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藏经描仿卷上

  佛藏经描仿

  描仿

  若干年前,与住众讲过佛藏经。其实不敢说讲经,只是与大众诵经而已。

  当时讲此经的因缘,是因为经中曾说,无所有名为念佛,念无分别名为念佛,毕竟空名为念佛,无念名为念佛……为恐住众误解经义堕入偏空,于是决定讲这部经。但以心余力拙,虽然经过一番讲解,依然未将经义发挥出来。

  若干年后,偶尔再阅此经,觉得实有重新撰述的必要。倒不是说以前讲不好,现在能写好,而是小学生学毛笔字,喜欢描而已。

  记得小学时代,初学写毛笔字,买张仿格,放在纸下面照着写。字不成形,愈看愈难看。于是下功夫再重描一番。不描实实难看,描过以后,更加难看。结果春溪草初生,满纸螃蟹爬。

  现在人老了,然习气犹在,喜欢描仿。所以将这本书,取名为「佛藏经描仿」。

  释智谕于西莲净苑 

  

  佛藏经描仿卷上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释智谕撰

  释经题

  【佛藏】

  佛藏经亦名选择诸法经,以实相为体。实相者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一切诸法无非实相,故一切诸法,皆悉无生无灭无相无为。

  此经内容阐述佛法僧戒,体皆实相。所以佛法僧戒,皆悉无生无灭无相无为。实相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相含藏一切法,故名之为佛藏。

  以此经以实相为体,故所说者,大乘律藏摄。

  【经】

  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简称曰经。修多罗正译为綖(线),有贯穿义,犹綖能贯花为鬘,亦犹经能贯纬然。 p-1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史有前后二秦,前秦苻姓所建,后秦姚姓所建。鸠摩罗什于姚秦时来华,故首曰姚秦。

  龟兹古西域国名,址在今新疆。

  三藏者,经、律、论。通达经律论者,称三藏法师,简称曰三藏。

  鸠摩罗什,译曰童寿。父鸠摩炎,迁居龟兹国。罗什七岁,随母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

  姚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姚兴迎鸠摩罗什至长安。兴待以国师之礼。

  罗什大师,译经论三百余卷。罗什发愿言,若所传译无谬者,当令我荼毗时,舌不焦烂。于姚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荼毗时,舌果不灰。

  然罗什入寂年月,诸记不同。历史唯凭记载,所记是否失实,时隔久远,无从论其正误矣。 p-2

  

  释经文

  诸法实相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僧俱。皆是众所知识

  。及无边大菩萨摩诃萨众。无量无数。】

  此是证信序,有六种成就。如是者,信成就。我闻者,闻成就。一时者,时成就。佛者,说法主成就。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者,处成就。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摩诃萨众者,众成就。这六种成就,皆结集经人语。如是我闻一句,先以亲从佛闻证信。然后举出时间、说法主、地点、听众等以为左证。

  如是者,谓佛如是说也。我闻者,谓我亲从佛闻也。一时者,谓说法时间,以一时代表之。佛者,自觉觉他觉满之果人也。

  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周围有五山,耆阇崛山,译为灵鹫山,即五山之一。

  大比丘僧。比丘有三义,即乞士、破恶、怖魔。此等比丘皆德腊俱高、多闻广识、知见殊胜之大比丘。四人以上乃至百千众,皆名为僧。 p-3

  皆是众所知识,皆是众人所认识者。

  大菩萨摩诃萨。菩萨译为觉有情,亦曰大道心众生。菩萨者,以大悲心行诸波罗蜜,度众生也。摩诃萨译为大,谓系地上菩萨。今曰大菩萨,复云摩诃萨,有人说是八地以上菩萨。如是我们视为华梵双举,亦无不可。如是菩萨,无量无数。

  【尔时舍利弗从三昧起行诣佛所。偏袒右肩头面作礼白佛言。希有世尊。

  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佛告舍利弗。汝见何

  利叹言希有。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

  此是发起序,由舍利弗发起此经端绪。

  三昧者定也,舍利弗自在静处,从三昧起,往诣佛所。可知舍利弗与佛,未在一处。

  舍利弗先赞叹于佛,然后说出赞叹之原因。无生无灭无相无为者,诸法实相也

  。诸法实相,即无生法。无生故无灭,无生故无相,无生故无为。

  诸法实相无生无灭无相无为,即是无所有不可得。以无所有不可得法,令人信解实是甚难。佛问舍利弗,汝见何利,而作是言?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在静处每作是念。世尊。乃于无名相法以名相

