺有情,亦曰大道心衆生。菩薩者,以大悲心行諸波羅蜜,度衆生也。摩诃薩譯爲大,謂系地上菩薩。今曰大菩薩,複雲摩诃薩,有人說是八地以上菩薩。如是我們視爲華梵雙舉,亦無不可。如是菩薩,無量無數。

  【爾時舍利弗從叁昧起行詣佛所。偏袒右肩頭面作禮白佛言。希有世尊。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佛告舍利弗。汝見何

  利歎言希有。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

  此是發起序,由舍利弗發起此經端緒。

  叁昧者定也,舍利弗自在靜處,從叁昧起,往詣佛所。可知舍利弗與佛,未在一處。

  舍利弗先贊歎于佛,然後說出贊歎之原因。無生無滅無相無爲者,諸法實相也

  。諸法實相,即無生法。無生故無滅,無生故無相,無生故無爲。

  諸法實相無生無滅無相無爲,即是無所有不可得。以無所有不可得法,令人信解實是甚難。佛問舍利弗,汝見何利,而作是言?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在靜處每作是念。世尊。乃于無名相法以名相

  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思惟是事生希有心。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

  是事希有第一希有。謂是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p-4

  實相之法無名無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而世尊能于無名相法,以名相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所謂至理無名,以名顯理,誠爲希有也。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甚爲希有,此是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諸佛所得無上甚深微妙法也。

  【舍利弗。譬如巧畫師。畫于虛空現種種色相。于意雲何。是畫師者爲希

  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說一切法無

  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所以者何。無名相法。無念無得

  。亦無有修。不可思議非心所依無有戲論。非是戲論所可依止。無覺無

  觀無有所攝。不在于心非得所得。無此無彼無有分別。無動無性本來自

  空。不可念不可出。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如是無名相法以名相說。如是

  舍利弗。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

  以下舉十譬喻,說明佛所說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甚爲希有。此是第一譬廣說,以下九譬系略說。

  第一譬巧畫師畫于虛空。虛空不能作畫,今畫師畫于虛空,甚爲希有。而佛以無上智,說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 p-5

  所以者何下,申述佛說法希有之理由。諸法實相,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寂而不無,橫遍豎窮而非有,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以實相無所有不可得故,所以無名無相,無念無得。諸法實相,畢竟空寂,不可憶念不可得也。

  亦無有修。以無所有不可得,故無能修亦無所修。

  不可思議。諸法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不可心思口議。

  非心所依。諸法實相,非心所法也。

  非是戲論所可依止。戲論者,世間言語文字,有名無實,故曰戲論。諸法實相 ,離言語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乃至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非是戲論所可依止。

  無覺無觀無有所攝。覺觀皆分別心,粗分別曰覺,細分別曰觀。能攝所攝,系分別法。實相無所有不可得,無有分別,故曰無覺無觀無有所攝。

  不在于心非得所得。在于心者,爲心所法,實相非心所法,故不在于心。非能得所得,心爲能得,心所爲所得,實相非心心所法,故非能得所得。

  無此無彼無有分別。實相無相,不可分別。此者我相,彼者人相衆生相,皆分別法。實相無有分別,故無此無彼。

  無動無性,本來自空。諸法實相者,即是一相所謂無相。諸法一相,即是一道清淨,故平等不動。一相即是無相,無相即是無性。諸法實相,清淨平等不動無性 p-6 ,故本來畢竟空。

  不可念不可出。實相無相故,不可想念,以想念即是取相故。以實相無相不可取著,故曰不可出。

  所以實相法,是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因爲實相者,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今以名相言語表達,實難令一切世間了悟其真實義也。

  最後結論言,舍利弗!一切諸法實相,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也。以下分別舉出九個譬喻。

  【舍利弗。譬如有人嚼咽須彌能令消盡。飛行虛空不以爲患。于意雲何。

  爲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諸佛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

  令人信解倍爲希有。】

  須彌山出海八萬四千由旬,系金銀璃玻璃四寶所成。有人嚼咽,消息淨盡,且能飛行虛空(當知須彌山系地居山),如是之行不以爲難。舍利弗!是爲希有不

  !舍利弗答言,希有世尊。

  佛言,諸佛所說一切諸法實相,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

  【舍利弗。譬如火城縱廣深淺各一由旬。四門出焰人負幹草于中而過。猛

  風吹焰燒爆其身。是人能令火不燒草及不燒身。于中得出如本無異。于

  意雲何。爲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 p-7

  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

  一由旬四十裏,城中大火,四門出焰,有人負幹草于中而過,能令火不燒草亦不燒身,是爲甚難。然如來所說,一切諸法實相,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

  【舍利弗。譬如有人以石爲。從海此岸度至彼岸。于意雲何。爲希有不

  。希有世尊。舍利弗。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

  倍爲希有。】

  石渡海喻。

  【舍利弗。譬如有人負四天下及諸須彌山河草木以蚊腳爲梯登至梵天。于

  意雲何。爲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

  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

  四天下者,東南西北四部洲也。負四部洲及諸須彌山河草木等,以蚊腳爲梯,登至色界梵天,是爲甚難。然如來所說一切諸法實相,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

  【舍利弗。譬如藕絲懸須彌山在于虛空。于意雲何。爲希有不。希有世尊

  。舍利弗。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

  藕絲懸須彌喻。

  【舍利弗。譬如劫盡大火燒時。人以一唾能滅此火。又以一吹還成世界及

  諸天宮。于意雲何。爲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來所說一切諸法 p-8

  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令人信解倍爲希有。】

  劫末起大火,自地獄燒至初禅天,水災壞至二禅,風災壞至叁禅…

《佛藏經描仿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藏經描仿卷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