  说。无语言法以语言说。思惟是事生希有心。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

  是事希有第一希有。谓是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p-4

  实相之法无名无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而世尊能于无名相法,以名相说,无语言法,以语言说。所谓至理无名,以名显理,诚为希有也。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甚为希有,此是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诸佛所得无上甚深微妙法也。

  【舍利弗。譬如巧画师。画于虚空现种种色相。于意云何。是画师者为希

  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一切法无

  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所以者何。无名相法。无念无得

  。亦无有修。不可思议非心所依无有戏论。非是戏论所可依止。无觉无

  观无有所摄。不在于心非得所得。无此无彼无有分别。无动无性本来自

  空。不可念不可出。一切世间所不能信。如是无名相法以名相说。如是

  舍利弗。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以下举十譬喻,说明佛所说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甚为希有。此是第一譬广说,以下九譬系略说。

  第一譬巧画师画于虚空。虚空不能作画,今画师画于虚空,甚为希有。而佛以无上智,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p-5

  所以者何下,申述佛说法希有之理由。诸法实相,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寂而不无,横遍竖穷而非有,甚深微妙不可思议。以实相无所有不可得故,所以无名无相,无念无得。诸法实相,毕竟空寂,不可忆念不可得也。

  亦无有修。以无所有不可得,故无能修亦无所修。

  不可思议。诸法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不可心思口议。

  非心所依。诸法实相,非心所法也。

  非是戏论所可依止。戏论者,世间言语文字,有名无实,故曰戏论。诸法实相 ,离言语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乃至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非是戏论所可依止。

  无觉无观无有所摄。觉观皆分别心,粗分别曰觉,细分别曰观。能摄所摄,系分别法。实相无所有不可得,无有分别,故曰无觉无观无有所摄。

  不在于心非得所得。在于心者,为心所法,实相非心所法,故不在于心。非能得所得,心为能得,心所为所得,实相非心心所法,故非能得所得。

  无此无彼无有分别。实相无相,不可分别。此者我相,彼者人相众生相,皆分别法。实相无有分别,故无此无彼。

  无动无性,本来自空。诸法实相者,即是一相所谓无相。诸法一相,即是一道清净,故平等不动。一相即是无相,无相即是无性。诸法实相,清净平等不动无性 p-6 ,故本来毕竟空。

  不可念不可出。实相无相故,不可想念,以想念即是取相故。以实相无相不可取着,故曰不可出。

  所以实相法,是一切世间所不能信。因为实相者,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今以名相言语表达,实难令一切世间了悟其真实义也。

  最后结论言,舍利弗!一切诸法实相,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也。以下分别举出九个譬喻。

  【舍利弗。譬如有人嚼咽须弥能令消尽。飞行虚空不以为患。于意云何。

  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诸佛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

  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须弥山出海八万四千由旬,系金银璃玻璃四宝所成。有人嚼咽,消息净尽,且能飞行虚空(当知须弥山系地居山),如是之行不以为难。舍利弗!是为希有不

  !舍利弗答言,希有世尊。

  佛言,诸佛所说一切诸法实相,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舍利弗。譬如火城纵广深浅各一由旬。四门出焰人负干草于中而过。猛

  风吹焰烧爆其身。是人能令火不烧草及不烧身。于中得出如本无异。于

  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 p-7

  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一由旬四十里,城中大火,四门出焰,有人负干草于中而过,能令火不烧草亦不烧身,是为甚难。然如来所说,一切诸法实相,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舍利弗。譬如有人以石为。从海此岸度至彼岸。于意云何。为希有不

  。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

  倍为希有。】

  石渡海喻。

  【舍利弗。譬如有人负四天下及诸须弥山河草木以蚊脚为梯登至梵天。于

  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

  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四天下者,东南西北四部洲也。负四部洲及诸须弥山河草木等,以蚊脚为梯,登至色界梵天,是为甚难。然如来所说一切诸法实相,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舍利弗。譬如藕丝悬须弥山在于虚空。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

  。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藕丝悬须弥喻。

  【舍利弗。譬如劫尽大火烧时。人以一唾能灭此火。又以一吹还成世界及

  诸天宫。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尊。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 p-8

  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劫末起大火,自地狱烧至初禅天,水灾坏至二禅,风灾坏至三禅…

《佛藏经描仿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藏经描仿卷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